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数千年,这不是全凭着自然条件的得天独厚,更不是命运的赐予,靠的是传统文化所培养的全民族的优异心态。全面考察历史,我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也不乏颓废、封闭的糟粕,使民族心态中含有保守、消沉的因素。但是,我们从其重要构成部分——道德、政治、文化观念中去探索,不难发现,正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经过数千年来的沉淀与积累,形成了支撑这个文明古国的优异心态,那才是主流。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相容相济、杂糅而形成的士大夫文化,经过长期的积淀,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直接影响着张恨水创作的文化心态.在张恨水的作品中,消闲与责任两种文化心态始终矛盾地交织着.本文从张恨水的文化心态入手,将张恨水置于广阔的传统文化背景下,探究张恨水之为张恨水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和谐文化模式论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儒家思想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体框架 ,它以积极入世的态度 ,通过融会吸收各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体意识 ,规范着社会政治生活 ,也作用于人们的行为和心理 ,成为从社会政治生活到人们行为心理普遍起主导作用的思想。在儒家“八条目”中 ,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国古代 ,“家”与“国”是密切相联的 ,早有“国家”之称 ,经过时代的筛选、历史的传承 ,其中修身、治国、平天下三条作为核心条目 ,形成封建社会中影响最大的思想体系 ,这个思想体系体现在文化价值观的升华 ,就是和谐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4.
中国封建社会的封闭包括经济封闭、市场封闭、文化封闭、精神封闭、心态封闭、政治封闭等内涵,其中最主要的是政治封闭和心态封闭,这种全方位的封闭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缓慢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张雷远 《南都学坛》2007,27(6):44-47
《红楼梦》文本中,宁国府弥漫着浓烈的道教气氛,是道教在现世中的象征;荣国府充满着强烈的儒教氛围,是儒教在人间的折射。儒教、道教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占主体地位的文化,儒道并举,儒教为主,道教为辅,统一于中国"家天下"的封建文化体系,共同塑造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民族性格和文化心态。贾府家族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凝缩;贾府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由家文化到国文化,由贾府到中国封建社会,家国一体,这就是《红楼梦》的家国同构思想。  相似文献   

6.
在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中,才子佳人们的爱情故事实际上是封建社会下层文人的风流梦幻,但这类作品在高度理想化的同时,也明显地存在着不满现实、注重贞节、向往隐逸的思想倾向,本文拟从文化传统、社会思潮和作者的创作心态等方面入手,对这类作品中的贞节、讽世和隐逸问题进行探讨,以便比较全面深入地把握才子佳人小说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传统社会形成的人们对法律问题的政治性心态、调和性心态和道德性心态构成法律心态的典型形式。这些与"一切以法律为唯一准则"的现代法治理念形成冲突,在对传统法律心态进行理性反思的基础上,在肯定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的同时,批判其中的不合理成分,用现代法治理念对传统法律心态进行改造,以形成政治问题法制化,利益主体确定化,道德问题法律化的现代法律心态。  相似文献   

8.
土家族社会生活习俗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生活习俗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决定社会生活模式的是社会制度:土司时期土民亦兵亦农,崇巫信鬼;“改土归流”以后,进入了封建社会,形成了家族社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土家族作为单一民族登上了历史舞台,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建设文明社区。  相似文献   

9.
柳永是封建社会第一个以市民意识对抗封建伦理道德的传统文人。他的词着力描绘都市生活、个人的感官享乐及妓女心态 ,有鲜明的世俗化特色。其词作和价值取向不仅背离封建正统观念 ,还体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审美价值的反叛 ,预示了后世文人走向社会、传统文化走向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一、传统思维方式产生的社会条件 传统思维方式即指在中国古代具有一种相对稳定性的认识、研究和表述事物的方法和形式。其产生的条件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本质上看,它主要是小农经济和封建专制主义的产物。在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过程中,它又反过来促进和强化了小农经济和封建专制主义。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是自给自足的个体小生产,与这种社会经济状况相适应的社会机体就是封建父权家长制。这种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封建父权家长制家庭,构成封建社会的细胞。自  相似文献   

