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长生殿》鲜明地表现出一种言情的思想倾向,作者洪升说:“后有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马嵬之变,已违夙誓,而唐人有玉妃归蓬莱仙院、明皇游月宫之说,因合用之,专写钗合情缘,以《长生殿》题名,诸同人颇赏之。”(《长生殿例言》)在剧本第一出《传概》的上场曲中说得更明确:“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哪论生和死。笑人问儿女怅缘悭,无情耳。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看臣忠子孝,总有情至。先圣不曾删《郑》、《卫》,吾侪取义翻宫徵、借  相似文献   

2.
一传奇《长生殿》为清代前期杰出的戏剧家洪冥(1645——1704)的代表作。它问世以来,一直为人们所激赏,历久未衰。作者在《长生殿·自序》中自述其创作意图时,明确地讲了两点:一是“言情”,亦即《例言》所说的“义取崇雅,情在写真”;二是“垂戒来世,意即寓焉”,这表明剧中寓有历史教训的深意,特别寄托着作者对家国兴亡的感喟。  相似文献   

3.
洪升在《长生殿》的《自序》和《例言》中一再申明:“是书义取崇雅,情在写真”。“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借天宝遗事,缀成此剧”,“专写钗合情缘”,“以《长生殿》题名”。“棠村相国尝称予是剧乃一部闹热《牡丹亭》,世以为知言”。作者明白道出创作意图是以历史上的“天宝遗事”为题材,通过唐明皇扬贵妃“钗盒情缘”由生入死,由死而生的故事情节,来展示“在帝王家罕有”,“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第一出·传慨》)的不渝的爱情。  相似文献   

4.
关于《长生殿》的主题,近一两年,又陆续有些文章提出看法。有的认为:《长生殿》主要是作者“强烈民族意识的曲折表现”,作者要写的是“一个‘弛了朝纲,占了情场’的皇帝所招致的社会政治悲剧;自然,其中也包括他个人的悲剧”,它要“点出做为一个皇帝,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弛了朝纲,否则将会给社稷、民族以及自身造成惨痛的悲剧。”这种  相似文献   

5.
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问世一百年以后,清初洪升创作了《长生殿》.因为该剧也有女主人公梦境的描写和鬼魂游踪的情节,故当时便有人称《长生殿》是一部“闹热《牡丹亭》”,洪升颇为高兴,“世以为知言”。由于这两部剧作都申明是以言情为宗旨,也有某些类似的情节,所以一些文学史著作和研究文章,常把它们相提并论。如,有的文章认为“《长主殿》的主题是歌颂李、杨的真挚爱情”,有的  相似文献   

6.
一、长生殿与道教长生思想的关系中唐诗人王建《晓望华清宫》云:“晓来楼阁更鲜明,日出阑干见鹿行。武帝自知身不死,看修玉殿号长生。”诗中的“武帝”,影射唐玄宗,指出他具有长生的道教思想,长生殿命名也由此而来。但最早将两者结合起来的,不是唐玄宗,而是他祖母武则天。武则天以女身即位,于儒经无据,则利用天竺佛经——《大云经》的女主应身为据。云“释教开革命之阶”,等于说周之本系,起自释宗,与唐太宗所谓的“朕之本系,起自柱下(指老子)”,完全对立。为证明武周代唐的合理性,必将佛教升于道教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明清传奇已形成了“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新特点,“言情”只是维系宏大艺术结构的手段,“杨李情缘”具有虚假性和丑恶性两大特点,《长生殿》后半部是前半部的“杨李情缘”在国破家亡、生离死别的特殊环境中的继续,情缘的性质已发生了变异;其中最使人感奋和沉思的不是情缘,而是一群具有爱国思想的人物的活动。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陆机首倡“诗缘情”。他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在此之前的传统文学观主要是“诗言志”,虽然荀卿及《乐记》都认为诗乐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诗大序》亦云:“情动於中而形于言。”但秦汉以前所言之情与六朝略有不同,它至少还不是生命形态的整个表现,言情的目的多在于“憾恨志意不得逞展,抒中情而属诗”(庄忌:《哀时命》),忽略抑或缺乏感性的活力。譬如荀卿认定乐可调和礼,二者互为补充,互为印证。《乐记》断言礼乐相通(“乐者,通伦理也。”),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即是如此。古代诗乐一体,《诗经》言情固多於道志,此就创作而言,说诗者也许大相径庭,或以为“天下不治,请陈桅诗”(《荀子·赋篇》),或以为“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史记·太史公自序》),或以为“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文心雕龙·情  相似文献   

