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皖西南处于江淮官话、赣语及吴语的过渡性方言区,其境内有些县的方言归属至今尚未定论.过渡区方言,尤其是单从语音角度不能确切分区的方言,方言特征词的研究无疑能弥补语音标准的不足.皖西南方言特征词表不但能使我们认清当地方言词汇的基本面貌,还能揭示出境内各县市方言内部亲疏关系及外部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皖西南处于江淮官话、赣语及吴语的过渡性方言区,其境内有些县的方言归属至今尚未定论。过渡区方言,尤其是单从语音角度不能确切分区的方言,方言特征词的研究无疑能弥补语音标准的不足。皖西南方言特征词表不但能使我们认清当地方言词汇的基本面貌,还能揭示出境内各县市方言内部亲疏关系及外部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方言》中某一个方言词,作为被释词,多数情况下不重复注释。但是,也有同一个方言词重复注释的情况。这种重复注释的情况,透露出《方言》某处说某方言用了某词并不排斥其他方言也用该词的信息。如果一个方言词仅见于它后面所列的具体的方言区域,不见于别的方言,那么几处重复注释所列的方言区域应该是一样的。事实上,并不完全如此。这就有力地证明:《方言》中说表达某一个概念,某地用某词,并不是说只有某地用某词,其他的地域不用该词。扬雄只是据实记录他的见闻,不是在作出全面调查,不是在知道了某词只有某地用而别的地方不用之后,才写上某词见于某地。换句话说,《方言》中某词见于某地,并没有暗含不见于其他地域的意思;《方言》中的很多方言词不能作为某一个地域独有而为其他地域所无的用词。将《方言》这一特点揭示出来非常重要,因为它牵涉到如何利用《方言》研究秦汉时期的方言区划、方言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以及汉语词汇史等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演化原因是多元的。从宏观视角来看,人口迁移是重要原因之一。清末至民国时期,关内人口迁移浪潮使东北地区的语言文化发生深刻变化。位居东北平原中部的吉林地区方言,移民人口在声母、韵母和声调上表现出不同特征。吉林中西部地区方言是在北京方言、冀鲁方言和胶辽方言等基础上形成,在语音特征上表现出多种方言相互影响痕迹;吉林东部山区通化、白山等地方言,由于当地80%人口是胶东半岛移民,而保持胶辽方言特征。部分吉林方言特征词与冀鲁方言、胶辽方言、北京方言特征词有较高相似度,且大都来源于这几种方言,但部分方言词汇随着社会环境变迁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
语气副词"好道"产生于明代,它是由反问副词"好"与词尾"道"组合而成的。语气副词"早是"最早产生于元代,来源于时间副词"早是",是语境赋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方言特征词的考察是当前方言词汇研究中一个富于理论内涵的命题 ,如何提取方言特征词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词频选取法就是对一定范围的封闭性语料主要从构词能力的频率、地理分布的广狭、义类的词语投射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以见其特性。文章以李荣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中 2 1个方言点的“长辈亲属称谓”类为材料 ,系统地运用词频统计的方法 ,考察了该类方言词的主要特征与分布 ,实证了该研究方法的价值与不足  相似文献   

7.
方言特征词是最具方言特色的词语.方言的特征词既有大区方言共享的特征词,也有小片方言自有的特征词.与大区方言特征词的比较研究侧重于同质性的目的不同,小片方言特征词的提炼则是为了探索该片方言词汇的独特性.对海南闽语词汇的田野调查结果显示,海南闽语中有一批颇具特色的方言语词,堪称海南闽语的特征词.  相似文献   

8.
方言特征词的考察是当前方言词汇研究中一个富于理论内涵的命题,如何提取方言特征词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词频选取法就是对一定范围的封闭性语料,侧重从构词能力的频率、地理分布的广狭、义类的词语投射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以见其特性。文章以李荣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中21个方言点的“长辈亲属称谓”类为材料,系统地运用词频统计的方法,考察了该类方言词的主要特征与分布,实证了该研究方法的价值与不足。  相似文献   

