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信:一个悲剧人物———重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断想王世英金宪淑韩信是秦末农民战争中涌现的不可多得的军事家;他足智谋,料事如神,在楚汉争雄之时,一展雄姿,叱咤风云,所向披靡,为刘邦打下半壁江山。但是,由于他不识时务,功高震主,而遭身死、夷灭三族之祸端...  相似文献   

2.
韩信其人     
作为秦末汉初“关系天下存亡”的历史人物之一,淮阴侯韩信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历史学者对其也有很多评说。韩信其人,尚有几点值得关注:他应是读书人出身,其早年就立下了封王封侯的志向;他既有军事才能又有政治智慧,但可惜的是他性格上的缺陷局限了他政治谋略的发挥;韩信身上有若干游侠行为的影子;最后,要全面看待韩信还要对他的天命观有所认识。  相似文献   

3.
文章认为在实际历史上韩信虽然死于政治权力的斗争,但由于韩信占据着某种道德高点,在传播过程中道德权力逐渐超越政治权力占据上风,表现为精英阶层和民间社会多从正面认可韩信形象.以“崇德”为重要特征的儒家话语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有极高的话语权力,当司马迁以有德与否的潜在标准来记录历史人物的相关经历和事迹时,他已经获得了这种巨大的权力,这也是决定韩信形象传播走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萧何月下把韩信追回来,又极力向刘邦保举让韩信挂帅带兵。刘邦被磨得没办法,就赌(du)气地说:“好吧,你叫他来,我倒要看看他有多大本事。”韩信被请来,刘邦拿一块五寸见方的布帛(bo),递(di)给韩信说:“我给你一天的时间,你在这上面画士兵,能画多少,我就给你多少。”站在一旁的萧何心想:这块小布帛,能画几个士兵?急得暗暗叫苦。不想韩信却毫不迟疑地接过布帛就走。  相似文献   

5.
马德  施爱 《社区》2008,(26):8-9
淮阴侯韩信有一段时间,穷极无聊,在城下钓鱼,聊以维持生计。同样在水边韵,还有一些前来漂洗的妇女。其中有一老妇,见韩信饿得可怜,就把自己带来的饭给韩信吃。她在这里漂洗了几十天,就给韩信吃了几十天。韩信很感激这位老妇,他说,有一天,我会报答你的。哪知老妇听后十分不悦,说,我给你吃饭,是因为你饿得可怜,哪是图你将来报答的!  相似文献   

6.
袁崇焕之死     
孙景 《社区》2009,(17):46-47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几位大将死得特别冤。如西汉的韩信,汉家天下十之八九都是他打下来的.但最后却落了个被缢死的悲惨结局。再如南宋的岳飞。率领“岳家军”英勇抗金,保卫大宋,最后却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死风波亭。但是,死得最冤的还要数明末大将袁崇焕。  相似文献   

7.
《萧何月下追韩信》是一出美化韩信、鼓吹复辟倒退的坏戏。这出坏戏写的是楚汉相争时期,萧何向刘邦推荐韩信的故事。在戏中,靠反动的唯心史观,把韩信捧上了“天”,什么“盖世奇才”、什么“满腹经论”,把兜售孔老二“天命观”的破烂货,当作金粉给韩信涂个假脸,把其野心家的韩信掩盖起来。在戏中发狂地鼓噪:韩信是“兴汉灭楚”的关键人物,刘邦要有了他,便“三秦可得了”,项羽可灭,天下尽在掌握之中”;刘邦若失去了他,就会“东归无日”“万里江山一旦抛”。不得了,简直把韩信吹捧得象孔老二一样,  相似文献   

8.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韩信被刘邦诱捕后所说的这番话,几乎成了后人看待历史上君臣关系的经典名言。这经典名言,不仅使人们平添了对君主帝王不念旧情诛杀功臣的怨恨,而且平添了对被害臣僚死而无辜的同情。故而这个似乎带有规律性的经典,悄然地成了人们比照古今政坛人事的一把尺子,只要哪个大臣被黜罢官,哪怕是自己逃跑摔死的,  相似文献   

9.
正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淮阴侯列传》以短短的一节文字写韩信少年时的几件逸事,寥寥几笔,神情毕肖。少年韩信贫穷而无正当职业,却喜欢佩带刀剑在街上游走。街头的小混混们很是看他不顺眼,于是找了个机会当众羞辱他说:"你不怕死,就杀了我,不然乖乖从我裤裆下面爬过去。"韩信对这个小流氓冷冷看了半日,于是趴下,默默从他两腿中钻了过去,神色平静地在一片讥笑中昂然离开。太史公写韩信面对挑  相似文献   

10.
多多益善     
韩信原是刘邦手下的一员大将。因为他为刘邦消灭项羽,建立汉朝立下了盖世奇功,被封为楚王。不久,刘邦对他所封的异姓王产生了疑惑,担心他们谋反,便想办法逐个除掉。他采用陈平的计策,假装巡察,通知韩信在陈县迎驾,当场把韩信捉住,押在随行的车上。回到洛阳,刘邦想要惩治韩信,又  相似文献   