11.
社会历史条件是政党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主要包括社会经济条件、政党的阶级基础和政治文化传统.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经济形态决定着政党价值观的性质,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决定着政党价值观的变化与更新;有什么样的阶级基础,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价值观,当阶级结构和阶级基础发生变化,政党价值观必然发生相应的改变;政治文化传统是政党价值现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来源,政治文化传统的积淀传承是政党价值观变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贾敬、贾赦、贾政兄弟比较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绚丽多姿的《红楼梦》人物画廊中,贾敬、贾赦、贾政三兄弟都不算是作者着重描写的人物形象。可是,他们都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分别代表着封建末世不同的贵族类型。贾敬崇尚道教,逃避现实;贾赦贪婪残暴,荒淫无耻;贾政则是封建社会正统古板的士大夫的代表。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在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进程中,上层贵族的种种心态、性格及其命运。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中国,可以用下列关系概括:西方经济、政治、文化输入——中国社会环境剧变——社会心态嬗变——封建社会结构解体。清末民初是这样一个时代:统治者已不能按原来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人民也不能按原来的方式生活下去,社会进入了伟大的转型期,在这个激变动荡时期,社会环境剧变,心态嬗变和社会变迁构成社会历史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封建社会家天下的性质决定了统治阶级心态深刻地影响到历史的发展 ,而司马迁个人特殊的个性气质也促使他深入到历史人物心灵深处与之交流 ,这两个因素使司马迁特别关注历史人物的心态。文章运用心态史学方法 ,讨论了司马迁对民族文化心理、帝王心态、社会群体心态的描写。  相似文献   

15.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是天然形成的。人类从产生开始,语言和文化就被同时产生出来。而语言,它记载着民族的历史,反映着民族的经济生活,透视着民族的文化心态,蕴含着民族的思维方式,标志着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可见,语言与文化始终是相辅相承、共同服务于人类社会的。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结晶;语言既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它制约着语言的形式,又不断地将自己的精髓注入语言之中,成为语言的文化内涵,成为语言表现的基本内容。民族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社会心态、风土…  相似文献   

16.
各个民族由于历史传承、外部环境和文化更新条件的不同,在不同的时代会形成不同的文化心态。而确立健全的文化心态,则是民族发展和走向现代必不可少的条件。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文化遇到西方外来文化的严重挑战。中国近代文化演变发展的进程,既是对西方文化的排斥和抵拒,又是对它的吸收和接纳;既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否定,又是对它的继承和弘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庄子思想的核心——逍遥游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大致过程。认为与魏晋时哲学上对“逍遥游”有两种解释:“精神逍遥”、“适性逍遥”相对应,文学上也有这两种类型的“逍遥游”创作。从屈原到阮籍再到李白构成了“精神逍遥”的典型,而阮籍则将这种创作提到了一个高峰;而从张衡到陶渊明再到王维、苏轼等则构成了“适性逍遥”的典型,陶渊明则将这种创作推提到了一个高峰,形成了“陶渊明心态”。“精神逍遥”因封建社会本身之凝固在李白后几乎没有什么发展,而“适识逍遥”则因与封建社会之进展有相适应的一面,在融合了佛教之后,却得到了广泛发展。“陶渊明心态”几乎成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传统心理。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作家的孤独心态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大背景下形成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心态。从总体上讲 ,孤独心态的存在昭示着古代作家精神需求的被压抑或失缺。就其文化内涵而言 ,古代作家的孤独形态分为消极性孤独与积极性孤独两大类 ,尽管它们均表征着作家的生命痛苦和生存危机感 ,但是却能够对作家的人格构建和文学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农村宗族现象的大量出现不是简单的历史重现。现代宗族现象不仅体现着封建社会传统心理的影响,而且体现着社会转型期间,农民利益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中国农村千百年来形成的对宗族、公社等权威体系的认可在当代农村改革过程中面临着最终的瓦解。个体农民自立意识和自立能力的薄弱与社会竞争机制中生活的艰难共同构成了当今宗族现象的社会历史基础。宗族现象反映着改革中存在的某些问题,是一种因改革而引起的社会政治现象,所以当代宗族现象只能通过改革的深化,而不是重新树立宗族的权威来解决。  相似文献   

20.
竹枝词偏重于风土习俗、社会百态等内容的描写,使其具较高的社会史料价值。从"上海竹枝词"入手研究开埠的民间娱乐、民间信仰等传统文化心态,能够更真实地了解上海早期民俗风情的真实形态。在自然经济下,早期上海地区的日常娱乐以就地取材、精于图利为本。社会信仰行活动突出表现为社会生产交往中的多重性要求。明清两代,由于地理环境的优越,吸引了大量客商与外地人口流入进入,直接导致了上海地区人口暴增,同时也形成了上海居民比较宽容的社会心态。人口数量与结构的急速增加与复杂化,催生了上海近代城市的经济心态和生活方式,甚至是城市恶习,在五方杂处的社会环境中,传统文化心态和生活方式、社会道德观念等都受到巨大冲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