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卫鸣宇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96-100
木兰传说文本的历史流变、跨文化传播,使得“木兰”的艺术形象鲜活生动、深入人心。中国传统的木兰形象以忠孝为主,凸显了女性个人命运和家国精神的主题,也融合了不同历史时期“民间书写”与“正史书写”的文化观念。此外,在跨文化叙事的语境里,尤其是从书面文本向电影叙事转化的过程中,表现出情节增饰、人物个性、叙事主题等传播变化,这对于民间文学资源现代性转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龚向军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18(1):94-94
古代汉语的连词“则”可表示并列、转折、假设等多种连接关系 ,历来语法书多有论述 ,但有一种特殊用法长期被忽略 ,那就是它能表示一种否定意义的连接 ,相当于“否则”。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古代文学目录发展史的角度,论述唐宋文学目录继汉魏六朝之后发生的变化:《隋志》“集部”的正式确立,官、私书目中文学类目的进展,乐府解题与诗文系年目录的兴起,《通志·艺文略》“文类”的产生。进而阐明了唐宋文学目录的成就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圣徒传记是中世纪欧洲主流文学形式之一,该文类源远流长,但却长期为历史学家与文学批评家所忽视。该文类具有严格遵循传统和高度规范性特点。正因为该文类具有明确的纪念、宣教、和树立模范典型目的,使其成为基督教宣教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5.
王庆华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6(2):191-197
从《汉志》“子之末”到《新唐志》“史之余”的小说文类观,实质上是一个发展线索清晰的旧词新用过程。随着魏晋南北朝和唐代史部的发展分流和史学理论的发展成熟,一部分史学价值低下的野史杂传类作品在正统史学价值原则观照下逐渐为史部所不容,从而为“小说”一词的旧词新用提供了契机,并直接形成了“史之余”小说观的具体指称对象。 相似文献
6.
在国家推行依法治理、源头治理以及构建法治社会的背景下,藏区防控矛盾纠纷的民间调解经由何种路径臻达法治化轨迹且与国家法律渐趋调适,是值得关注的焦点。以青海果洛藏区"斯巴"调解为切入点,通过调研"斯巴"调解的现状发现,社会转型时期因调解员文化素养偏低难以应对新型纠纷、调解纠纷时情理与法律理解适用上错位以及网络调解平台使用率低等问题依然存在。建议从人员准入、过程防控、结果认定方面着手,建构依据纠纷类型聘人的"1+N"人员准入标准、"多元一体"普法模式、以村规民约规范调解依据、调解结果"准司法确认"审查机制以及完善网络平台保障机制的多元路径,使藏区民间调解在藏区法治化进程中日臻完善,进而助推藏区法治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7.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
作为东亚科举文化圈的一员,日本在平安时代曾推行中国式的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在江户时代亦曾施行以"学问吟味"为名称的考试选才制度。日本学者远山景晋撰写的《对策则》一书,最为直接地呈现了"江户版的科举制度"的存在。无论是选拔人才的目的、推行考试的程式还是录取之后的任用,这一制度皆以中国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为蓝本。《对策则》具有古典文献学式的"对话"功能,既可以最大限度地论证"东亚科举文化圈"的历史事实,也可以为"科举学"向跨文化研究的拓展提供文献佐证。 相似文献
8.
余俊宏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该 A 则 A,该 B 则 B”是一种“框中框”“句中句”的复杂框式结构,其可变项 A 和 B 的语义特征较为复杂。整个结构强调理当怎么样自然就怎么样,表现出[+理应性]、[+虚拟性]、[+条件性]、[+推理性]和[+强调性]的语义特征。在语义上,该框式结构还具有特殊的语义增值性,其增值的方式主要有对比凸显增值和典型事例增值两种,而其中的增值机制就是极量原则和类比推理。 相似文献
9.
杨高建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130-131
"主·则·谓"结构在《左传》中具有较高的出现频率,对该结构中的"则"字进行分析和总结,对于准确理解语法和把握文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专书研究的方法,对《左传》中作为复句中一个分句出现的"主·则·谓"结构作了统计和研究,并据此认为,"主·则·谓"结构中"则"字的主要表意功能为:陈述理所当然之事,强调主语,表假设,表对比等,并因其在复句中的位置不同而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0.
“民”作为指人名词后缀是可能的。语素“民”之于相应词根具有一定的依赖性,“民”在构词上具有一定的能产性,附着在“彩”、“网”、“股”、“烟”等名词性词根之后的语素“民”的意义较虚,并且在语法意义上有类化倾向。“民”在构词时位置固定,作为后缀有语言内动因和语言外动因。“民”作为后缀有其词法语义功能和修辞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1.
宋嘉健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妈祖进香是妈祖信仰行为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妈祖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各类妈祖进香活动日渐频繁,妈祖进香活动成了妈祖信俗延续且不断扩展的一个重要表现。以维克托·特纳的“朝圣”概念为视角,理解妈祖进香仪式过程中的“朝圣”内涵,并就进香行为本身对妈祖信众的心灵冲击与现实生活的影响加以分析。在妈祖进香过程中,信众通过大范围、长时段内的进香行为不断重申着民间信仰主动适应当代社会的积极性,而进香过程中的能动者———信众,也在“朝圣”过程中进行了生命体验的更新,反观自我,增进群体生活认知与相互认同。 相似文献
12.