11.
“血的代价”—鲁迅生死观的社会时代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纪念与忘却”、“轻死与韧战”两方面研究了鲁迅悲壮的献身的生死观。作为“死的随便党”的鲁迅并不畏惧死,但认为革命、改革、反抗都必须思虑“血的代价”,这是他经历了多次血的教训后增长的理性认识,是他对生与死进行文化哲学思考后转向社会政治思考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宽容     
对于宽容,自古以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有人把它说成是姑息错误的举措,是缺乏阳刚之气的弱者无能的表现,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也有人把它看作是爱心和坚强的展示,是智者的伴侣,是大度的影子,是修养的灵魂。 昔三国时东吴的大都督周瑜,多才多艺,智勇双全。只因他气量窄小,嫉贤妒能,最终被诸葛亮给活活气死,死前还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喟叹;汉初军事家韩信,当年曾受胯下之辱,只因他心胸豁达,有容人之量,终能成为刘邦的三军统帅。  相似文献   

13.
论韩信     
韩信是西汉建国初期的三军统帅,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他积极参加秦末农民大起义,在推翻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和建立西汉王朝实现国家统一的斗争中,起过重大的作用.历史上把他和张良、肖何称为“汉初三杰”. 可是,对于这样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特别是在十年浩劫期间,“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的需要,对韩信更是横加污蔑.本文拟就韩信的戎马一生及其终局,做一简要评述,以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4.
托马斯·莫尔为坚持什么信念而死的再探讨李增洪托马斯·莫尔(1478-1535年)生活于"巨人"辈出的15-16世纪,他本人也堪称一位"巨人"。他的终身职业是律师,但由于其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勤奋刻苦的研究和积极参与当时的政治活动,他还称得上是一名杰出的...  相似文献   

15.
据传汉初大将军韩信,在一次出巡中路遇两个村夫蹲在树下不住叹息,似有难事。韩信即下马相问。其长者说:“我这油篓里装着十斤好油,想整篓卖出,可这位兄弟只买五斤,况我二人都没有带秤,不知该怎样分给他一半。”  相似文献   

16.
蒯通是战国纵横家的一员,秦朝统治时期处于蛰居状态。他参加秦末农民起义,说降燕、赵数十城,功绩不凡。他先追随项氏,继而归附韩信,曾力劝韩信据齐自立,以与刘、项成鼎足之势。后投曹参,终老于齐。由于他追求的是谋主的成功,关注的是自己作为附丽者的利益,因而希望造成一个诸侯对垒互峙之局,竭力阻挠刘邦的统一战争。他目光短浅,不讲政治,摈弃道德,失败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7.
韩信"背水布阵",一举灭赵,断西楚项羽之右臂,是决定楚汉相争历史命运的关键战役之一,也是"战神"韩信卓越军事指挥天才的集中体现。但是以往有关韩信取胜原因的分析,却多流于肤浅与片面。依据古代兵法的基本原理,重新审视该战役韩信的作战指导艺术,韩信之所以奏捷,除了巧妙利用军心士气的因素之外,更是因为他战术运用的高明卓绝,包括正确变换攻守、灵活部署兵力、合理设置阵形、机变实施奇正,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背水破赵之役无疑是中国古典兵法精髓与战争活动实践密切结合、水乳交融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18.
从吴融和韦昭度关系的角度可见吴融的政治命运和其诗歌创作。韦昭度之死是唐末藩镇势力侵陵帝室的结果;韦昭度之死作为吴融的重要的人生记忆影响了他的一生和其诗歌创作;韦昭度之死给吴融诗歌增加了一种凝重的品格。  相似文献   

19.
故事精讲秦朝灭亡,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刘邦被封到偏远的蜀地做汉王。刘邦进汉中后,将进入汉中的唯一通道上的几百里栈道烧掉,使项羽放松警惕。其实,刘邦一边任用韩信加强练兵,作好打回关中的准备,一边又用韩信的计谋,派几百人去修栈道,做出要出兵杀回关中的样子。驻守关中的是雍王章邯,他知道修复栈道,需要在悬崖峭壁上搭架木板,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情,需要费时好多年,所以丝毫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而在修栈道的同时,韩信已率领大军绕道进发,到达了陈仓。章邯急忙率兵去救陈仓,双方交战,韩信大获全胜,章邯败回废邱。有了这一仗奠定基础,刘邦最终…  相似文献   

20.
李路阳 《21世纪》2001,(8):56-56
朋友,如果有人手中拿着一只活鸽子问你:“这鸽子是活的,还是死的?”你如何作答? 我就曾就此引用过一则机智人物故事:有个国王想对一个聪明人发难,手中拿了一只活鸽子问道:“你说,这鸽子是活的,还是死的?”聪明人说:“国王,这答案就在你手中,请你把手张开,答案就出来了。”国王只估计到聪明人的回答不是死就是活,如果说是活的、他就一掐,让它死掉;如果说是死的,他就松手放飞鸽子。可他没想到聪明人还有第三种回答,而这第三种回答恰恰是极智慧的,悟到了根本。 智慧者比一般人高明,就在于他善于开发自己,善于从自身去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