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从中国佛教壁画艺术的四大楷模谈起,论述了佛寺庙观宗教壁画艺术的汉化轨迹:自北齐曹仲达的“曹家样”,南梁张僧繇的“张家样”,唐朝吴道子的“吴家样”到周的“周家样”,渐次摆脱西域天竺外来样式影响,形成了中国民族传统艺术的佛教壁画样式。  相似文献   

2.
佛教绘画艺术在蒙古族绘画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把内蒙古西部地区有代表性的寺庙经变壁画作为研究对象,在收集整理内蒙古西部地区寺庙壁画资料的基础上,主要阐述不同时期藏传佛教对于内蒙古西部地区寺庙经变壁画的影响,总结出内蒙古西部地区寺庙经变壁画的三大艺术特征及内涵。  相似文献   

3.
唐代儒、释、道相互融合、发展并趋归一,这种情况在各个领域都有所反映,墓葬中亦未例外。唐墓壁画中的宗教题材,既体现了唐代社会的宗教信仰观,也反映了各种宗教融合的情况,并反映出宗教融合逐渐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既丰富了唐代丧葬文化内容和艺术,又以直观的图像艺术形式弥补了唐史的不足;不同墓葬出现不同的宗教因素既说明了墓主人的宗教信仰,也反映了唐代比较宽松的宗教信仰政策。  相似文献   

4.
莫高窟是集雕塑、壁画、洞窟三位于一体的艺术殿堂,它吸收了外国宗教艺术的精华,并将其民族化、世俗化,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精品--雕塑为东传佛教造型艺术之精品,洞窟是中西宗教建筑艺术之合璧,壁画则达到了唐宋绘画艺术的极致.  相似文献   

5.
金代山西宗教文化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代山西地区的宗教文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呈现出一定的发展特征和地域特色,主要体现在佛教、全真道和宗教艺术等三个方面。金代山西地区的佛教经历了恢复、兴盛和衰落三个发展阶段。全真道是金代山西地区道教的主流,并在金末获得重大发展。此外,山西地区的金代名刹和寺观壁画,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女真民族文化和北方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通过梳理敦煌壁画和雕塑在多元文化视角下呈现的共性理念和风格特征,提出了创建敦煌画派的框架性原则,即以佛教为其宗教精神,以表现为其美学趣尚,以安详为其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7.
冬青 《老友》2009,(8):50-51
石窟起源于古印度,是依山崖开凿而成的一种佛教寺庙建筑。石窟艺术是随佛教东渐而与佛教、佛寺一起传入中国的。中国经典的石窟艺术用神妙之法使石头会讲故事、壁画会跳舞,更将一座座不朽的艺术博物馆呈现于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8.
唐代佛教盛极,佛寺壁画创作也趋于繁荣。其时文学士人以游居于佛寺为习尚,他们或亲手图画寺壁,或游赏佛寺壁绘,或以壁画为题材来吟诗唱和。于是,壁画与诗歌两个艺术之间通过文人这一纽带而发生了关联,即佛寺壁画留给了士人深刻的记忆表象,进而化作了诗歌意象,濡染了唐代诸如杜甫、韩愈、李商隐等诸多诗人的诗歌。  相似文献   

9.
将佛教引入到学术中来,是近现代学术的主要特色,禅宗是中国佛教特殊的宗派,它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哲学,思想,文化,艺术等。但值得深思的是,禅宗是否属于宗教?这不仅关系到宗教或佛教本身,而且也是超乎了宗教或佛教本身的重大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10.
敦煌石窟在我国古代佛教石窟造像中历史悠久,其塑像、壁画展示出佛教经典的流布和造像艺术,随着社会变革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演变,反映出每个时期的内容和形象以及艺术风格均有所不同;大量写经卷子的内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珍贵的、以敦煌地区佛教为主的宗教文化史和地方志的资料,反映出敦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成为我们研究历史最直接、最详细的材料。  相似文献   

