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再论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向心力、生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多元一体”、众志成城的民族统一凝聚力是古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万众一心、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向心力是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是中国现代民族精神的生命力 ;众志成城、战胜非典、持续发展是中国当代民族精神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对20世纪90年代之前西方(主要是美国)学术界对中国民族主义研究的综合性考察。这些文献表明,中国民族主义是90年代之前国外学术界的重要话题之一。其中心观点是,中国在近代之前的认同核心是华夏文化,并无民族认同意识和民族主义观念。面对近代以来的失败,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引入了民族主义观念,用以作为抵抗外侮、建设民族国家的理论武器。美国对中国民族主义的研究是对"冲击—回应"范式下的一种经验支持,民族主义的近代起源说及其历史作用因而成为当时美国中国学研究的主题之一。  相似文献   

3.
王林  唐子奕  郭之 《学术交流》2004,(5):161-165
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并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是由人们按照对"现代化"的认识来打造的,为什么近代中国人未能合理地认识"现代化"?近代中国现代化思想资源的贫困是重要原因.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不能产生异质的社会组织和文化形态.我们民族更侧重的是体悟的思维方式,而非理性逻辑的求证方式.这种以伦理为基础的思维方式重主体修行和体悟,这与现代化所要求的理性精神相悖.思想资源的贫困使我们一无所有,错过历史的机遇.  相似文献   

4.
中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先秦文献中保存着有关古代民族的活动及民族之间交往的记录,也保存着当时人们对民族和民族关系的认识.秦汉统一皇朝的建立,史学家对民族和民族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不仅写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著作,而且把古代的民族观念发展到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无论是在古代,还是近代,甚至在战后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中国文化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入分析中国文化在日本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对我们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国人的爱国热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代西方“权利”概念的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世纪,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接纳了西方的"权利"概念.但是,中国近代进步知识分子并没有依照西方"权利"概念产生和发展的路径去认识权利概念.近代中国是在"民权"与"民主"对立.政治化的民权,民本化的民权,抽象化的自由、平等和私权缺失的基础上形成"权利"概念和观念的.近代西方"权利"概念的中国化对中国近代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设产生了特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方建新 《浙江学刊》2001,(4):129-133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礼记>认为"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这就是说,婚姻的目的是有序生育,是为了人类的某一群体即家族在肉体与精神两个方面后继有人,绵延不绝,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传宗接代".这是中国古代总的最基本的生育观念.所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妇人不能生育,是最大的罪错.本文对宋人的生育观念和在这一观念指导下采取的措施方法,以及士大夫阶层的家庭生育情况作了深入的考察分析.  相似文献   

8.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至南北朝隋唐达到了鼎盛时期,其后即走向衰落.到了近代,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西学"的传入,也带来了中国佛学的振兴.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学在中国古代、近现代和当代思想文化史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近代,思想家都对佛学推崇备至,他们一方面是为解除无法自由发挥个性的心灵空虚,另一方面则是为寻求实现政治理想的精神武器,这也是近代中国社会和学术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和学术现象.作为近代思想家的一份子,谭嗣同与梁启超也同样推崇佛学,他们对佛学的研究具有相当普遍的代表性,二者在所处时代及身份上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他们对佛学的研究却有同有异,这不仅能够透视出中国近代思想家研讨佛学的特点,也能发现近代思想家佛学研究对中国佛学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8,(4):91-95
中国近代学者一般把"日本学术"称谓"东学"。虽然中国古代早有"国学"之词,但是古代的"国学"一般指国家的贵族学校。然而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一般指本国传统固有的学术。在中国近代,一度出现了"国学"热,根据考证中国近代"国学"与"东学"有密切关系。其一,中国近代"国学"概念源于"东学"。据考证:中国近代"国学"概念借用了近代"日本学术"中的"国学"概念。其二,中国近代"国学"大师的思想深受"东学"影响。中国近代"国学"大师中,大多数国学大师思想都受到了近代日本学术的影响,即受了"东学"之影响。梁启超、康有为、王国维、章太炎、黄遵宪、刘师培等大多数中国近代国学大师,都数次东渡日本,其思想深深留有"东学"之烙印。其三,中国近代从"西学热"到"国学热"深受"东学"影响。由于中国近代"国学"大师受到日本近代"国粹派"思想的巨大刺激,思维方式从热衷于"西学"的对外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转向了潜心研究本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的"国学热",并且力图从本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中华之精神,铸造东方中华之魂,以求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故而,不可回避地说:中国近代"国学"与"东学"有着深厚的渊源。  相似文献   

