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赵庙祥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2):22-26
"德"原为"施与"之义。《老子》中"德"的基本涵义是指道的功能,表现为道在宇宙中的地位、力量和作用及实现其力量、作用的方式等。研究者通常将道的这一方面称为"道之德"或道之用。老子道之德思想集中体现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命题中,其形成以他在虚极静笃的玄鉴直觉中亲证、体悟的道体境状为形而上依据,以理性思维为认知方式。把握老子"道之德"思想是理解其哲学体系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
“道”与“德”无疑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在老子那里,“道”既是世界的本原,也是万物的本体,还是宇宙运动变化的法则或规律,而“德”,则是世界万事万物当然包括人的合“道”而行的自然品性。在老子看来,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就是“反”,由此,形成了老子与众不同的首先以“失”致“德”、然后以“德”致“得”、最后实现以“失”致“得”的伦理设计,这种基于对自然规律体认和社会人文关怀的伦理思想具有和谐人际、秩序社会的深刻意蕴,在人类伦理思想史上魅力独具,价值永存。 相似文献
3.
老子的"道",主要指形成世界的本原,决定万物的本体,宇宙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而老子的"德",其广义是指万事万物合"道"而行的品性,其狭义则指人的合"道"而行的品性。"自然"是老子"道"与"德"的本质特征。"道"生万物,"德"养万物","道"体"德"用,二者辩证统一于万物之中。老子哲学的主要意蕴就是依"道"而立"德"、立"德"而明"道"。老子对"道"的预设与描述体现出老子哲学理论思维的形上视域,老子对"德"的揭示与规定标志着老子哲学实践关怀的形下向度。 相似文献
4.
“道”和“德”是老子哲学中两个最基本的范畴.“道”具有本源性、自然性、虚无性、整体性、无私性、回复性以及实践性等基本特性.“德”是指事物由“道”所获得的本性与禀赋或依“道”而行所表现出来的样态.道和德既相互区别又彼此联系. 相似文献
5.
曹秀谦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15-19
道家的“道”与“德”和儒家的“道”与“德”,在含义上有较大的差别。道家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永远在变的,人应该顺应这一变化;儒家思想的基础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之间的等级秩序是不可逾越的。道家的“道”不可说,儒家的“道”可说,而且说法很多;道家认为“德”的最高境界是有“德”的品质,却不知“德”存在的境界,儒家的“德”指有高尚人格、品性高洁的人。道家主张以德报怨,恩怨情仇化解为上;儒家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凡事要分清是非对错。 相似文献
6.
"'德'-'道'"理型与形而上学的中国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樊浩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7(2)
在《道德经》中,无论"德"、"道"的理念,还是"德"—"道"关系,都是兼具哲学形而上学和道德形而上学的双重本性。《道德经》的形而上学有两大基本特质:"德"—"道"合一,开创"德"—"道"的形而上学传统;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合一,开创形而上学的辩证法传统。"‘德’—‘道’"理型建构了"尊道贵德"的形而上学的中国传统形态。它以对"普遍理性"和"伦理总体性"的追求为动力,而"道"与"德"的自然自由的本性,又使之具有拒绝形而上学恐怖的本性。《道德经》中哲学形而上学与道德形而上学、"普遍理性"与"伦理总体性"无中介、无过渡的生态同一,对解决现代文明的形而上学难题,解释现代西方哲学的伦理学转向,具有重要的资源意义。 相似文献
7.
唐力权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9(4):5-12,79
道德是权能的重要表现,是构成及维持人类社会功能的权能模式,道德的权能可以说是文明秩序的骨干,"道"无处不在,无穷无尽,具有整体自反的特性,使自己不断重造再生而为万物生生不息的创化之元或泉源,"道"有超越性及内在性的特质,其内在性特质又称"德","道"与"德"在权能基础上本质是相同的,"道"是"德","德"是"道";原创字"道"字的原本语义内容是道的人的图腾物体,"德"字的古意也隐含于"道"字的形符,以直立的姿态行走的权能及能力为重点;"德"是持久正直的活动或行动的善德或超卓,人类虽有能力达成,但要实现正当或真实的人性,仍须靠努力;从广阔的角度考虑,中国哲学传统或是我们开展研究事业的最佳位置,要寻找问题的答案,我们必须先正确认识太古时期的语义学中的古代逻辑及文法。 相似文献
8.
杨玉莉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3):30-34
对老子以"贵柔"知白守黑"为代表的行为准则,人们往往给予"消极保守"的评价。其实老子并非真是消极保守、否定进取:其一,"道"本自然,不具备价值判断;其二,"德"存于社会,但人不能做到"立德","德"需以"道"为体,才能复归于真德;其三,老子更看重"道"的根源性、统一性、自然性、和谐性,因此万事万物、人的一切言行的正确与否最终都归于"道"的标准。老子哲学的积极本质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道”与“德”无疑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在老子那里,“道”既是世界的本原,也是万物的本体,还是宇宙运动变化的法则或规律,而“德”,则是世界万事万物当然包括人的合“道”而行的自然品性。在老子看来,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就是“反”,由此,形成了老子与众不同的首先以“失”致“德”、然后以“德”致“得”、最后实现以“失”致“得”的伦理设计,这种基于对自然规律体认和社会人文关怀的伦理思想具有和谐人际、秩序社会的深刻意蕴,在人类伦理思想史上魅力独具,价值永存。 相似文献
10.
