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992年以后欧洲人拥有了一种双重公民身份,一个是传统的国家公民身份,一个是超国家的公民身份,这是世界政治领域的一种新现象.欧洲公民身份的建立超越了由民族国家定义的传统的政治概念框架.欧盟双重公民身份局面的出现,对民族国家的国籍政策、社会和移民政策提出了诸多挑战.欧洲公民身份还面临权利与认同发展的不平衡、对第三国国民的排斥以及缺少统一的司法保护体系等诸多问题.长期来看这种双重公民身份将存在一种相互竞争的关系,同时欧盟也有可能发展出一种多层的公民身份结构.  相似文献   

2.
西方公民身份的历史演进与当代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身份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公民身份理论逐渐呈现出两条主要的支脉:源于古希腊的道德型公民身份和以近代资产阶级思想为基础的权利型公民身份.权利型公民身份在现代社会已经显露出主流之势.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主流公民身份固有的理论局限使资本主义国家许多领域的发展陷入一个个的困境之中.拓展公民身份以摆脱困境,已经成为西方公民身份发展的基本趋向和现实目标.  相似文献   

3.
在一体化进程中,欧盟的公民身份概念逐渐从文化本质主义走向更具包容性的自由权利观念,并日益发展为学者们所说的后民族公民概念.然而在欧盟的移民政策中,它却显示出一定的排他性,在欧洲层面转变为一种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表达.面对排斥移民带来的社会安全问题,欧盟应该避免使之进一步安全化.改善欧盟公民身份制度将是欧盟治理移民问题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低保问题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7年在我国全面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越来越多的低收入农户享受到了国家惠农政策的福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农村低保实践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进而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探究起来,其成因不仅包括表象原因,而且包括深层原因。要促使农村低保制度实践的完善化、规范化和显效化,就必须采取多种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道德风险问题,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基层部门挤占、挪用、滥用低保金,以及低保对象冒领、骗取和故意不工作以获取低保金。低保制度运行中道德风险的产生,有制度本身、制度的落实以及制度实施的主体和客体等多方面的原因,需要通过完善制度、加强监管和提升素质等多种途径加以防范和控制。  相似文献   

6.
祁林 《金陵瞭望》2007,(23):74-74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防线”。近年来,通过开展低保扩面、应保尽保等工作,将一大批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贫困群众纳入了政府救助范围,有效缓解了社会矛盾,充分发挥了社会“稳定器”作用。但是,随着保障标准的不断提高,保障对象进一步扩大和各类配套扶持优惠措施出台,基层民政部门在具体开展低保工作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低保工作的质量,需要重视应对。  相似文献   

7.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市贫困(主要是相对贫困)人口进行帮助的一种新型社会救济制度.目前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着低保覆盖面窄、低保标准偏低、现有低保制度内容单一、低保的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因此,需要从动态和静态的角度来反思,即从目标定位、运行模式、运行环境等方面来完善这一制度.  相似文献   

8.
日本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在其实行过程中政府积累了大量的执法经验。日本"低保"制度所具有的鲜明特色,主要表现为具有深厚的儒法文化底蕴、完善的法律体系。日本低保先进的制度优势对我国构建、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农村低保制度的建设重点应为:构建完整的低保体系,设置科学合理的低保实体制度,确立公正透明的低保程序制度。  相似文献   

9.
公民身份是当代多学科研究的焦点,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还是一个内涵不断发展的概念。尽管对公民身份的认识存在差异,但差异主要局限在公民地位、权利、义务等外部特征,公民身份的内在属性——"公民性"没有变化。当代公民身份出现了许多新的形态,诸如女性公民身份、亲密公民身份、文化公民身份、生态公民身份等,这些形态的公民身份形态拓展了公民的外延,使之从主流群体拓展到非主流群体,从公共领域拓展到私人领域,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拓展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之所以出现这些拓展,最根本的原因是为了追求公民的平等和自由,所以,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公民身份的内涵,只是在外延上进行了拓展,在内涵上进行了补充。  相似文献   

