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九世纪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在评述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时说:这个戏名是悲剧,实际上剧情的发展却充满了“青春与春天的气息。它有着青春的种种愚蠢与美德,急躁与轻率,有着春天的种种芬芳、迷人,也有着春天的‘无常’”。①如果说《罗密欧与朱丽叶》里充满着“青春与春天的气息……”的话,那么出现在遥远的东方中国文坛上的古典名剧《西厢记》,也同样充满着“青春与春天的气息”,有着“青春的种种愚蠢与美德,急躁与急率”,自然也“有着春天的芬芳、迷人。”这是因为《西厢记》《罗密欧与朱丽叶》  相似文献   

2.
文艺的春天,使人常想起诗人郭小川的《春暖花开》中那些绿色的诗行:“春天来了,中国布满生机.”“好春天,惹得世界欢欢喜喜.”“好春天,使天下皆诗.”在严冬时节,郭小川曾在致友人书信中顽强地宣告:“我在创作上的青春,不在过去,而在未来.”然而,当坚冰打破、早春降临,饱受寒冬折磨的的诗人却在河南溘然长逝,这是一九七六年十月十八日.对  相似文献   

3.
《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是我国乃至世界诗史上最伟大的诗篇之一。整首诗是作者匠心构成的一个复杂的思想和艺术的整体,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它独特的地方,只有屈原那样的诗人,又经历了那样的遭遇,才能够写得出来。齐梁时代的文学批评家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篇》说得完全正确;“不有屈原,岂见《离骚》?”可是对于这样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今天我们要达到对它的比较充分的理解和欣赏,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相似文献   

4.
一九七八年四月一日,在报上读到郭沫若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上的发言《科学的春天》,我立刻被它吸引住了。文章写得意境高超,热情奔放,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而且字里行间,文采纷披,应接不暇。全文不满二千字,却使用了三十多个成语、典故,语言上真是极尽推陈出新、熔古铸今之能事了。更引起我注意的是,这篇精炼的短文仿佛给汉语史暗示了一点:汉语的成语、典故,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值得语言工作者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李白的《蜀道难》是一篇脍灸人口的杰作,它以奔放酣畅的语言,表现蜀地雄奇险峻的山川,感情炽烈、想象丰富、色彩绚丽、动人心魄。诗篇一开始以“噫吁(口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样非常强烈的咏叹语气表达了诗人的炽烈感情,也深深地叩动了读者的心弦。然而,对于“噫吁(口戏)”三个字究竟读什么音,各种本子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相似文献   

6.
一九八○年八月,当章明在《诗刊》上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时,他所批评的“朦胧体”是老诗人杜运燮的《秋》和青年女诗人李小雨的《海南情思》,但随即爆发的关于“朦胧诗”的论争却把目标一致对准了北岛、舒婷和顾诚等人的作品。唯一的原因是他们太“怪”了。一个字就是一首诗:“网”(北岛《生活》);自行车的铃声可以“悬浮在空间”,地球能够“飞速地倒转”(舒婷《路遇》);彩虹一眨眼变成了一团蛇影,红花一眨眼变成了一片血腥(顾诚《眨眼》)。语言不再是语言,诗也不再象诗。这不啻是一群怪影闯进丁缪司的殿堂!所以,一些评论家要斥责“朦胧诗”情绪灰暗,格调低下,并将其目为“古怪诗”,而另一些评论家却又赞扬它们真诚和富有探索精神,认为是  相似文献   

7.
在《英语课程标准》中,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被列为英语课程的5个目标。而语言意识虽“不着一字”,却“尽得风流”,它渗透于这5个维度的目标之中,既是语言的手段,更是语言的目的。本文从阐释“语言意识”的涵义入手,进而阐明了培养“语言意识”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培养“语言意识”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诗人于坚创作的长诗《0档案》,似乎已被看作是九十年代诗歌界的一件大事,听说,除了北京大学中文系为此举行了研讨会,《诗探索》刊物上发表过评论,台湾《诗学季刊》上也发表过批评文章之外,大陆戏剧界还把它改编成了一部话剧。 但是,北京大学的一部分同学,却对这首诗评价不高,说它只是一堆“语言垃圾”。我觉得“语言垃圾”的说法,未免过偏于从环保意识出发,而我们要谈的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是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同时也是超群出众的语言巨匠。 曾有人这样赞誉着《资本论》:“理论上,象钢铁那样坚密,利刃那样锋锐;内容上,象海洋那样渊博丰富;文章上,就象它的真理那样,健全、美丽、动人。”《资本论》如此,马克思的其他论著亦是如此。是的,我们在折服于马克思的精辟论述的同时,不能不倾倒于马克思高超绝妙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10.
这部鉴赏辞典集中展示了我国古代爱情诗歌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和赏心悦目的美妙境界。它收入并鉴赏了从上古初民到晚清诗人有关爱情生活的一千多首诗歌,是一部展现古代人民爱情史、心灵史的宏伟画卷。从作者而言,有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流诗人(屈原、李杜、苏辛等),也有普通黎民百姓的无名歌手(《诗经》、汉乐府、南北朝民歌等作者);从语言形式来说,有唐代的五、七言律绝,宋代“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的长短句,四言的《诗经》,五言的六朝诗等;概括其内容,则有少男少女们对纯洁爱情的执着追求,有异地而居的恩爱夫妻的真诚的思念;有  相似文献   

11.
希伯来小说发展较晚,《旧约·路得记》是希伯来文学的第一部小说.它无论从内容上、性质上及文学体裁上,都与其它各卷书不同.19世纪英国浪漫派诗人济慈在其抒情诗《夜莺颂》中曾引用了“路得”之典,使路得成为一个不可磨灭的形象:或许这同样的歌也曾激荡路得忧郁的心,使她不禁落泪,站在异邦的麦田里想着家.《路得记》译成中文共四章,只有三千多字.然而这短短的三千多字却谱写了一首古希伯来的田园牧歌.小说中丰富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格的运用,使故事更具艺术魁力,它开创了现代象征主义的先河.一小说一开始.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片  相似文献   