与殷人的迷信相比,周人在认识"天"、追求"天命"的方式上更为理性,通过关注人事来把握天命.周初统治者认为"天命有德",在人事上提倡修"德".春秋时期的社会剧变,使人们对于"德"与"天命"的关系提出质疑,于是提出了"道".但是,现实中政治斗争的胜利不完全取决于"有道"或"无道",而是由实力决定的,这愈发促使人们从追求天命... 相似文献
11.
王素芬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7(3):47-54
伴随着生态危机的全球化和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绿色发展理念和绿色生活方式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可以成为当今绿色发展的理论营养。“道”和“德”是庄子哲学的本体论基础和依据,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深刻的生态智慧。“道”具有本根性、整体性、同质性、超越性、自然性等基本特征,“德”是道赋予包含人在内的世间万物的内在自然本性。庄子之“道”与“德”中蕴含着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表现为物无贵贱、万物一齐的平等价值观和内在价值论,顺物自然、无为为益、处物不伤的生态方法论,知足知止的绿色生活方式与生态消费理念。 相似文献
12.
许建良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3):33-39
《管子》认为“德”是“道”的产物即“道生德”、“德者道之舍”;“道”“德”本来是没有区别的“无间”,之所以把它们加以不同的表示,主要是为了标明“所以舍”与“舍之”的关系;“道”是“德”的根由,“德”是“道”的形下显现;“道”“德”是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体与用的关系;“道”“德”舞台上面的演员是芸芸万物,“德”在不同的个物那里,实现着不同的样态,“道”也在与万物的共作里,展示着自己无形而无限的力量,从而形成切实可感的即物而形、即物而是、即物而性、即物而德的“道”“德”链,展示了《管子》法家所具有的道德情怀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李觏“道”范畴的阐述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其内涵主要表现在:把“道”看成是自然规律和道德规律;是常与权的统一;是一与不一的统一;是无不至,无不通。 相似文献
14.
王力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6):80-83
通过对老子之“道”的深入研究和深切体悟,把“道”分成三层四种状态:无形无质、有形无质、有质无形、有形有质,并用图解说明了老子“道”的升华过程和运动方向。“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道”由“有形有质”向“无形无质”运动,又由“无形无质”向“有形有质”运动,周行复始,有规律不等量,难以预定。把宇宙分为“三界”:下三界人、事、物,中三界天、地、人,上三界时间、空间、宇宙。“三界”的存在形式和状态一层高于一层,“三界”总论为道大,是老子对万物(包括人类)从精神、思维、思想、品格、人格、性格上的划分。人的完善的存在应该是从“下三界”上升到“上三界”,再由“上三界”回到“下三界”,周而复始地变化而不断地求得新生。 相似文献
15.
胡峡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62-63
"德"是具体实践中对"道"的贯彻,社会或者个人的行为符合"道"的规定性就是"德"。所以道家的"道"是针对社会人生的需要而总结出来的,它对人类社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锋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2):76-81,191
执政道德可以从立党之道与为政之德两个方面来理解。道不同于德,立党之"道"就是政党追求的一种根本性价值目标、理念。任何政党都有自己所求之"道",惟"道"之具体形式不同。为政之"德"则是政党理念的现实化,即一个政党如何实现良好的治理。中西方社会政党都面临着相似的问题,都经历了一个世俗化、理性化的过程。它们在治理方式上有相互学习与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重"为道"而轻"为学"是中国哲学的传统.但自鸦片战争之后,重"为学"渐成为主流思想.今日知识经济的浪潮已波及我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哲学传统深刻地反映着社会对理想的"人"的诉求,高校的培养目标因之深受影响.在培养人方面是注重"为学"还是"为道"与哲学传统中的争论基本上是相一致的."学"与"道"在高等教育中不宜偏废."人"与"才"的培养目标应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中国哲学是以道为本源、本体和境界,以言道悖论为其内在性的本质问题或基本问题,以行道、体道为得道的基本路径和思维方法,力图在现象性生活的内在超越中,进入道所指示的境界的意义论或价值论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中国哲学的突破,以所行之道向着本源、本体和境界之道的理性升华为标志.而道作为中国哲学的突破的标志,则无疑是<老子>哲学的原创. 相似文献
19.
杨国荣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6):40-48
作为中国哲学的核心范畴,道既指天道,也指人道.天道作为宇宙、自然的法则,属"必然",人道作为理想、规范,则表现为"当然".以道为视域,世界"是什么"和人应当"做什么",世界"怎么样"与人应当"如何做"等问题,内在地关联在一起.相对于"技","道"超越了经验之域而表现为形上的智慧,由"技"而进于"道",既指超越界限、达到对真实世界的整体理解,又指从知识走向智慧.对真实世界的整体理解,同时表现为一个"以道观之"的过程,后者意味着以统一之道为视域,扬弃和克服各种片面性,不断达到道的智慧.对中国哲学而言,道所内含的各种意义唯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才能呈现出来,而道与人的关联,具体又展开为实践的智慧.以"志于道"为形式,道进一步还涉及人自身的成长和发展问题,后者进一步指向人格的培养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唐名辉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17-20
本文从后现代宗教学理论视角分析老子的“道”世界观。发现“道”表征了至上神的非人格化趋向;它本身具有泛活力主义和泛体验主义的特征;它采用诱导的方式来创造世界秩序。“道”的后现代品格对于破除一元神的狭隘偏执,提倡民族平等、博爱、互相尊重有现实性价值,也为现代宗教论证恶与神的共存事实提供了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