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文章回顾了二十多年来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从社会史到区域社会史、从中国近代人口史到集体化时代农村社会,从书斋和图书馆走向田野与社会的学术研究历程。  相似文献   

2.
晋水流域是作者三十年来持续关注的一个学术田野点,她不仅因晋祠而闻名,而且因清末民国时期晋祠镇名士刘大鹏的《退想斋日记》而引起国内外史学界的高度关注。对于如何开展晋水流域的社会史研究,文章提出三个设问,即为什么是明清以来,为什么是以水为中心,为什么是晋水流域,并对此逐一加以阐释,意在表明尽管晋水流域的社会历史变迁只是区域社会史研究的个案,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论意义,反映了当前区域社会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也是对"走向田野与社会"学术理念的一个有力实践。  相似文献   

3.
历史是对过去事件的追溯,也是包含阐释框架在内的世界观.赵世瑜著<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是近年来区域社会史宏观与微观研究交汇的力作,它从观念上提出社会史是一种整体史,并且在"小"与"大"的历史之间寻找一种反思和架叠式平衡,在形形色色的"区域"(地方、都会、市镇)个案中论证"社会"在"历史"中的有机性,以及整体史的可塑性.  相似文献   

4.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河,也是中国唯一南北走向的长河,运河的畅通对于南北交通路线的开辟、沿河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之间的物资文化交流,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深入地把握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状况,运河史或运河文化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样,对运河区域社会史的的研究,也离不开基于运河史或运河文化视野的整体观照。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的王云教授《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以下简称《变迁》)一书,在运河文化与区域社会史的交叉研究方面用力颇深,成为运河文化研究和区域社会史研究方面不可多得的一部学…  相似文献   

5.
经济史与社会史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中国经济史研究需要理论的整合与创新。中外经济史的研究都经过了一个从经济史到经济史与社会史结合的过程,傅衣凌先生倡导的"社会经济史"是中国经济史研究应当全力以赴的方向。没有经济的社会史不可能成为整体的社会史,经济史的研究同样需要与社会史的结合。  相似文献   

6.
抗战社会史是抗日战争史研究中重要的分支。由于抗战社会史史料具有分布广泛且零碎的特性,增加了对抗战社会史,特别是与普罗大众日常生活史相关史料整理与利用的难度。以潮汕地区为例,抗战社会史的相关史料包含了日文档案资料、抗战时期本地刊行的报刊杂志、国内其他地区刊行的报刊杂志以及海外报刊杂志等对潮汕社会的记录。潮汕地区抗战社会史史料体现了人民群众勠力同心的抗战决心、潮汕地区海外移民传统和民间慈善团体战时的形塑历程,有助于了解战时社会发展状况与普罗大众日常生活经验。加强对抗战社会史史料的整理与利用,有助于加强对抗战社会史的研究,推进抗日战争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7.
从社会史到区域社会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社会史到区域社会史乔志强行龙80年代以来,顺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潮流,伴随着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发展的步履,中国社会史研究异军突起,日益受到学界关注。社会史研究者从探讨社会史的概念范畴和理论方法入手,进而深入到对社会构成、社会生活和社会问题等领...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以来,宋代社会史研究走过的百余年历程可分为4个阶段:起步与开拓阶段,不但开辟了若干领域,而且已经尝试理论分析,出现整体史研究的倾向;曲折与停滞阶段,则强调理论,流行宏大叙事范式,但研究范围收窄,两岸研究出现明显差异;复兴与发展阶段,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研究方法逐渐更新;走向繁荣阶段,随着理论与方法的多样化,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大,社会史视角与传统领域相结合,研究问题不断细化,取得大量具体成果。不同时期宋代社会史研究的特点,为学术研究的未来走向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研究硕果累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乔志强先生主编、行龙先生副主编的80余万言的长篇巨制《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又添新葩,这是值得庆贺的。通读全书,感到该书值得称道之处甚多,在此笔述一二,供读者参考。其一,区域社会研究的新范式。乔先生是新时期中国社会史学的开拓者之一,早在1986年,他在《光明日报》(8月13日)发表《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一文,架构起中国社会史的理论体系———社会构成、社会生活、社会功能,并以此为指导,展开对近代社会的“整体”或“综合”研究,出版…  相似文献   

