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福建省耕地流向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数量的净变化是土地双向变化的结果。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模型基础上利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辅助方法:列表清单法和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双向模型,对福建省及各设区市耕地流向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福建省耕地的减少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福建省耕地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2003—2007年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土地利用类型变更调查和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利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和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等模型,通过SPSS软件,对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五年间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3~2007年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耕地、园地、牧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小,林地、交通用地、居民及工矿用地面积增加,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变化不大。土地利用的变化与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和公路通车里程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耕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重庆市1996-2005年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分析了重庆市直辖十年来耕地动态变化,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进一步探讨了影响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0年来,重庆市耕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2001年后,耕地占用的速率明显加快.其中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人口增加、生态退耕政策等构成了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4.
基于大通县1995—2014年社会经济数据,通过SPSS等软件,运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主成分分析法及典型相关分析法等技术与方法,系统分析了1995—2001年、2001—2005年、2005—2010年、2010—2014年不同时段大通县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大通县主要地类为耕地、林地、草地,期间草地、耕地、建设用地、水域面积有所减少,林地、未利用地面积有所增加;与其他几种地类相比,耕地的变化量和变化率较为平稳,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动最大的是未利用地,其次是水域,再次是建设用地;2010—2014年间除林地外,各土地类型动态度都呈减少趋势,减少速度最快的为水域,减少速度最慢的为耕地;土地利用程度呈现波浪形发展趋势;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自然因素和政策因素也是大通县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研究呼和浩特市当前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发现,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从大到小顺序为牧草地、耕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未利用地、交通用地、园地、水利设施用地;研究区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从大到小顺序为交通用地5.533%、居民点及工矿用地3.343%、水利设施用地3.324%、林地2.352%、未利用地2.346%、园地2.289%、牧草地-0.725%、耕地-0.527%。研究区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为21.439,土地利用程度处于急剧变化型,土地利用活跃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1-2020年的LUCC遥感数据对黑龙江省13个市(区)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PVAR模型实证分析了黑龙江省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与经济增长水平之间的互动响应关系。结果表明:近年来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但土地供给压力增大,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较高,在一定程度上生态空间受到挤压;耕地、林地和草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间转移呈均衡转换态势,部分生态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出;耕地面积的减少主要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建筑用地的侵占;相比于耕地和草地的影响,黑龙江省林下经济的发展会对未来经济增长产生更高的贡献度。  相似文献   

7.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研究--以滨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本文陈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含义,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地区滨州市耕地变化的原因,并且在土地整理、开发后备土地资源及非农业用地的控制和挖潜方面,对实现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鄱阳湖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鄱阳湖区为研究对象,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变化指数计算模型、相关分析法等技术与方法的支持下,通过土地利用变化指数分析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草地与耕地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每年约有0.6%的草地景观发生了变化,约有0.3%的耕地景观发生了变化;水体与未利用地景观的稳定性最好,每年发生变化的仅有0.05%左右.就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而言,南昌县为最高,每年有近4.9%的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发生了变化;进贤县为最小,每年只有约0.046%的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发生了变化.土地综合动态与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有较好的相关性,由于受到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土地政策的影响,鄱阳湖区的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2004年较1992年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9.
依据2002-2008年池州市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对安徽省池州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并结合相关统计资料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引起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土地类型变化看,具体表现为耕地面积减少最大,林地增加最大,建设用地面积有较大数量的增加;从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来看,建设用地的年变率最大,变化速度最快,耕地变化速度也较快,草地和未刺用地的变化速度最慢;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农业生产效益等是引起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0.
根据剑阁县2007—2010年土地利用统计数据,从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和土地多样性指数等方面分析该县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并且结合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利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剑阁县在2007-2010年间土地利用方式变化较为明显;农业发展、人口增长、工业发展、旅游业发展是剑阁县土地利用变...  相似文献   

11.
基于多时点遥感影像解译数据,研究了小清河流域1984-2010年以来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并借助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估算了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流域耕地和建设用地是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近26年来耕地一直呈减少趋势,建设用地持续增加.研究期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下降趋势,损失幅度为25%.耕地、水域和林地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成中贡献最大的3种土地利用类型,而废物处理、土壤形成与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调节是生态系统价值构成中最主要的系统服务功能单项.  相似文献   

