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集功罪善恶于一身的乱世英雄。本文通过对曹操的详细分析,揭示曹操艺术形象的魅力。在中国小说史上,曹操是一个复杂而又成功,让人着迷而又令人困惑的艺术典型,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其性格的复杂性,集忠奸、善恶、美丑于一身。  相似文献   

2.
招聘情境下的相貌刻板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模拟职场领域中的招聘情境,以大学生为被试充当面试官角色,在招聘情境下被试是否会受到相貌刻板印象的影响,相貌刻板印象是否影响简历水平、岗位适合度从而影响招聘决策。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法,实验一要求被试将三张照片与三份简历做连线匹配。实验二要求被试将三张照片与岗位适合度做连线匹配。结果研究采用非参数统计检验,对样本数据进行Kendall相关分析,结果为照片相貌水平与简历的存在相关(r=.158,p0.05);照片相貌水平与岗位适合度存在相关(r=.414,p0.01);不同性质岗位,相同相貌水平要求的岗位适合度与照片相貌水平存在相关(r=-.268,p0.01);相同岗位性质,不同相貌水平要求岗位适合度与照片相貌水平存在相关(女性化岗位:r=.558,p0.01),但是在男性化的岗位上,无论岗位本身对相貌水平要求高低,都不存在相关。结论相貌刻板印象普遍存在于招聘情境中。相貌刻板印象作为影响面试官招聘决策的因素之一,值得我们关注,并且采取措施更好的规避。  相似文献   

3.
邺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座著名的都城,在这里曾发生了许多触目惊心的政治斗争.通过对这些政治斗争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邺城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地位.一、邺城内为皇位进行的斗争自从曹操占据邺城后,东汉的政治中心实际上也就到了这里;汉献帝作为傀儡皇帝,其所在的都城许昌只是形式上的政治中心.曹操和汉献帝一直进行着激烈的明争暗斗,争斗的焦点主要是汉献帝之后,统治权继续属刘还是移归曹氏.曹操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荀彧一直为曹操出谋划策,是曹操最主要的谋士.荀就因为在建安十七年(214)反对  相似文献   

4.
通过学术史的回溯可以看出,百年来的曹操研究有两类比较明显的取向。第一类是对历史人物及其行为的评价,具体表现为以善恶是非的道德观念对曹操进行评价,以历史进步观衡量曹操的作为两种模式。第二类是以历史人物为素材对其影响的时代进行分析,具体表现为将曹操纳入地域集团或者其他包涵结构与功能的理论体系中进行解读。近年来曹操研究的学术生长点除了史料的开拓以外,还包括以新理论对旧问题进行视角转换,跳出旧框架扩展研究范围等方式。与史学新观念的交流和对学术史的反思,是历史人物研究取得新发展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5.
《中华文学通史》评价曹操所引用的两个实例 ,即“曹后骂汉献帝”、“曹操屠戮徐州无辜平民”与作品原意相悖 ,曹操“向仓官王 借头示众”的分析也失之偏颇。《中华文学通史》的如此评价会影响其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以来,关于《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曹操形象的审美认识价值、“为曹操翻案”,以及《三国演义》的不同版本中曹操形象的差异等;近20年来,研究者则主要运用新的理论视角来透视、解读曹操形象,这有效地拓展了曹操形象研究的审美空间。不过,回顾百年来的曹操形象研究,虽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也由此引发了一些耐人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人相貌识别技术的开发、研究及推广应用过程中,我国专家与学者较少关注我国少数民族人群。本文试图使用统计分析方法,以抽样调查获取的50例四川藏族青年相貌图片资料为研究素材,对中国四川藏族青年相貌的典型特征进行归类与总结。这对于充实中国人相貌识别技术基础理论的研究内容,对于科学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相貌识别与检验技术,对于刑侦人像组合软件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推广应用,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与吉川英治《三国志》中的曹操形象的比较,我们发现中日曹操形象出现了分野。这种分野,正是出于日本民族"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曹操这一形象在日本文化有意和无意的过滤中发生了变异。他们从罗曼蒂克式的诗人性格入手,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中国封建道德的束缚。"知人"以"审己",通过考察曹操形象在日本的流变,将为我们重新审视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提供新的视角,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以理性的眼光去重新解读本民族的经典。  相似文献   