梅莉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56(1):54-59
《醒世姻缘传》反映了明清之际山东地区的社会风俗 ,其中对妇女朝山进香多有描述。本文依据书 ,结合相关史料 ,认为明清时期妇女朝山进香是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她们多随香会出行 ,或祈福还愿 ,或游山玩水 ,游历所及遍及宗教圣地和名山大寺。这种活动虽遭到统治阶级及维护礼教人士的禁止和反对 ,但却屡禁不止 ,反映了一种新的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13.
张良毅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3):35-38
张衡在文学史上最为人熟知的贡献是抒情小赋《归田赋》给赋坛带来的清新。不过,不仅仅是小赋,他的其他赋作品都有着艺术创新的追求。本文认为:《二京赋》没有给汉代赋坛带来活力,而是标志汉大赋的衰败,但体现出了作者从大体制上寻求突破的创新意识;《归田赋》包含着当时归隐风气的影响和向大赋的借鉴,它的全新面貌使赋文学获得生机;《思玄篇》结尾“系辞”是否是完整的文人七言诗还要讨论,但体裁上的创新表现是可以肯定的。 相似文献
14.
吴地“九四香”习俗的起源和流变体现了国家和社会的互动。吴地民众选择了全国性宗教节日“地藏香”与政治纪念节日“九四香”在时间点上的重合是民间社会生存技术的表现;后者在表述形式上与前者的刻意求异是民间社会的政治表意。应重新审视当下民众生活世界与现代博物馆场域中“九四香”的不同表述方式,以从“小传统”到“大传统”的地位转换中来分析国家和民间社会力量对比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5.
西汉末,诙谐辞赋在扬雄的手里发生了质的变化.扬雄之前,东方朔、枚皋乃至王褒等的诙谐赋基本上是仅供解颐的作品,而扬雄却用它表现士人对自身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批判.扬雄对诙谐辞赋的贡献不只是对更为新颖的艺术手法的探索,尤其重要的是提高了它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16.
像唐寅这样以毕生的精力和众多的篇目来写“花”在文学史上是罕见的现象。他不仅爱花、寻花、赏花、吟花 ,把花作为客观之物和描写对象 ,更把花视为生命之物和有情之物。他把花视为知音 ,与花共悲哀同欢乐 ;赞美花的节操、精神、品格 ,暗寓自己的人格形象 ;他借助于花事遭遇 ,抒发自己的不遇之慨、生命之叹、寂寞情怀、人生苦闷 ;把美丽的桃花坞作为自己灵魂的寓所 ,借以保持自由的人身、独立的品格、不屈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汉赋“受命于诗人 ,拓宇于《楚辞》。”汉大赋铺张扬厉、结构宏大、语言华丽、句式工整 ,这种审美情趣和特点直接受楚辞的影响 ,故有“楚艳汉侈”之说 ;抒情赋以《楚辞》为模仿对象 ,具有抒情述志 ,注重音韵节奏而篇幅不长等特点 ,它直接脱胎于《离骚》、《九章》。一方面是因为统治者需要歌功颂德 ,文人以辞赋创作作为进仕的手段 ;另一方面文人生活的困顿与挫折 ,诸多悲剧性的人生遭际 ,需要以辞赋写志抒情 ,楚辞也始终在赋家创作中起影响作用。以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为代表的以描写皇宫帝苑和帝王巡狩游宴为主要内容的汉大赋得楚辞之形 ,以贾谊《吊屈原赋》为代表的以抒写个人情志为主的抒情赋得楚辞之神 ,二者对楚辞各取所需而面目各异 相似文献
18.
林训涛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8):74-79
学术界对《诗经》中“颂”之含义阐释分歧甚大。文章从传世文献、考古成果、训诂考据、文化人类学、文化宗教学等角度,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探索“颂”的起源及其最原始的意义,认为“颂”可拆分为公”字和“页”,西周之前“颂”字的意义正是包含在“公”字之中,其起源于巫术思维下的一种上古人类生产(生活资料和人类自身)的集体祭典,本义是一种生殖崇拜的祭仪。 相似文献
19.
马黎丽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3,(6):88-92
美女赋自宋玉发端,建安美女赋的新变在于其游戏笔墨的色彩、对女性的尊重和对女性内心世界的关注以及塑造美女形象的新突破;《洛神赋》集前代美女赋之大成;晋代美女赋呈式微之态,但也呈现出新变之象,张华赋有诗化倾向;张敏赋具有小说特点;陶渊明《闲情赋》则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了“十愿十悲”的动人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20.
咏花诗在“园林树木学”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振林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2):1-4
园林树木学是园林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引用咏花诗可以作为该课程的辅助教学手段之一.论文认为那些侧重于表现客观自然的咏花诗是授课过程中引用的主体,并通过实例阐述了描述园林树木观赏特性和景观营造两个方面的咏花诗的引用在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和活跃课堂气氛中的作用.同时,指出了咏花诗引用应注意贴切、通俗、精炼三要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