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传统诠释学由于承袭西方传统哲学的知识论取向,始终无法越出方法论领域,而伽达默尔努力建构以“理解和解释相统一”为主导思想的“统一科学”并对语言本体论、真理观、理解的应用性、历史性、“对话”理论等进行系统化论述,从而成为后现代哲学诠释学的代表人物。在看到伽达默尔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对其进行理性的评判。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实用主义定义的阐述,并将中美早期实用主义做对比,论述了中美实用主义哲学观对中西方思维的影响.由思维推至语言,阐明了此种哲学观对与语言的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3.
哲学诠释学视域中的"文本"具有不同于一般文本的特性:在文本的所指上,伽达默尔的文本指的是最初写成的东西,它产生于理解的受阻,并因理解的可能性和效果的不同而具有不同层次的划分;就文本的特征来讲,伽达默尔的文本作为一个哲学诠释学的概念,具有本体论意义,文本不再是主体的客观对象,而是理解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其存在于和读者的历史对话中,对其理解的最终意义是应用于自身。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品的复译问题在译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然而,学者们更多关注的是探讨复译的原因,少有学者论述复译策略。本文拟从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角度来探讨复译策略,并提出了三种复译策略;勘误性复译,构建性复译,及倾向性复译。  相似文献   

5.
诠释学是关于人的理解问题的哲学理论,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当代诠释学分两个阶段逐渐完成了从一般解释学向存在诠释学和实践诠释学的转向,极大地影响了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发展中的当代诠释学具有明显的语言转向痕迹,秉持了历史主义的许多特质,应承了实践哲学的发展研究,实现了跨学科的长足进步。对于中国诠释学研究而言,当代诠释学的发展在其理论建构、方法选择、论题领域等多个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哲学的语言转向是众所周知的,但其前提,即语言研究的哲学(形而上学)转向则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索绪尔提出以"关系本体论"的语言观取代"物体本体论"的语言观,为语言学确立了本质主义的学科对象,即语言的本质。索氏的"语言(langue)"是柏拉图"理式(idea/form)"性质的范畴。柏拉图之后2000多年,到索绪尔才终于出现了语言研究的形而上学,或语言学的形而上学转向。索氏的语言观和关于结构与符号的思想,以及语言学整体的发展,迅速被人类学等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诸学科借鉴为模板。而所谓哲学的语言转向只是这个宏大画面的一部分,索绪尔是开创了整个20世纪哲学的重要先驱。作为一种话语类型,古希腊哲学或形而上学是基于对言语方式的关注和改造而产生的,因而20世纪哲学朝语言学的转向,也是向语言的回归。从现代语言学到哲学的语言转向,再到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在这些逐渐绽开的文化波纹的中心,是索绪尔投下的思想的石子。  相似文献   

7.
伽迭默尔寻求的是一种超出科学的"经验"概念之外的"诠释学经验".他认为"诠释学经验"的本质特征是"内在历史性",即"有限性"."诠释学经验"的"内在历史性"是由它的"时间性"规定的.基于"时间性"才能阐明"诠释学经验"的本质特征.本体论意义上的"时间性"显现自身为"有限性"."诠释学经验"的"有限性"是对存在的"洞见"."诠释学经验"具有的"有限性"是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经验"区别于黑格尔的"经验"概念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8.
西方文学诠释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转向,文学批评对文本理解和意义追寻的行动乃是造成诠释学领域作者、文本和读者间关系变动不居的原因所在。所发生的从传统诠释学向现代哲学诠释学的转变,实则是文本意义从单一走向多元的流变过程。当代法国思想家利科的诠释学思想,则为文学批评基于文本与存在的关联走向读者的自我理解提供了一个务实的可能性空间。  相似文献   

9.
现代语言哲学本体论受当代科学思潮、科学哲学思潮和社会科学思潮的影响,由传统思辨哲学的抽象绝对精神本体转向事实、经验现象本体。这种转向的三种趋向:经验实证的事实本体、意识现象客体和实践功用本体。这种转向给哲学提出语言与世界的关系、信息世界哲学本体新的研究方向,但也存在经验主义的局限性,必然走向辩证本体论的轨道。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尼采价值重估的逻辑梳理,强调他在西方哲学史上实现了一场全方位的哲学变革,这些变革可概括为四大转向,即价值转向,人学转向,语言转向和非理性转向.并通过揭示这些转向对20世纪西方哲学的深刻而全面的影响,表明20世纪的西方精神世界何以被打上了尼采的烙印.  相似文献   