9.
汉语方言特征词属于比较方言学的范畴,是基于现代汉语方言词汇的横向比较研究而产生的。要深化汉语方言词汇研究,必须在方言词汇宏观比较的基础上开展方言特征词的研究。从方言特征词理论的提出至今,方言特征词的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在方言特征词的性质和范围上存在争议。存在的争议主要是由特征词的提取方法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丹阳地处江淮官话与吴语的交汇处,方言现象纷繁复杂。作者通过400多个点的实地调查,探讨长江两岸江淮官话与吴语的分界,分析官话势力在不同层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方言特征,主要体现在语音、词汇、句法、情调等方面,于中可提炼出汉语的共性。东北方言特征词研究仍是一个有待开拓的学术领域,从既往较少关注的伪满时期文学作品入手勾乙、筛选方言词语,系统探察20世纪30年代东北方言特征词面貌,既能提炼东北方言特征,又能概括东北方言区、片及大方言区特征。就实践操作而言,依照“区内大体一致”和“区外相对殊异”两个方面界定、提取东北方言特征词是大致可取的;伪满时期作家和“二萧”的文学作品是有语料文献价值的,应该纳入东北方言特征词以至东北方言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2.
方言在明清话本里是极为凸出的文学现象,具有叙事学、语言学、社会学等方面的意义。目前学界对方言与小说关系的探讨基本以长篇为研究对象。而语言学界对话本方言多有关注,但主要从语言角度出发,因此从文学的角度揭示方言对于明清话本的意义无疑很有必要。文章第1部分着重论述小说家自觉的方言意识及其在明清话本中的具体表现。第2部分主要从叙事学角度分析了方言具有塑造人物、生成情节、强化小说场景真实性与临场感的作用。第3部分讨论了方言作为语言词汇所折射出的种种复杂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3.
余姚方言的语音特点表现在声韵调及其拼合特点上。声母特点:保留"帮滂並""端透定""见溪群"三分格局,"从澄崇船禅日文读"等母今读[dz]、[z]相混,匣母逢遇摄模韵今读[v]。韵母特点:遇合三鱼虞韵知庄章日组字今读舌尖韵母,臻曾两摄舒声一等字(合口见系除外)与深臻曾梗三四等字合流,通合三与臻合三见系入声字今逢细音时合流。声调特点:古平上去浊音声母字今余姚方言合流。拼合关系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4.
语言认同是语言主体对一种语言或方言的本体特征以及这种语言或方言所承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价值的认同,包含语言主体对语言的态度和使用这种语言的行为以及语言意识。语言意识强调个人和群体对语言的功能、语言形式等的感悟和意识,在语言生活中可以直接影响人们的语言行为。根据调查结果来看,人们对重庆方言的认同并未出现危机,但大部分人的语言意识较差。对重庆方言的保护应该从加强方言认同的角度入手,理性对待。  相似文献   

15.
山西孟县方言的动词"抬"与普通话差异较大,可以表示普通话"抬、端、做、说、干、学、写、收拾、安顿、养育"等多种动作意义,相当于普通话的"弄",但比"弄"的表义更宽泛,"抬"的意义已经泛化.从共时和历时角度考察,孟县方言的动词"抬"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应是自成系统、具有排他性的特征词.  相似文献   

16.
从移民史来看,现代四川方言可以上溯至元代,宋以前则难知其详.然而我们可以通过文献记述考证宋代四川方言状貌.从大量宋人文献中索隐钩沉,查明宋代四川方言11条语音特征以及宋人对四川方言的2种称谓,从而对宋代四川方言有了一个可信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7.
通泰方言的吴语底层及历史层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泰方言历史上属吴语区,至今还蕴藏着丰富的吴语底层。文章论述了通泰方言和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方言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明初大批苏州移民迁移江淮之间给通泰方言语音系统的影响,指出了两种方言在声、韵、调方面跟北方话相区别的现象,通过对通泰方言文白异读字的分析,勾稽出吴语底层音的历史层次。  相似文献   

18.
湘语大多数方言点中,表示“丢失”意义的词的语音历史地位是“澄母药韵”。根据这个词的音韵特点,结合这个词的意义来源、引申演变的分析,我们确定这个词的词源(本字)就是“着(著)”。“着(丢失)”在湘语内部的使用具有高度一致性,且对外具有排他性,是湘语的一个特征词。虽然这个词在赣语的个别方言中存在,但是不影响大局,而且这个例外可以认为是方言接触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贾平凹的小说以乡土书写为特色,既写故乡物事,也喜用方言词语,而他在叙事中不限于使用已有的方言,还常常“自创”方言。对关中方言有独特感受的贾平凹式的语言是其小说“方言书写”的真正内涵。作家通过方言元素所负载的文化物事来揭示秦地的人情事理,构建富含秦地气氛的世界,书写充满艺术感的乡土。可以说,民间叙事、文本交互体系的建构、乡土世界摹写三个方面共同搭建了其乡土叙事体系。而方言书写除体现了作家的审美趣味外,还展现出作品语言的情感价值、认同价值以及文化价值等多重向度。  相似文献   

20.
在现当代尤其是新时期以来的小说创作中,方言写作现象越来越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存在.方言写作并不是新时期才出现的,而是在中国文学的历史中一直存在并逐渐发展的;方言写作在新时期的小说创作中备受青睐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种种原因合力下的结果;方言写作在新时期的创作中既表现出对传统的继承,也有所创新,屣现出新的特点;新时期的方言写作发展与危机并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