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统""夷夏"和"中国"诸观念,是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思想观念.对北宋时期这些相关观念问题,学术界仍存在严重分歧:一种看法认为它们总体上仍遵循前代传统,并未产生质的变化;另一种看法认为它们格外强调民族区隔,实际上产生了新的类似于近世民族主义的思想因子.用历史和逻辑的方法,通过大量史料可以证明:北宋时期由于当时政治情势的特殊性,虽有一些相应的与时代相关的特殊内容,但是,其在总体思想倾向上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而是一直延续着古代中国的基本思想文化传统,故其不能被论断为"近世中国民族意识的远源". 相似文献
2.
洋务教育是在19世纪60-90年代,伴随着中国洋务运动而产生的具有改良主义性质的一次教育改革.它的直接目的是培养洋务人才,在中国兴办洋务,发展资本主义,富强国家.虽然这次教育改革最终以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而宣告破产,但它却使西方文化迅速地洞贯中国,使封建保守势力无法再把西学阻止在国门之外.洋务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特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论广州文化对“新时期广州人精神“的铸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州具有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并在反映改革开放所取得的经济社会成就中,形成了贯穿古今、融汇中西、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时代风貌的城市文化.广州文化中的"羊文化"、"洋文化"、"花文化"、"食文化"和"商文化",从根本上铸就了具有"开放兼容"、"开拓进取"、"敢为人先"、"追求美好"、"拼搏务实"、"诚实守信"等特征的"新时期广州人精神",也就是"羊"洋"得意,"华"(通"花")而务"实"(通"食"). 相似文献
4.
5.
本文以明治初期的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西村茂树、中江兆民所分别主张的近代文明论述为脉络,试图通过对三位明治初期启蒙思想家所主张的“功利主义”、“德”、“理义”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探讨近代日本引入西洋文明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6.
发展是目的,关键是如何发展和向何处发展。新时期的社会发展观肇始于邓小平对经济发展路线、发展动力、发展战略及其方针的重新确立和调整,中经江泽民以“三个代表”为核心的发展理念,最终在当下延发为“科学的发展观”。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国的发展已从紧迫急切走向从容理性、从经济单向度面向全面协调、从“为物”转向“为人”的思考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外商在中国开设洋行是近代中国最早出现的股份公司.随后,中国人开始了自己创办公司的实践,先后经历了"官督商办"式股份公司、家族公司、控股公司等阶段.近代中国公司制演变过程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历史上有关国有公司的实践,对我们今天进行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仍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广州人精神"是当代广州人的自我意识和独特的思想道德风貌的新展示,是为绝大多数广州人所认同的优秀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传统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社会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先进文化在广州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先进文化是"新时期广州人精神"的不竭源泉和发展动力,而"新时期广州人精神"是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和典型的表现,先进文化的总体特征不仅在"新时期广州人精神"中有较为充分的反映,而且对"新时期广州人精神"的发展和流变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文化大革命"后中国国内政治力量变化趋向和整个社会生活方式渐变等综合因素积累的必然结果.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内政治力量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文化大革命"中的积极力量在中央层次非常有限,而消极力量和反对力量却得到了发展.第二,政治合法性资源选择与治国政策发生转型.一方面,开展造神运动以塑造克里斯玛型领袖形象;另一方面,有限度地解放、使用老干部,积极抓经济建设,努力提高生产力以增强政府绩效性,等等.但是,当时的做法与预期的目的存在诸多的矛盾.这些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只要遇着合适的环境就必然会激化.第三,社会控制的渐渐松动为发扬党内外民主、冲破教条主义的樊篱提供了适宜的外在环境.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为一种审美形态 ,其理性精神的特殊性恰恰表现为质疑传统理性并解构一切现有不合理的理性体系。近代文学囿于时代文化的局限 ,以不同的方式显示出情与理的内在分裂。这一现象在五四之后得到克服和超越 ,表现出情与理相互激荡的新的张力样式。新文学通过各类形象的情感体验方式与活动方式 ,展现自身的理性批判功能 ,并寄寓了作家对理性精神之培育、成长和充实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文学是一种过渡性的文学类型,它具有自己的本位性,表现为变动不居、价值多元、内在的紧张与冲突、探索与创造等特征。近代翻译文学是中国近代的本位性文学。确立中国近代文学的本位观对中国文学通史具有关键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魏源是鸦片战争时期著名的改革家。其特定的社会地位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其改革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根基。进化的历史观、实践第一的改革观、富民的经济观以及向西方学习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构成了其鲜明的改革家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4.
创造有世界意义的哲学是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必要条件。哲学为人类提供生存的意义;哲学的文化传统影响科学的发展;哲学是推进社会平等的力量。当代中国从事着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实践,也应该创造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哲学。 相似文献
15.
Zhang Shuguang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10,(2):74-90
国学即中国传统学术虽然经受了西学的强烈冲击,但其命脉仍葆有生机。中华民族对于在自己的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差异互补“关系”与和谐“整体”的重视,以及通过这一关系和整体把握自己命运的努力,构成了国学的思想实质。国学之“学”是围绕着“人”展开的,儒学的“仁”道思想就是鲜明的体现。如果说中国的现代化无非是中华民族在外力作用下的“自我”变革与超越,那么,它恰恰可以通过对仁道思想继承和扩展,为现代中国人的安身立命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但这必须经过文化与学术的充分“自觉”。 相似文献
16.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已成为深化国企改革的桎梏 ,因此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是顺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条件。文章结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 ,在研究分析我国社会保障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必须完善适应国企改革和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7.
论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化最基本的、最核心的价值应定位于建构民族心理、形成民族性格、锻铸民族之魂,即塑造与自己时代相适应的社会主体.面对中国现代化的现实境遇,中国文化建设面临着十分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从历时态上看,它要超越传统农耕文化,实现社会主体的现代化;从共时态上看,它要跨越后现代主义文化危机,塑造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新型的社会主体. 相似文献
18.
一个多世纪以来,为了振兴中华、富国强民,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提出相应的口号、发展战略和理论.他们希望通过资本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的尝试和努力,虽均以失败而告终,但却成为可贵的历史遗产.中国共产党人承继了这份遗产,并创造性地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启蒙主义文学思潮框架中,救国、立国是一个似乎永远"在场"而又被抛弃的"上帝","立人"才是其思想建构的逻辑基点.立人的命题不但意味着从国民性入手进行启蒙的工作,同时又逐渐拓展到这样的深度达到能够超越一切羁绊的、真正自由的和理性的个体,即实现一种自律的创造的生命自我.这一过程蕴涵着中国现代启蒙文学思潮不断深入的独特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20.
西部升起的“太阳”——论中国西部电影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从《人生》、《黄土地》、《老井》到《美丽的大脚》等以反映西部地域文化特征为主的中国西部电影,在它发展过程中,其文化审美视角形成了鲜明的特征:从20世纪的80年代侧重于道德评判和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到21世纪初转向对平民情怀的关注,体现了文化重负下的多维融会的发展趋势,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深度;而它向观众展示的浓郁的地方特色令人耳目一新,富于民族特色与乡土气息的西北风土人情的文化长卷,以及复杂的人物性格,富有感染力的综合艺术手法,构成了西部电影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