9.
答同学问     
承询拙作《王国维评传》(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181页,新版同)称《颐和园词》为七言排律,是否有误?谨答于次:按:陈寅恪在《论再生缘》这篇著名论文中写道:“《再生缘》之文,质言之,乃一叙事言情七言排律之长篇巨制也。”又说:“弹词之文体,即是七言排律。……白香山之乐府及后来摹拟香山,如吴梅村诸人之七言长篇,亦可适用微之、惜抱之说也。”最后称:“如《再生缘》之文,则在吾国自是长篇七言排律之佳诗”王国维的《颐和园词》,作于壬  相似文献   

10.
注骚阐微     
《离骚》的作者屈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战国后期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从《天问》可以知道他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从《离骚》可以知道他是一个坚持进步理想的人物。他反对封建的“礼治”和“天命”。在《离骚》一开头,就说他是帝高阳的后代,说他生于寅年寅月寅日,“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脩能”。按“天命”说,屈原理应“万事皆  相似文献   

11.
《龙沙剑》是一部假借神仙道化故事寄寓民族意识与抒发廓清寰宇、救世安民的志愿的南戏,其中还洋溢着对于险恶世态的愤激之情,作于嘉庆戊午孟冬(1798年)。作者程瑛,他在作品上的题名是“珂雪头陀”,又自称“瑞头陀”。《黑龙江志稿》卷五十七人物志上说:“程瑛字星华,一字瑞屏,江苏天长廪生,嘉庆戊午戍黑龙江,著有《珂雪集》,纪江省事甚详。又有《龙沙剑》传奇,今佚。”  相似文献   

12.
被誉为“南洪扎孔”①的洪昇和孔尚任,是清代剧坛的一对双子星座。他们创作的传奇《长生殿》《桃花扇》一经问世,就轰动全国,出现了“两家乐府盛康熙,勾栏争唱孔洪词”②的盛况。这两部经十年惨淡经营,“凡三易稿而书成”③的杰构,使当时行将衰亡的昆曲艺术延长了生命,并达到了我国古典戏曲的最高成就。洪昇、孔尚任的籍贯、出身、经历都不相同,但他们在创作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首先,两剧都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④。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3.
从一九五四年纪念洪昇逝世二百五十周年以来,学术界曾經对《长生殿》展开过不少的爭論。有些問題,至今意見仍很分歧。这篇文章想就作品的主題思想及李楊爱情評价等問題来談談我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对《长生殿》的主題,有的认为是政治批判,不时爱情主题,有的則强調是爱情主题不是政治主題。这种爭論并不是今天才有,早在《长生殿》問世之时就已經产生了。洪昇在《长生殿》例言中說:“棠棣相国尝称于是剧乃一部鬧热牡丹亭,世以为知言。”这可說是当时一般人对《长生殿》的看法。但朱襄在《长生殿》的序里說:他看到  相似文献   

14.
《古风》五十九首是李白的代表作,后人研究李白,很少不提到《古风》的。历代学者一致指出它是对阮籍《咏怀》和陈子昂《感遇》的继承,但对《古风》的评价却不尽相同。一些学者对《古风》备极推崇,如刘克庄说:“太自《古风》与陈子昂《感遇》之作笔力相上下,唐之诗人皆在下风”(王琦《李太白全集》引)。《唐宋诗醇》说:“白古风凡五十九首……其间指事深切,言情笃挚,缠绵往复,每多言外之旨……岂非风雅之嗣音、诗人之冠冕乎?”陈廷焯说:“李白一生大本领全在《古风》五十九首”(《白雨斋词话》)。这  相似文献   