11.
寺庙绘画(包括以画稿为蓝本的立体艺术)是中国古代宗教艺术中独具特色的艺术门类。佛山祖庙集道教艺术和佛教艺术为一祠.既祀北帝又供释佛。其绘画有道教人物故事、佛教人物.生动记录了明清时期老佛山的世俗风情。道释共存,仙俗井举。是佛山祖庙最大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新津观音寺壁画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津观音寺壁画 ,是我国历代精品壁画之一 ,是历史的产物 ,也是封建社会的佛教宣传品 ,但由于佛教美术大多产生于民间画家之手 ,因此许多壁画又是反映人民群众生活的艺术形象 ,是人民群众解释佛教的产物 ,是孕育在宗教美术中的现实因素。但它往往也能摆脱佛教的羁绊 ,从而使杰出的壁画作品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给予人们以历史的认识和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13.
佛教传入北方草原地带,始于匈奴时期。此后统治北方的各个民族都推崇佛教。由于地方政府的扶持和推崇,辽代以及明末清初,佛教在赤峰地区的传播形成两个高潮,寺庙作为佛教的载体,在赤峰地区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通过对赤峰地区佛教寺庙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今天藏传佛教寺庙文化存在着喇嘛人数少、年龄结构出现断层和呈年轻化趋势;喇嘛的生活比较世俗,思想观念也比较开放;宗教活动少,仪式简单,而民俗色彩浓郁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4.
在敦煌莫高窟那绚烂高华的千壁丹青中,以佛经《维摩诘经》变相为题材的壁画就有三十余窟。《维摩诘经变》以“中国化”的佛教艺术的造型形象,向全世界展示:敦煌石窟艺术是出自于古老的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在大胆地吸取西城佛教艺术思想内容的基础上,逐渐地把佛道儒三教熔于一炉,从而形成的自成体系的中国化石窟艺术。虽然一些帝国主义学者故意强调敦煌所受的“西方的影响”,然而,敦煌佛教艺术实质上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受外来宗教刺激出现的新形态,在漫长的岁月里,它一直接受着古老的“汉晋传统”这一强固势力的影响。不廓清这一历史事实,就无法准确地说明敦煌艺术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也就无法阐明它在民族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更无法从艺术上去衡量量它的巨大成就。本文试图就此作一肤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唐代是中国文化繁荣昌盛的历史时代,其多元宗教文化以西域最为典型。唐代西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传播之道,多种宗教在此汇聚、融合,形成了以佛教为中心的多元宗教并存的文化格局。西域宗教在内容上表现为不同宗教相互借鉴吸收,在民间信仰上体现出世俗化、功利性等特点,这些宗教内容的形式和信仰方式促进了西域各民族间的文化融合和交流,对西域的稳定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佛教文化,是一种宗教文化。以敦煌石窟的艺术形式为载体,表现佛教文化、人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即佛教文化影响人的思想,人的思想又通过艺术形式呈现。旨在从佛教的产生及传播出发,探讨佛教文化与敦煌石窟建造的关系,分析佛教文化在敦煌石窟艺术中的多样化表现,以壁画和彩塑为主要研究对象,为再识佛教文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与佛教造像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石雕造像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这种外来的宗教艺术受到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与同化,随着中国佛教的形成而成为汉化的佛教艺术。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增添了新的成分,同时,它也为具有巨大包容性和同化力的中国传统文化所渗透,经过了佛教汉族化的过程,以其世俗化的形式,为中国传统思想所接纳,与儒、道鼎足而三,佛教的汉化现象,可以从融进了中国本土的艺术形式特征与艺术理想的佛寺石窟造像中得到反映。中国文化传统与佛教造像的融合是多方面的,本文在此仅略述一二。  相似文献   

18.
藏传佛教从十七世纪开始,在蒙古广泛传播。清朝皇帝出于使蒙古人成为顺民的需要而庇护新宗教,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它的巩固。佛教开始对蒙古文化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出现了许多寺庙和学校,开始了书籍印刷,对蒙古游牧民族来说,西藏逐渐成为普降一切精神甘露的乐土。”从此各种宗教作品译成了蒙文,它们以刊本和抄本形式流行。其中佛教世俗作品特别受到人们的喜爱。佛教童话、传说、故事,寓言都是用来“给这些或那些劝世作品作注释的,其中有描写各位佛教圣僧的前世生活及有关佛教寺院的各种传说。”喇嘛  相似文献   

19.
东千佛洞壁画作为西夏壁画艺术的代表,是敦煌壁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千佛洞二窟的壁画中,布满了场面宏大、视觉优美的卷草纹图样,内容融合汉、藏佛教艺术特点,体现了西夏时期装饰图案的显著特点与民族特色。本文从美术创作与文化研究的角度,通过发掘卷草纹出现的文化原因和其独特艺术样式的形成机制,对卷草纹图样的典型性和独特性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20.
自佛教梵呗音乐传入中国后,凭借它异域的曲调和宗教的涵义征服了中国人。经过了语言、文化、地域、等诸多的变通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色彩"的梵呗艺术表现形式。本文从佛教梵呗的历史传承来探究其发展,进而从有千年历史的佛教梵呗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来理解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及其文化影响。从音乐美学角度和社会文化的层面来探讨梵呗音乐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