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老龄化可以帮助环境。一名人口统计学家绘制出人的年龄与CO2(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图,显示出我们在退休之后对全球变暖的"贡献"会减少。科学家称从长远来看,人口结构变化会减少CO2排放量。人口是预测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内的机构预测温室气体排放量时,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却并没有被计算在内。  相似文献   

2.
尹向飞 《西北人口》2011,32(4):53-57
本文通过对中国乡村劳动力转移和资本存量、乡村劳动力转移和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协整关系、因果关系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他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并且资本存量和乡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乡村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原因。由于资本存量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起间接作用,因此根据索罗余值法,将资本存量完全独立于全要素生产率,可能低估资本存量对经济持续增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杨文芳  王唯薇 《西北人口》2012,33(4):67-70,77
基于1978—2007中国宏观经济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协整回归方法和误差修正模型(ECM),实证分析了人口增长、城市化水平、人均GDP和能源强度对CO2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口总量、城市化水平、人均GDP和能源强度与CO2排放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长期来看,人口总量对CO2排放量的影响最大,城市化水平其次,人均GDP最小。短期来看,能源强度和人均GDP对CO2排放波动影响较大,而人口总量和城市化水平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我国省际层面1990~2009年经验数据,应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估计,考察总量人力资本和异质型人力资本(即具有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水平的从业人员)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外部效应(暂不考虑教育的非货币化收益)。结果表明:总量人力资本存量即期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为负的外部性,而滞后多期则呈现出正外部溢出效应;不同类型人力资本的即期外部性也是显著为负,不过,初等教育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作用始终不明显,中等、高等教育在滞后第三期才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  相似文献   

5.
城市经济聚集度是影响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不同规模城市的生产率存在明显差异。在明晰作用机制和影响路径的基础上,文章利用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检验城市经济密度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倒U形”关系和城市规模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规模经济正外部性和拥挤效应负外部性的共同作用下,城市经济密度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稳健的“倒U形”特征,城市经济密度的总体门槛值为34亿元/平方公里;城市规模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城市规模扩大有利于提高经济密度门槛值。新发展格局下,需采取因地制宜的城市发展策略,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规避城市蔓延,不断提高城市生产率。  相似文献   

6.
人口老龄化水平不断提高会阻碍一个国家经济增长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吗?文章在检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影响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人口老龄化对中等收入阶段跨越概率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第二,人口总抚养比水平的提高会显著降低一个国家或地区中等收入向高收入阶段跨越概率,而老年抚养比的提高并不能显著降低一个国家或地区中等收入向高收入阶段跨越概率;第三,提高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有助于加大一个国家或地区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跨越概率。因此,中国应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加大研发投入,弥补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实现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的跨越。  相似文献   

7.
基于经济结构转型和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现实背景,深入研究人口红利变动、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的耦合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2003~2019年中国19个行业门类面板数据,以2010年为时间节点,分段探究人口红利、技术进步对经济的影响,并进一步运用门槛回归模型,探究人口红利、技术进步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1)2010年以前劳动力要素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正向促进作用,2010年以后人口红利总体消失;(2)当纳入产业结构因素,2010年以后人力资本红利仍然存在,但人力资本红利对不同资本装备率行业存在异质性影响;劳动力数量红利只在高资本装备率行业存在且显著性水平不高;(3)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在不同时段、不同产业结构下都十分显著,且资本装备率越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市经济效率测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选取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劳动力作为投入变量,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职工工资总额作为产出变量,运用DEA分析法对中国城市经济效率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城市的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无关。城市规模效率与城市人口呈正相关关系,增加城市规模能够提高城市效率。中国近年来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呈轻微下降趋势,城市规模效率呈低速增长。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较高的城市以东部地区城市为主。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9.
制度变迁对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文章在建立并估计检验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人力资本增进型制度变迁模型和物质资本增进型制度变迁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制度变迁对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作用的具体影响,将制度因素的作用从综合要素生产率中剥离出来。研究发现,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直接贡献率高达14%左右,而物质资本积累仍然是经济增长主要贡献要素。中国制度创新主要围绕物质资本进行。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Lindh和Malmberg的引入年龄结构因子的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了2009~2010年的中国工业经济各子行业样本。结果显示,若将特定年龄组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度视为一种生产率,那么,在控制行业类型、区域因素后,该生产率随年龄呈现临近两端异常下沉的倒U形;在这个形态中,年轻劳动者没有显著的正向经济贡献,而中壮年劳动者具有对工业经济增长最大的贡献率,中壮年劳动力比例较高很可能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增长率。  相似文献   

