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范崇简是范氏十三代诗文世家中期最有成就的诗人.综观其全集,描写山川景致、旅途感触的写景纪游诗占了所有诗歌的1/3,其纪游写景诗融山水之情于人生之旅,寓禅佛理思于山水之境,含清新画意于自然诗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颇高的艺术价值.对其纪游写景诗的研究,是了解诗人全部创作风貌的重要密钥.  相似文献   

2.
王维是山水诗大家,他的山水诗和婉清雅、意新理惬,超凡脱俗.本文试从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社会心理定势、诗人的人生遗际和生存境遇、独特的美感经验和审美哲学三方面探讨王维个性化的创作心理的形成及其对王维山水诗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诗人.在历史上,屈原的价值有个不断发现的过程.屈原既是一位体现清廉忠信人格的贤人,也是一位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诗人,今天,我们站在现代文明的价值基础上,正确认识和评价屈原的价值,是一切热爱屈原的人责无旁贷的责任.屈原是一个有理想和想有所作为的政治家,是一个有坚守的政治家,他对社会公正的追求,是我们今天学习其爱国主义精神的时候更应该关注的.  相似文献   

4.
西川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非常重要的诗人,也是极富个性的诗人.他的诗无论从语言上、内容上还是思想上,都带有很强的跳跃性,给人一种荒诞、尴尬的感觉,在想象方面带有突兀、天马行空和无拘无束的色彩.伴随想象性而来的,是诗人对宇宙、人生、命运、历史和社会的深沉思考.这种思考表现了西川作为知识分子的独立意识、天地情怀、历史责任和社会担当.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新诗理论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从文是以小说、散文名世的,诗论是他作为编辑、读者的副业,却体现了独特的历史价值与学术价值.沈从文的诗论注重对文本的解读,注重对人的关怀,注重诗人的人格修养;可以概括为本体论、创作论、诗史诗人论三个主要方面,每个方面都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独到思考和独特的诗学品格.  相似文献   

6.
古典文献中留下了许多诗人骑驴吟诗的形象,这一形象的完成和定格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生理、经济、创作等因素考虑,诗人适合骑驴,但从社会人生的角度考虑,诗人又不该骑驴。诗人骑驴的形象蕴藏着极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诗人和驴,是古代知识分子的第二种人生选择,第二条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7.
运用穷尽式系联方法,归纳出刘长卿诗歌用韵系统:近体诗阴声韵、阳声韵共22部;古体诗阴阳声韵共18部,入声韵7部。并将刘诗用韵与相同时代不同地域,以及相同地域不同时代的诗人用韵进行比较,进而探讨刘诗用韵的特异之处及其与通语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虽然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中,但是在面临的任务、追求的目标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为自己社会理想的实现设计了不同的途径:马克思诉诸科学理性和阶级斗争,陀思妥耶夫斯基寄希望于东正教的道德说教。一百多年来的社会历史贯穿着马克思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社会思想的对立与斗争。今天我们看到,资本主义真正走到了自己的历史尽头,共产主义成为历史的必然,但是由于对物质财富的追求飞跃到物质生产的彼岸——人的自由王国,需要人类在灵魂深处完成一场革命,以改变自己的价值目标。正是在这里,显示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历来喜欢"讲理",中国古代就有"以理统法"之说,情理、道理中包含了中国人的法意识、法观念,"讲理"之风,一直是中国人的法律生活的重要内容。历史上的中国讲的理,从来都不是西方式的形式理性;历史上的中国法律理性,也不是有如机械般可以计算的法律理性。与西方形式理性化的法理学不同,中国人的"法理化"包括了天道神性(道)、社会理性(理)、国家理性(法)三个部分,包括了道、理、法三个部分。由道而生理,由理而生法,因此作者称之为"道法学"或者"理法学"。  相似文献   

10.
古代诗人常用杜鹃意象来寄托他们的思乡、思故国之情.文天祥诗歌中杜鹃意象使用的阶段性差异,可折射出诗人所处社会环境的变化及其心路历程的波折.  相似文献   

11.
作为风雨同舟、安危与共的人生知己,刘禹锡与柳宗元在贬居遐荒的岁月里,不间断地用书信赠答和诗歌唱和的方式传递嘤鸣之情。两人唱和的高峰期是在再度遭受贬谪前后。迭相赓和之际,所作略无用情浮泛、用笔粗疏、用词草率之弊,因为他们不仅诗艺娴熟,而且有沛然莫御的激情回旋鼓荡于其间。他们还就书法问题频频酬答,既在唐诗的花圃中植入了令人瞩目的奇花异卉,又为中国书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文献资料。柳宗元卒后,刘禹锡的追怀篇什则不失为对亡友当年诗作的一种穿越时空的回应。刘禹锡晚年与白居易的唱和诗在数量上几倍于刘柳的唱和篇什,从中也能看到他们彼此对友谊的珍爱、守护与讴歌,捕捉到他们超然物外之后心弦的和谐共振,但却很难体会到刘柳唱和诗中独有的那种生死相依、安危与共的知己之感,也寻觅不到刘柳诗中那种基于同一政治理念和生命轨迹的刻骨铭心的人生感怆。  相似文献   