15.
1921年6月,闻一多在《评本学年<周刊>里的新诗》一文里说: 我想温飞卿、李义山这派人底思想根本上已经受毒了,所以他所见所闻的无往而非“章台舞絮,陌巷飞花”,这便是俗语讲的“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这种诗家究竟是时代底畸形的产物。有人说义山底作品是“美人香草”之遗音,未免污辱屈原的人格罢。对李商隐持否定的态度,把他看成有“毒”的“堕落的诗家”,嘲笑他“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但过了一年,即1922年11月26日,他在《给梁实秋的信》里说: 我想我们主张以美为艺术之核心者定不能不崇拜东方之义山,西方之济慈了。他又极力推崇李商隐,把他与西方一流诗人济慈相提并论了。但21年以后,他在《诗与批评》一文里说:  相似文献   

16.
释“家”     
商代甲骨文中有“家”字。 “家”之所以为“家”,《说文》勰释说,是因为“家,居也。从宀,豭省声。” 对于这个解释,段玉裁早就表示了异议。他说:“按此字为一大疑案,豭字省读家,学者但见从豕而已;从豕之字多矣,安见其为豭省耶。何以不云叚声而纡回至此耶?” 段玉裁的怀凝是正确的,他的反问也是有力的。但是,他在问倒了许氏之后又提出了自己的假说,这假说却也是错误的。他说:  相似文献   

17.
前人在对“诗”与“词”作整体比较时,有过许多话头,诸如“诗庄词媚”,“(宋)诗言理而(宋)词言情”,“诗之境阔,词之言长”等等。但另有一段话则似乎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那就是朱彝尊在《紫云词序》里所发的议论。他说: 昌黎子曰:“快愉之言难工,愁苦之音易好。”斯亦善言诗矣。至于词或不然,大  相似文献   

18.
关于茅盾的第一篇文学论文,众说不一,现予以比较:其一,叶子铭、孙中田说。叶子铭在《论茅盾四十年的文学道路》中说:“茅盾最早的文学论文”是《新旧文学平议之评议》。孙中田在《论茅盾的生活与创作》中说:“茅盾在他早期文艺论文中”,即“在他一九二○年写的《新旧文学平议之评议》中,……云云。  相似文献   

19.
闻一多“《小弁》为弃妇诗”补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雅·小弁》的作者是谁?它的一些关键性的诗句该怎么理解?历来争议颇多。据《孟子》所载,远在战国中期,高子和孟子对此就有不同的看法。高子说:“《小弁》,小人之诗也。”孟子则认为:“《小弁》,亲之过大者也。”又说:“《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到了汉代,毛诗学派和三家诗学派对此诗的理解也不相同。《毛诗序》说:“《小弁》,刺幽王也。太子之傅作焉。”三家诗则谓此诗为周宣王大臣尹吉甫之子伯奇所作,谓尹吉甫惑于后妻,伯奇无辜被逐,因怨叹而作此诗。到了宋代,朱熹对《毛诗序》的说法有所怀疑:“《序》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作者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约于清乾隆年间开始以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当时,此书标名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只有批者,未标明作者是谁。有人说作者是曹雪芹,有人说是“京师某府西宾常州某孝廉”,有人说作者是诗人吴梅村,更有人说《红楼梦》作者是词人纳兰性德……种种说法,不一而足。 1904年,王国维先生作《红楼梦评论》,曾呼吁将《红楼梦》的有关史实搞清楚。他说:“若夫作者之姓名与作书之年月,其为读此书者所当知,似更比主人公之姓名为尤要。顾无一人为之考证者,此则大不可解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