12.
耕地流转将会引起耕地的用途发生变化。本文在对研究区的实际调研基础上,利用"RS"和"GIS"技术,分析了流转耕地用途变化的数量特点、空间差异,从理论上阐述了耕地流转中用途发生变化的响应机理。研究表明:耕地流转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耕地用途的变化,流转耕地用途变化趋势主要是耕地变为建设用地、耕地变为园地等其他农地、种粮田变为非种粮田,土地利用比较效益是推动流转耕地用途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00年和2005年石棉县、泸定县遥感影像数据,研究在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胁迫下大渡河中游地区石棉和泸定两县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结果发现,五年来大渡河中游地区土地利用的变化规律是呈带状变化,变化区域主要沿大渡河流域两岸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大型水电工程的修建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通过马尔可夫模型预测至未来十五年间该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是以耕地、园地、未利用地的减少和水域、林地、牧草地和建设用地的增加.耕地大量减少会引发区域粮食安全问题,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1990年以来,重庆市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引起了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格局的相应变化。通过以重庆市万州区、北碚区、酉阳县为研究样点,剖析了其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和景观结构的变化情况。然后运用回归分析和灰色动态预测GM(1,1)模型分析了样点主要地类变化的驱动力,并进行了预测。最后提出了使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向有利方向变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为了定量化研究济宁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因素,本文应用GIS和遥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济宁市1985—2001年、2001—2015年两个时期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985—2015年济宁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主要土地类型为耕地、建设用地和水体,而耕地面积减少较为迅速,建设用地的转入速度远远大于转出,水体面积基本保持不变;1985—2015年济宁市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的是建设用地,其次是未利用地和草地,水体最小;1985—2001年济宁市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空间差异较小,土地利用程度东部地区整体高于西部,而2001—2015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空间差异较大,局部地区出现峰值,这表明2001—2015年在局部地区出现大规模的土地开发活动.该研究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了济宁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素,对济宁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疆拜城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用地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新疆拜城县2003~2007年土地统计资料,对该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分析。以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为依据,运用灰色系统动态模型GM(1,1)进行模拟,得到耕地、园地、林地、交通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的趋势预测方程,并对2008~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进行预测与分析,提出要引进先进技术,增加全民可持续发展;控制人口教育,缓解土地压力;积极响应国策,协调退耕还林和基本农田保护之间的矛盾;控制建设用地对耕地的占用,建立保护耕地的制约机制等对策。  相似文献   

17.
基于AHP的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评价及分析——以武汉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资源稀缺度、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动态度4个方面对武汉市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武汉市的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进行评价。研究表明:武汉市土地资源稀缺,耕地不断减少,人地矛盾突出;城镇建设用地不断外延扩展,不仅占用了大量耕地,而且利用效率低;从土地利用结构看,农用地占地比例较大,但农用地的生产潜力尚未充分发挥;武汉市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很高,后备土地资源相对不足;从单项指标看,林地覆盖率分值非常低,后备资源丰富,需要进一步开发。针对武汉市土地开发利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章根据产业结构变化和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内在联系,在综合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的产业结构、耕地面积及其利用方式等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对产业发展演化的阶段性及其对耕地利用变化影响的规律性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演化,可以将产业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或时期,在不同的产业发展阶段,耕地面积和利用方式均呈现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在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的工业化预备阶段,耕地主要用于种植粮食作物,仅有少量的耕地用于种植经济作物,且耕地占用量少,转化速度缓慢;在以第一产业比值快速下降,第二、三产业比值稳步上升的工业化早期阶段,耕地的复种指数不断提高,利用强度不断加大,部分原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逐步转化为种植收益更高的经济作物,致使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大幅减少,而用于种植经济作物的耕地增加迅速,且耕地面积占用和减少幅度明显加快;在第二产业比值迅速上升的由工业化早期向工业化中期转型的过渡阶段,虽然耕地总面积急剧减少,但用于种植蔬菜的耕地却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19.
加入 WTO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必将对中国的土地利用产生深刻的影响。加入WTO前中国的土地利用状况与当时的具体国情分不开 ,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封闭式的土地利用系统 ;重视对耕地的保护 ;土地生态安全性低等。加入 WTO后中国土地利用面临粮食总体过剩、城镇化的推进、生态建设的需要等新的形势 ,要求在土地利用中制定土地利用优势区规划和有弹性的农用地平衡政策 ,构建土地利用的安全体系和耕地保护预警系统 ,做好耕地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20.
基于粮食安全的重庆市耕地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耕地资源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粮食安全。文中通过对1997—2005年重庆市粮食产量和耕地面积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产量以2001年为分界点出现逐年减产和增产的现象,并提出基于粮食安全的重庆市耕地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