11.
尹新哲  杨柏 《西北人口》2012,33(4):89-93,100
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受到技术、资本、能源、环境等诸多要素投入的影响。本文构建并刻画了基于能源与环境约束的能源消耗型产业在考虑人力资本积累(涉及到原始能源的二次开发利用和产业污染物的治理)的技术进步影响下,实现其产业的稳态经济增长路径,并尝试分析了技术进步形成的污染治理和能源回收再利用对产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扩展MRW模型构建包括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力资本结构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人口数量红利与人口质量红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和两者之间的替代关系,并利用中国19892014年各省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人口质量红利会因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人力资本投资率和投资结构产生影响,从而形成对人口数量红利的替代作用。人口数量红利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2.86%,其中贡献最大的年份是19902014年各省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人口质量红利会因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人力资本投资率和投资结构产生影响,从而形成对人口数量红利的替代作用。人口数量红利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2.86%,其中贡献最大的年份是19902001年,平均贡献率在20%左右,2010年之后其贡献率开始明显下降。人口质量红利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8.39%,其贡献率总体呈现波动中不断上升的趋势。人口质量红利的贡献率在2010年前后开始明显上升并超越人口数量红利的贡献率,也即从那时起人口质量红利开始逐步替代人口数量红利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研究结论表明在进行经济政策设计时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中国经济这种新的动力机制和要素特点,主动适应经济增长的新趋势,积极顺应增长要素变化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一、广东人口的规模增长我国自汉代以来,已有户口记载。但对广东而言,记载较为明确的则始于隋代。从广东人口发展过程看,大致可以把人口增长过程分述如下:第一阶段,从附代到明末(581~1644年),广东人口从60万人增加到240万人,平均年增长率1.4%。,增长了三倍。由于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广东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逐渐上升:隋代为1.5%,唐代天宝年间为2.2%,北宋期间为3.5%,元代为4.1%,明洪武14年(1381年)为5.2%,明未崇份9年(1636年)降为4.2%。第二阶段,由清初起到鸦片战争(1644~1840年),人口激增。顺治18年…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2011~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系统GMM模型分析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对宏观人力资本的影响,并进行城乡异质性分析。研究表明:(1)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对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本收入贡献均发挥正向作用,学前教育家庭投入仅对提升人力资本收入贡献发挥正向作用;(2)4项学前教育财政经费使用均促进人力资本积累,但只有个人家庭补助支出和其他资本支出可以促进人力资本收入贡献;(3)农村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具有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和提高人力资本收入贡献的双重优势,但学前教育家庭投入抑制了人力资本积累;城市学前教育财政投入能够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家庭投入在促进人力资本积累的同时,可以提高人力资本收入贡献。为了提升中国人力资本发展的均衡性和总体水平,文章提出,政府应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特别是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投入,同时还应优化学前教育经费使用结构。  相似文献   

15.
在异质性劳动力大规模流动的背景下,如何平衡产业升级进程和“双碳”目标下碳排放约束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当前中国能否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在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下,通过构建两区域、三产业的碳排放理论模型,刻画异质性劳动力和资本跨区域流动的内生机理。以异质性要素配置与能源替代、碳排放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揭示地区劳动技能水平、要素配置结构与碳排放之间的内在关系。同时,对数理模型的结构参数进行必要校准并对模型中的关键性质和结论进行数值模拟,发现技能型劳动力的集聚能够反向推动能源使用效率的提升,进而强化能源替代效率,从而可以实现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有效降低碳排放;而资本的集聚则会对劳动力集聚产生挤出效应,对劳动要素和能源要素配置产生替代效应,不仅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同时还会扩大碳排放水平。最后,利用中国省级宏观数据构建两区制空间杜宾模型,进一步对模型的理论性质和数值模拟的结论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地区间技术水平的高低是能否有效发挥技能型劳动力对能源替代效应和能源利用效率反向推动作用的关键所在;在技术集聚水平较高的地区,技能型劳动力对碳减排的作用效果要显著强于技术集聚水平较低的地区...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CHIP2002年和2008年数据,分析不同性别工资差距分解的结果以及工资增长率分解的结果,以此来研究影响性别工资差距变化的因素。本文利用Oaxaca-Blinder的分解方法来分解整个分布的工资差异,并且为消除潜在模型(非线性)带来的估计误差,采用重新赋予权重的方法和半参数估计的方法来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的工资差距的均值在20022008年存在加大的趋势,对于工资分布顶端的劳动者,这一效应更加明显,对女性存在着明显的"玻璃天花板"效应;对于工资分布底端来说,不同性别的工资差距却在进一步缩小。对工资增长率的分解可以看出,男性的工资增长存在着明显的"马太效应",女性的工资增长呈现"U"型曲线。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利用岭估计法对包含制度变量的人力资本外部性内生生产函数模型进行参数估计,结果表明,1979~2004年,中国人力资本存量的产出弹性为0.632,29%的经济增长得益于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人力资本水平不断提高对中国经济增长有着较强的正的外部性影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7.67%。三大区域中,东部人力资本水平及其产出弹性最大,西部人力资本存量最小但其产出弹性最高,而且区域内部差异最大。投资对三大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主要来自于不同区域中制度因素引起的投资效率的差异;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区域之间人力资本及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差距缩小,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是造成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一定范围内奥肯定律失效原因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中美德日英意等六国在1983年以来失业率与GDP增长率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利用SPSS11.0软件得出相应Pearson相关系数,推断奥肯定律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失效现象。并运用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和资本深化等使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因素,结合美国实际为例进行分析,找出其失效的主要原因,最后根据中国的特殊国情,对奥肯定律在中国出现偏差现象的原因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黄杰 《西北人口》2016,(2):91-95
本文首先使用非径向、非角度的SBM-Undesirable模型对我国30个省(市)区2000—2012年的碳排放绩效进行了测度,并利用Tobit模型进一步分析我国人口结构变动对各省(市)区碳排放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样本考察期内,我国的碳排放绩效在逐渐提高,东部地区的碳排放绩效远高于全国及中西部地区的碳排放绩效,中部次之,西部最低;(2)劳动人口数量和受教育程度对我国的碳排放绩效具有正向的驱动作用,家庭规模的小型化、老龄化人口数量、人口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增长对我国碳排放绩效的提高起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业部门劳动力投入的经济增长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农业生产函数的框架下,利用1995~2009年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我国农业部门劳动力投入的经济增长效应。为避免生态学谬误导致的忽略变量偏误,本文根据第一产业的特征把自然条件纳入了生产函数分析框架中。研究结果表明,整体而言,我国农业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不显著;近年来,农业劳动力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呈现新的趋势,由于"刘易斯拐点"的逐步呈现,劳动力逐渐体现出生产要素所固有的稀缺性和边际产出价值,农业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开始凸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