9.
叙事中融入诗词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特征之一。《三国演义》中涉及曹操的诗歌共分三类:一、曹操创作的诗歌;二、直接评价曹操的诗歌;三、间接评价曹操的诗歌。这些诗歌在塑造曹操形象、推动情节发展、营造叙事氛围等方面,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来莺儿是东汉都城洛阳的歌舞妓,世事离乱,她就跟随曹操辗转东西,为曹操表演歌舞弹唱,深得曹操喜爱。但曹操日日忙于军国事务,身边又是众多美人相伴陪侍,对于来莺儿也就是“过目不忘”罢了。曹操身边有个侍卫叫王图,为人机敏、容貌  相似文献   

11.
关于曹操用人“唯才是举”的问题,已成定论。即使是“盗嫂受金”、“不仁不孝”之徒,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曹操也一概收揽,委以重任。还有一些论著,既讲曹操“唯才是举”,又讲曹操“任人唯贤”。我认为“唯才”和“唯贤”,二者不能等观,说曹操用人“唯才”,也缺乏令人信服的根据。大量的史料证实,曹操用人是重才也重德的。拙文试从曹操人才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曹操“求贤今”的思想实质和曹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水浒传》中女英雄形象的外在相貌和内在精神意识这两方面与中国古代文学中传统的女性形象的比较分析,认为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这三位女英雄形象折射出女性角色意识的觉醒与转型.  相似文献   

13.
崔琰之死与毛玠之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安年间曹操集团中,崔琰、毛玠是主典选举的最重要人物。毛玠、崔琰是以不同的身份,代表不同的社会势力,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进入选曹;两人掌典选举时志趣相投,配合默契,但具体职责“分工”不同,曹操分别用其所长,使自己的治国方针通过选举环节得以实现;崔琰之死、毛玠之废起因于曹操集团内部的政治斗争,各有因由,两人在政治倾向上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结局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作为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毛泽东对曹操情有独钟,他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一反传统的通说定论,给了曹操很高的评价.毛泽东不仅肯定曹操推动历史的伟大作用,而且赞赏他在政治、文学方面的杰出才能,尤其对曹操诗歌更加偏爱,并且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艺术营养.  相似文献   

15.
曹操和司马昭都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都为中国的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也都为自己的儿子禅代前朝奠定了基础。但是毛泽东对他们的评价却有天壤之别。毛泽东称赞曹操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却认为司马昭是一个篡位者、阴谋家。造成毛泽东对曹操、司马昭天壤评价的原因有五个:一是曹操所处的环境比司马昭恶劣,但在统一方面取得的成效却比司马昭大;二是司马昭的才能尤其是文学才能不如曹操;三是曹操比较关注普通百姓的利益,司马昭比较关注士族的利益;四是深受鲁迅称赞曹操、贬损司马昭的影响;五是毛泽东对两人的关注度和研究深入度不同。  相似文献   

16.
当前学术界有论者认为 ,曹操的文格与人格存在诸多矛盾 ,曹操的文格高于其人格 ① 。笔者对这些矛盾进行了深入地剖析并得出结论 :作家的曹操并非给政治家的曹操作包装 ,曹操的诗文极具本色 ,正因为曹操将真情真志倾注到他的创作上 ,才让人们看到他的作品中 ,有一个鲜活的帝王形象  相似文献   

17.
论人的相貌     
从社会的角度观察,人的相貌分为三个层次:外貌、风度、气质.人的相貌质量是以教养与磨练为基础,以不断学习、充实技能与增长智慧为手段,同时进行品德和魅力的修养锻造,从而可以改善人的三个相貌,提高自身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8.
随着大学生就业买方市场的形成,就业中的相貌歧视问题日益凸显。从审美与伦理的关系来看,相貌歧视是审美与伦理冲突的一种表现,也是后现代伦理审美化的结果。对于相貌歧视,目前无法通过立法消除。我们只有通过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文化,改变当前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观念的误区,尽可能为求职者提供公平的就业环境;鼓励求职者树立信心,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以增强就业竞争力。全社会应努力促进审美与伦理的和谐统一,确保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  相似文献   

19.
论曹操诗歌在五言诗形成中的地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曹操诗歌是"魏响"的第一阶段。五言诗是在清商乐中成熟的,清商乐是由建安之后曹氏父子所开创的新兴音乐。曹操诗作显示了由四言、杂言诗向五言诗作转型的渐变轨迹。曹丕等人诗"便娟婉约,能移人情"的特质正是从曹操"悲壮"诗风的"悲"演化而来。五言诗成熟在曹操诗歌之后,《古诗十九首》是曹操之后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具有写实精神是建安作家诗歌创作的共同特点之一 ,而在曹操诗歌中得到了较为集中的体现。本文从曹操诗歌反映现实、抒写真情实感、展示时代精神等几个方面 ,来论述曹操诗歌的写实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