10.
翁乃群教授追溯了他进入民族学、人类学的学术经历及其与国内学科发展历程的关系,并且以纳日(纳、摩梭)人社会的田野研究历程为例,讨论了"地方"概念的多元性;在反思"地方"和"田野"的基础上,指出人类学的根本仍然是经验研究,而且西南作为一个富于差异性和区域相似性的民族学、人类学场城和田野基地,对中国人类学的整体发展具有很大的理论潜力.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华南宗族研究的主要取径有三,即区域社会经济史的取径、人类学取径和历史人类学的取径。前者主要受到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的深刻影响,鲜明地表现于明清时期闽粤地区的宗族研究中。人类学的宗族研究,接续了20世纪上半期功能主义和社区研究的学术传统,注重区域社会文化变迁的探讨,并形成重视地方社会与国家关系的论述、引入社会史的方法,将共时性的结构研究和历时性的社会变迁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南地区的明清宗族研究逐渐超越区域社会经济史的研究视野,与区域社会史相互交融、渗透,发展出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范式。这一取径是在充分总结前两者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层面对之所作的更为自觉的推进。新时期中国华南宗族研究受到的西方学术思潮影响,主要来自弗里德曼的华南宗族理论和施坚雅的区域体系理论,以及年鉴学派史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因而特别注重社会科学方法的运用,历史学与人类学理论、方法的结合,并在区域研究的视野下探讨区域社会发展的内在机制。由此,便形成了宗族研究与区域社会研究紧密结合的特点。纵观此期的华南宗族研究,明显地形成两个基本趋势:一是历史学与人类学方法逐渐汇流,进而发展出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趋势;二是宗族研究与区域社会研究的互动,注重区域社会内部普同性和差异性的探讨。而这两个趋势也同样体现在华北、江南、徽州等区域社会的研究当中,并成为区域社会研究发展的主流趋势。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期 ,国内学者即已涉猎明代社会史的研究 ,但所研究的领域十分狭窄 ,成果贫乏。 50— 60年代 ,由于某些客观原因 ,国内学者的研究没有正常开展。 80年代以后 ,明代社会史的研究逐步展开 ,开拓了许多新的领域 ,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进入 90年代 ,明代社会史的研究蓬勃发展 ,研究领域十分广阔。其中 ,明代人口问题、里甲制度问题、乡绅与缙绅问题、社会结构问题、社会生活问题、宗族与家族问题、徽州社会问题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令人瞩目 ,有的还填补了空白。对 2 0世纪明代社会史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反思 ,必将促进其研究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马克思认为,社会有机体是有多种社会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整体,它的发展既是自然历史过程,也是人类有意识参与的、不断进步的过程。社会有机体根源于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是以现实的人为基础、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主线的演进过程,也是一个从地域性历史走向世界性历史的发展过程。不断深化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研究,对于我们今天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双性同体”是人类文化的产物,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在伴随人类追求性别意识真理性和理想人格模式的过程中,“双性同体”的蕴涵也不断发展变化,并在现代回归中成为诸多学者重视和探讨的对象.除涉及哲学、宗教学、民俗学、文学等不同领域,也涉及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范畴.本文仅列举中外部分有关成果,为目前的研究状况勾勒一个简单的轮廓。  相似文献   

15.
学术科学发展的最根本要求是理论创新.创新理论一般具有科学性和革命性,所以提出新观点需要有极大的勇气.创新是从实践中抽象、结晶而来,必须经过多年的实际研究和积累.历史学的发展也依赖于新观点的提出,比如:郭沫若先生用中国考古、古文献材料结合五种生产方式的论点,提出中国社会发展也是遵循五种生产方式,把中国社会性质论战扩充成为中国社会史性质论战问题,在当时产生重大影响;侯外庐先生在历史研究方面接续了中国社会史性质论战的传统,在1943出版了<苏联史学界诸论争解答>,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东方一种特殊的奴隶社会,把中国古代看成是和西亚、罗马古典古代并行的一个社会时代.这本书成为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的开端和过去的中国社会性质讨论的延续,具有很大的创新意义;苏秉琦先生提出"满天星斗"说,认为中国文明起源是多源多线的,这种多民族多文化的观点在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是非常重要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一些领域和方面出现的发展不平衡问题,着力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新思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科学地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极其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江南区域史研究出发,可以看到江南地区对外贸易史和对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国内相关成果存在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涉及江南对外关系史的研究多数局限在中外关系史领域,没有将之延伸到江南区域史的讨论范围;其次,江南区域史研究者对相关对外关系史的研究进展关注有限。为此,从对外关系史的视角,江南区域史研究有以下两方面值得进一步推进:一是要深入探寻历史上江南对外贸易对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所带来的深刻影响;二是要把江南放在东亚乃至世界的范围中加以讨论,在东亚及全球视野下思考江南社会所具有的区域性特点和发展脉络,以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8.
作为后工业社会的主导产业 ,服务业集聚现象的研究已成为经济地理学、产业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新热点。出于对解读服务业集聚现象的社会需求的回应 ,当前国际上有关服务业集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与制造业集聚的比较 ;集聚的空间分布 ,包括服务业整体和分部门分布 ; 集聚的成因 ,如集体学习过程、社会因素以及共同集聚等 ;集聚的效应。这些研究为我国通过调整空间结构和促进服务业集聚 ,实现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思路。另一方面 ,如何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等理论构建适应于服务业集聚研究的分析框架 ,如何进行服务业集聚度的测算 ,以及如何推进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等问题将成为今后亟须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宗教是社会的产物 ,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实体。宗教对人类的历史和社会生活诸方面都起着不同的重要影响。在跨世纪之际 ,无论是传统宗教的复兴 ,还是新宗教的兴起 ,从根本上说 ,都是由当代社会存在的复杂因素和关系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社会进化论与世界社会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进化论有三个基本规律:一是社会发展遵循遗传(传承)、变异(异化)和社会选择规律;二是社会发展目标遵循进化阶段性目标,而没有终极目标的规律;三是社会发展依赖于社会体系内外多元矛盾竞争、变异、社会选择的规律。运用社会进化论观点分析世界社会主义兴衰,可以看出传统社会主义者认识上存在有两个误区。中国社会近期改革进化的目标是为了冲破这两个误区,继承人类社会全部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