10.
公民身份来源于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具有私法上的效果.现代国家负有社会保障功能而为个人提供生活利益,公民身份成为区别是否有资格分享国家福利的依据.与政府福利机制对接,公民可以依据公民有获得救济的权利而从国家取得法定财产,弱势群体通过政府各种方式的补助而维持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11.
传统意义上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基本依赖于政治权力自上而下的推动。在以保障民生、重视民权的今天,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也应从确保公民社会保障权利的实现为切入点,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互动来予以实现。现以我国公民社会保障权利的实现为视角,探讨社会保障权利的实现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并提出通过建构公权力管理和私权利自治相结合的思路来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根据最低工资制度的相关理论,实施”最低工资”制度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维持社会的稳定,缩小过大的收入差距,有利于低收入劳动者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扩大内部需求.我国在该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存在最低工资标准内涵不统一、调整时间不明确和立法层次较低等问题与弊端.针对最低工资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统一其内涵、规范其调整时间和加强立法建设等可行的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3.
论建设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市场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传统的保障模式已失去其经济基础而陷入瘫痪状态.在现阶段,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减少社会不平等,实现国民经济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14.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一种社会救济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工程和最后一张"安全网"。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既是能否及时有效地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也是能否尽快建立与完善农村保障制度的关键。目前我国农村的贫困状况依然严峻,亟需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解决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逐步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救助的主要部分,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养老制度一并成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三大基石。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存在诸多问题:立法空白、政策缺失、保障对象不确定、保障标准偏低、保障资金难以保证以及社会认识有偏差。为此建议:根据我国国情,建立科学合理的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关的法律体系;科学规划,构建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的农村救助体系;规范保障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建立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待遇合理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资金筹措机制;建立定期对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的检讨制度。  相似文献   

16.
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以及尽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这一制度虽然在一些地区已具雏形,但大部分地区仍未真正建立起来。因此,如何尽快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7.
不断深化的城市群关系或区域的经济一体化必然要求区域的社会一体化。区域内的户籍开放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体化就是社会一体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在"长株潭"一体化区域内建立相互协作的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制度具有可行性和必然性,而最终目标则是建立统一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8.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产生失地农民群体不可避免。关于失地农民群体社会保障体系的研究,有两个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注意。首先,失地农民群体内部不同质,具有差异性,且正在经历内部分化;其次,失地农民群体未来的发展状态是向市民群体转化。目前,应该对失地农民群体进行准确界定,在社会保障政策制定上要充分考虑失地农民群体内部特征和未来发展状态。针对城郊失地农民群体,在社会保障体系的探索上应该有更为前瞻的视野与视角,以农民市民化为研究维度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9.
公民资格理论传统中的社会权利观念:有效性及其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观念到实践经过了长期的发展过程,F.H.马歇尔所开创的权利解释模式的公民资格理论传统对社会权利的分析呈现出一系列独有的特点。这种社会权利观念由于预设了对社会权利的历史主义理解,也能结合具体的制度实践,从而确保了它们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与解释能力,但它也存在一些不足和有待发展的地方,如如何有效地达到权利与义务的平衡等,因而在具体应用时应有所鉴别。  相似文献   

20.
建立我国社会保障税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筹集充足的社会保障基金是社会保障制度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改变传统的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方式,在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税制度的过程中,逐步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以保障人们的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社会保障税是以纳税人的所得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它除了具有一般税收基本特征外,还具有累退性、专款专用性、有偿性、再分配性等明显有别于其他税种的特征。许多国家适合其国情的社会保障税的模式选择、在实施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和不断加以完善的做法以及社会保障研究,可资借鉴和参考。现在我国已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民众的社会保障意识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准,相应的法治环境也已具备,这些都为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准备了条件。建立我国社会保障税,应当遵循权利与义务统一原则、 税负合理原则、共同负担原则、效率与公平兼顾原则和专款专用原则。建议采用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项目型社会保障税模式,以这种模式来确认我国社会保障税的纳税人、征税对象、计税依据、税率、宽免等基本要素。此外,为顺利建立和实施社会保障税制度,应当对我国现有的财政预算体系和所得税制度进行必要的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