10.
郑观应,中国早期维新派的杰出代表,是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和实业家。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早期维新派在经济上就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与外国进行商战”,而作为其中代表之一的郑观应更是一个重视商业,甚至想和外国进行商战来救国的爱国人士。他在代表作《盛世危言》中,就阐述了“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的思想,这一思想体现了近代先进的分子寻求救国救民,实现国家富强的精神,他的“习兵战不如习商战”思想,第一次打破了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模式,将“商品经济”这一几千年来被中国人所轻视的观念提升到“富国强兵”的重要地位,而郑观应的“商战”思想更是引起了当时很多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意境与中国影视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红菊  丁卉 《唐都学刊》2005,21(5):119-121
作为凝聚着华夏民族审美理想的中心范畴的意境,在现代中国的各门艺术中依然有所传承。在电影艺术领域,营造意境同样是提升其艺术境界的重要手段。《小城之春》、《卧虎藏龙》和《花样年华》都是化用中国古典意境的佳作,而各自的风格又全然不同,体现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中国电影创作在吸收本民族的古典美学精华的同时,也应该注意融入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哲学的历史就是一个从确立现代民族意识(无论是反传统的,还是拥护传统的,其实在这一点上都是民族主义的)到形成现代化的社会意识形态的过程首先是一面民族之镜,一种民族精神的折射;其次也是一面现代之镜,是对现代文明的接受与批判。这是一个现代的形式(现代西方的哲学、科学、文化范畴、政治经济制度)与民族的灵魂(传统文化心理)的冲突与融合的过程;是一个用民族之镜反映与接受现代世界文明的、艰难痛苦的观念转变过程,一个逐步走进现代社会现实之境的、批判性反思性的曲折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3.
Though it is not new, the topic of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still holds profound significance for China’s current efforts in carrying forward the essence of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and constructing a new literary theory that conforms to the spirit of our times. Today, Chinese scholars have to handle two traditions: one is the classical literary scholarship up to the 19th century, distant in time and space from today; the other is the modern tradition that started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hese two traditions involve not only rupture and heterogeneous change but also continuity and partial homogeneous preservation. Taking our stand on 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tradition, we should consciously pursue research on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using modern consciousness to scrutinize, reorder, discover, select, interpret, activate and absorb its finer elements, those that are still vital, so as to creatively promote its modern transformation and further integrate it as an organic compon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Over the past two or three decades, Chinese scholars have been advancing this great project in a systematic and solid way, achieving gratifying progress. We must strengthen our efforts and make further progress with this great undertaking.  相似文献   

14.
王仲生 《唐都学刊》2011,27(6):85-88
当代中国书法艺术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而且更有它质的内在规定性,当代审美意识的建构是当代中国书法艺术的核心所在。所谓老庄与禅支撑了当代中国书法精神特质的观点,是一种精神的错位,时代的倒置。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哲学创新,是根据所要构建的新哲学理所当有的时代性以及由其时代性所决定的新哲学所必有的学术特征,凭由综合中、西、马各种不同哲学观而加以灵活变通的处理与转换得来的具体方法,建造出一个在研究范围上向原始哲学回归,在研究路径上走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路,在研究内容上对以往中、西哲学有继承性扩展,以和谐精神为内核的马克思主义后现代哲学。  相似文献   

16.
江倩 《阅江学刊》2012,4(2):119-124
伴随着民族国家建构的历史进程,近现代思想文化界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和对新国民精神的呼唤从未停止过。中国现代家族小说作家在对家族生活的思考中将"家"与国密切联系在一起,同样贯穿了这样的努力,特别是通过对"老中国的儿女"形象的塑造,批判了中国老百姓身上普遍存在的国民劣根性,进而参与到新国家的建设中。  相似文献   

17.
Although Chinese New Literature was strongly anti-traditional in expression, this does not sever the ties of blood that link it to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lthough it advocates a Western humanistic spirit, it does not install Western literature’s aesthetic values. Due to the cultural distinctiveness and historical continuit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it was never possible for the New Literature to become totally “Westernized” and turn its back on the mother culture. Therefore, when examining the modern transi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as a whole,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its conscious inheritance of the national cultural tradition and to its operating strategy of attacking traditional culture by making use of it, instead of insisting on its inevitable ties with modern Western literature. The New Literature is after all “Chinese” new literature; no matter how many external factors intervene or are involved, they cannot change its cultural attributes or identification with national culture. This is the premier precondition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modernity of New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18.
百年美学的兴起和演变与近代中国启蒙思想相伴,它既受西方启蒙学说的影响,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改造,涌现出粱启超、鲁迅、王国维以及宗白华、朱光潜先生等一大批美学大师。他们将美学建设与改造国民性、塑造健康人格时代重任结合起来,其立人精神与美学理论浑然融为一体,给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留下了令人景仰的风范。  相似文献   

19.
张娟 《求是学刊》2012,39(3):132-136
“地母精神”最早由张爱玲提出.所谓“地母精神”,即肯定女性生存繁衍价值、对凡俗人生的投入与物质理性.王安忆不但在散文中明确表达她对地母精神的认同,而且在她的作品中表现出了鲜明的“地母精神”.这种“重女抑男”的地母精神与现代市民价值观中以人为本、生本位、物质理性的价值取向紧密相连,是现代都市发展的产物.“地母精神”是对传统家国叙事的反拨,体现了日常现代性的追求,但其并不能并入任何女性主义的流派,而是超越了性别对立的一种女性观、民间观和创作观.  相似文献   

20.
刘士林 《求是学刊》2003,30(1):83-89
2 0世纪中国文明所遭遇的巨患奇劫 ,在直接摧毁了中国旧日世家赖以寄身的社会土壤的同时也以更大的力量唤醒了这个民族的生命力。而 2 0世纪中国学人之诗 ,无疑是在这场民族的大病痛中所孕育和化生的一颗真珠。在 2 0世纪的中国学人之诗中 ,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诗礼之精神 ,直接记载下这些大师巨子们真实的心路历程 ,同时也把他们关于中国现代命运的理性思考表达出来。对于中国现代学人来说 ,如果说他们智者之识主要表现在其学术研究中 ,那么在其学人之诗中则特别容易见出他们的仁者之心 ,这是一种超越了时代、种族、政见和个人恩怨的大关怀与大悲伤。这也就是学人之诗给中国现代思想史所提供的一种独一无二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