11.
伽达默尔通过对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的方法论诠释学的批判,为建立自己的哲学诠释学寻找到了内在的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他的诠释学在理论上的三个归结。  相似文献   

12.
哲学与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哲学的发展促进了哲学与现代语言学的发展。“语用学转向”有其深厚的哲学思想渊源,经历传统和现代的发展,形成了英美语言哲学,以德、法、俄等国组成的欧洲大陆语言哲学,以及中国语言哲学的“语用学转向”思想。这些思想体现了英美、欧洲大陆、中国语言哲学的融合,人文性和科学性的融合,语形、语义和语用在动态的、语境化的、理性的、美学多维视野下的融合,系哲学与语言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为现代哲学与语用学的建构带来新的思想与发展平台,更为处理当前各领域的“文化转向”主流所引起的问题提供有效的理据。  相似文献   

13.
翻译的文本观问题,在译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传统的文本观主张探求作者本意,现代的文本观主张诠释文本本意.本文拟在对施莱尔马赫的传统诠释学和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中提出的文本意义的理解和解释方法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来探讨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对翻译理论的启示,指出在翻译中要破除旧的文本观,树立新的文本观,探求文本所能展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探讨<周易>诠释学的特殊概念"明象"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和演变.通过分析王弼和相关学者的论述.结合符号学、语言学及文学理论等现代研究方法.评价这些思想家对中国语言哲学和诠释学所作的贡献.笔者认为,对象辞问题的探索给传统中国语言哲学和诠释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成就包括提出了语言起源的有机理论,认识到语言是思考的工具,发现了意指的机制、暗喻和转喻的基本原理及心理基础,构建了语言交流的模型,发明了不同的阅读模式,领会到表征、阐释和诠释学的模糊本质,并探讨了读者中心批评论和作者中心批评论的优缺点.周易研究中的象数派与义理派之间的争论超越了<周易>诠释学本身,具有语言学、哲学和文学等多重意义.它在许多方面预示了当今关于意指、表征和阐释的争论.  相似文献   

15.
基督宗教核心教义“因信称义”的神学思考在天主教与基督教长期论辩与对话当中所表现出来的分歧,藉助于伽达默尔诠释学得到启发与观照。伽达默尔诠释学以“游戏”概念超越传统主客对立的观点,把“了解”过程视为主客交织的,可以解决天主教与基督教因着主客二分架构而来的分歧,并且重新解读信仰为一种“投入性参与”,当人忘我地投入相信时,不再是全然主观,亦非全然客观,而且是“创造性再现”。  相似文献   

16.
从四个层面区分并阐述了"理解"与"诠释"的关系,揭示了西方诠释学诠释观发展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7.
针对关于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习惯见解,本丈旨在指出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是“经验”问题,而不是“理解”问题。文章通过探究《真理与方法》的写作体例与表述方式、伽达默尔同海德格尔的关系,阐明造成这种“理解”倾向的原因。并总结、评述“诠释学经验”范畴。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以来,现代西方哲学渐渐形成了解释学和分析哲学两大阵营,实用主义与分析哲学走向融合,实用主义从皮尔士发展到罗蒂、普特南等新实用主义者.分析考察伽达默尔与罗蒂在"对话与教化""前见与基础""真理与方法"等几个方面所理解的异同,罗蒂向解释学注入了实用主义的因素,因而超越了伽达默尔的传统形而上学旨趣的残余.  相似文献   

19.
近代哲学对于诠释学的关注从阿斯特的经典诠释学开始上升到一种专业哲学的高度,从而奠定了诠释学哲学发展的基础。诠释学哲学历经马赫、狄尔泰、海德格尔、伽达默尔逐渐逼近哲学的核心领域。而当代诠释学的实践转向应被视为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它使诠释学从方法论、本体论的语境中又转换出了一种新的视野。诠释学的实践转向是从方法论、本体论维度对诠释学的理解转向了人的实践能力,这种能力的实践要求包含着人的自然能力的施展、真正灵活运用知识以及把科学和生活相联结起来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诠释学真正达到了一种人的哲学的高度,它是人对于自己以及这个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它是人的实践能力本身,这也是诠释学实践转向的最根本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物质生产的发展为语言发展提供了最终的物质基础,成为哲学与美学最关注的问题。"语言论"或"语言论转向"成为哲学家认识和叙述世界的基本方法和出发点,并带来美学观念的发展与转变。这一切为当代中国的"语言实验"提供了基础和依据,导致诗歌创作从后时期的"朦胧诗"到"后新时期"的"新生代"发生明显的语言观转型。诗创的"语言实验"已是自觉接受"语言转向"现代观念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