12.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他在推行经济和军事改革的同时,为了在文化学术方面与变法运动相配合,树立革新派在文化学术上的统治地位,设置了“经义局”,以他自己的政治思想观点去训释《诗经》《尚书》《周礼》,号为《三经新义》;又撰写以说解文字为内容的《字说》廿四卷。这就是当时所谓“荆公新学”的基本内容。《字说》写作始于治平年间(1064—1067),成书于元丰三年(1080),元丰五年(1082)进呈朝廷。《字说》问世之后,风行一时,曾作为教材颁于学官,有司用来科学取士。在《字说》的介绍、研究方面,当时“有唐博士耜、韩博士兼,皆作《字说解》数十卷,太学诸生作《字说音训》十卷,又有刘全美者作《字说偏旁音释》一卷,  相似文献   

13.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勇于革新的陈子昂做出了划时代的伟大贡献,揭开了唐诗春天的序幕。大诗人杜甫称颂他“名与日月悬”;韩愈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明代的唐诗专家胡震亨又把他比做“大泽一呼,为群雄驱先”的陈胜。然而,他的生平行事及文学成就,却向无专著详细评介。西北大学中文系韩理洲同志的《陈子昂评传》(西北大学出版社1987年9月出版),是关于陈子昂的第一部评传,它填补了学术界这方面的一个空白。  相似文献   

14.
“一”,这个笔画最为简单、看似平淡无奇的汉字,在我国古代的一些诗歌作品中,却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这些古诗中,一”字得到了巧妙的运用,起到了平中生奇的作用。比如:在唐代诗人李白的“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元人徐再思的“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双调水仙子·夜雨》)、清人易顺鼎的“青山无一尘,晴天无一云;天上惟一月,山中惟一人”(《天童山中月夜独坐》)等诗句中,“一”字都得到了巧妙的运用,各自烘托营造出别样的意境。唐代诗人王建在一首题为《古谣》总共4句28字的诗中,…  相似文献   

15.
“之”字是《孟子》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它词性多样 ,用法灵活复杂。其用法几乎包含了其他经典中的所有用法 ,而且它书中没有的用法《孟子》中也有使用。弄清“之”字的用法和作用 ,对深入理解《孟子》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语法特点、修辞手法均具有重要作用。《孟子》中“之”字用法有五 :动词用法 ;代词用法 ;助词用法 ;兼词用法 ;连词用法。  相似文献   

16.
《孟子》“以”字用法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是先秦时期的重要著作,其语言比较接近当时的大众口语,所以,从汉语语法研究的角度来说,它对于研究先秦时期的语法现象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本文以《孟子》中全部“以”字用例为基本材料,对《孟子》中“以”字的用法作一定性定量的分析,试图描绘出《孟子》中“以”字用法的概貌.通过对《孟子》中“以”字用例的分析,作者对“以”字词类的发展脉络、连词“以”与介词“以”的划分标准以及介词“以”带宾语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和补语时用法的异同等易产生模糊看法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作为著名诗人的彭燕郊,在20世纪的中国诗坛上早已声名远播:弱冠之年,其急就于战火硝烟中的《春天———大地的诱惑》、《战斗的江南季节》等诗篇,就显示出了不凡气度。而近20年的诗作,却是庾信老更成,虽少了些少年时代那种令人回肠荡气的激情,但却多了些浑厚与凝重,品之回味无穷。作为诗歌理论家的彭燕郊,虽不如作为诗人的彭燕郊那样著名,但其理论上的成就却不容小视,他的诗歌理论著作《和亮亮谈诗》①,在中国当代诗歌理论宝库中是十分亮丽的篇章。他对诗歌创作主体的研究,对诗歌内容与形式的见解,对欧美现代诗人诗作的论…  相似文献   

18.
“七月诗派”因《七月》而得名。《七月》是由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诗人胡风主编,在汉口创办的。它创办于“七·七”芦沟桥事变后不久,取名“七月”,正是提醒国人不可忘记这一事变的意思,刊物的定名就具有民族意识和爱国色彩。《七月》是文艺性的综合刊物,后易名《希望》,于1941年辑《七月诗丛》选集。凡是给这一刊物撰稿的人,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上有类似的追求,被统称为“七月派”。而“七月诗派”其实是这一派中人数最多,最活跃,成绩最为显著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最夺目的光彩,为新诗矗立了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19.
呵,《童话》,《童话》,多么令人困惑的《童话》!它里面没有一篇真正的童话,却偏偏取名为《童话》。诗人告诉我:这是他写作的童年时期的产物,取其幼稚之意。在《人之诗·自序》中,作者又把这些作品称为“梦幻式的小诗”,“试图用朦胧的语言来表达当时同我一样没有见过世面的青年们的苦闷和追求”。我似乎找到了什么,又失落了什么。我好象朦胧地感到这些小诗确实象童话。不,我又醒悟到这些小诗只能取名为《童话》。童话,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早于《儿女英雄传》约一个世纪的《红楼梦》语言与《儿女英雄传》语言和今天的北京话,加以对比后发现:汉语最常用的句法结构之一的“把”字词组,在经历了一千年左右的发展之后,到了清代晚期,已近于成熟。从总体上看“将”的退位使“把”成为汉语中唯一引起处置式的介词;工具语“把”字词组的减少以至消失,又使“把”的职能专于处置式和施事型“把”字词组,这是近两百余年以来汉语“把”字词组发展变化的基本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