12.
刘禹锡之佳诗多产生于贬谪时期 ,其中描绘巴山楚水的部分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 ,景物色彩明丽 ,寓含乡国之思。其描述当地的民俗风情 ,呈现出鲜明的地域色彩 ,充盈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当地的劳动生产习俗、崇巫好祀风俗、喜好歌舞风情。这些与诗人坚定的信念、豁达的心态 ,及其心系朝廷、关心百姓疾苦 ,受南方文学、文学传统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刘禹锡的咏史、怀古之作大致可分两种类型 ,一侧重于表现主观情感 ,一侧重于观照历史兴衰 ;二者都具有反思历史的力度和体察人生的深度 ,而其有机结合 ,更形成一种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冲击力量。就艺术表现而言 ,虽自抒怀抱 ,又不露痕迹 ,令人初读 ,俨然咏史 ,细加品味 ,精义方出 ,并于“用意隐然”中带有悲凉沉重的人生感恨。  相似文献   

14.
刘商诗歌在艺术上有独到之处,既不同于大历十才子,也有别于元和诗人。其诗体裁较丰,形式多样。体物逼真,形象鲜明,诗中有画。抒情真挚而深微,语言大多自然疏淡、平易浅近,也有绮丽华美之句。诗歌风格多样,既有清新明丽、冲淡自然之作,也有空灵蕴藉、绮丽华美之作,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他在大历、贞元诗坛上自成一家,在唐代诗歌史上虽不为大家,但不失为名家。  相似文献   

15.
宋词中,柳永多秋暮之吟,苏轼多晴雨之咏,不同的物象选择反映了词人不同的经历、志趣和生活态度。柳永晚年才跻身仕途,且辗转流离,飘泊不定,故多迟暮、悲秋之情;苏轼一生历经风雨,对宦海沉浮已习以为常,故有超然睛雨之态。在吟咏自然之中,柳,苏虽然都有思归之意,但归因与归宿并不相同。诱发柳永归去的是往昔的梦,他向往的是温柔富贵之乡;促使苏轼归去的是自然之道,其理想至境是超然物外。因此,他们对词体的选择也各不相同,柳永的秋暮词多长调,非此不能尽其缠绵婉致,苏轼的晴雨词多小令,非此不足显其蕴藉空灵。  相似文献   

16.
以往学界谈到刘禹锡的乐府诗,多集中在其《竹枝词》上,很少全面论述其整个乐府诗,至于专门研究其新乐府的文章,就更少见了。其实刘禹锡是中唐元白之外重要的新乐府诗人,他不仅有大量的新乐府创作,而且有鲜明的新乐府理论。文章在对其新乐府进行重新认定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他的乐府观,并对其新乐府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于坚早期的叙事性诗侧重通过呈现客观存在来进行睿智的讽刺,而近期的一些非叙事性诗脱去前期颠覆性的粗放凌厉,质朴地进入思想,以更加理性的思考来阐释诗人个体的人生哲理,同时艺术建构性更强,其《海上》组诗之一《看海》,以"有意味的生命形式"构建诗美的方式表达了他追求诗歌民间性的诗观。  相似文献   

18.
刘章的诗来自于他熟悉而又热爱的生活,以质朴蕴美而见长.刘章主张"到生活中去,去思考,去熏陶,去获得真情",他要把诗写得"像血一样有色".他的诗观是朴素,真情,出自自我,通向人心,有益社会.因此,他的诗作形成了俗中见雅、纯净朴实的风格.在艺术形式上,他的诗融词体、律体、民歌体于一炉,诗体己自成一路,独具风采,是诗人对现代诗体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9.
刘沧是晚唐时期一位很有特色的诗人,也是一位被遗忘的诗人。他的诗歌以七律为主,尤其是咏史怀古诗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刘沧的咏史怀古之作,牢笼朝代的沧桑之变与人事衰落,以历史反映现实,映衬现实。给人以深刻的理性启示和认识,讽刺和告诫当朝统治者从中吸取教训。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为晚唐的咏史怀古诗增添了别样韵味。  相似文献   

20.
元曲家乔吉的生平、行踪、交游有许多不详 ,但有部分可由作品内证。乔吉有几首小令自述了大致年龄 ,可以此为主线勾勒其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