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学语文统编教材《马说》一文中“马之千里者”课本未作注,现行的译法也较多,主要有三种: 1.将“千里”视作后置定语,“之”和“者”为后置的标志。七九年教材的“马之千里者”,即译为“千里之马”。 2.照原语顺译,将“之”视作相当于“的”的一般结构助词,“者”作代词,代  相似文献   

2.
在裕固族的民族名称前面往往冠以“黄”字,最早见于史册的是《宋史》中的“黄头回纥”.元、明时期,有“撒里畏吾”、“撒里畏兀儿”之称,“撒里”又被释作“黄”.清季以来,又有“撒里维吾尔”、“黄维吾尔”之称。一个“黄”字,几乎贯穿在裕固族的整个历史中。那么,“黄”字从何而来?有什么含义? “撒里”是否“黄”?本文就此谈些粗浅意见.  相似文献   

3.
“闾左”称谓与秦史终结有密切关系。对于“闾左”身份的理解,长期以来异议纷纭。自20世纪80年代初,相继有几位学者提出“闾左”为“里佐”的推想。这一认识似乎并没有在围绕“闾左”身份的讨论中得到多数学者的理解和赞同。里耶秦简出土之后,一些整理收获和研究成果相继发表。有学者写道:“据近年出土的里耶秦简,里正之下,还有里佐,是里正的副职。”里耶秦简的整理和研究,应当有利于澄清相关认识,推进相关研究。但是就现在已经发表的简文内容看,被有的学者理解为“里佐”的“佐”可能还是“乡佐”。里耶秦简中似乎尚未见可判定当时基层行政体系存在“里佐”的确证。“闾左”为“里佐”之说,还有待于新的考古文物资料的证明。  相似文献   

4.
实词虚化是语法发展过程中新语法成分产生的途径之一。无论是旧的语法成分的消失还是新的语法成分的产生,都是一种语言习惯的改变。在现代汉语里实词虚化的例子是很多的,诸如“着”、“了”、“子”、“儿”、“头”等。而在贵阳方言中,“把”也是实词虚化的一例。“把”在古汉语里是实词,表示动作,有“握”、“攥”的意思。《说文》释:把握也,从手巴声。如《战国策》: “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里的“把”,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里的“把”。现代汉语里“把”字由实词逐渐变虚,  相似文献   

5.
“是”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词,各家却有不同看法。 《马氏文通》称“是”为断辞。黎锦熙先生在他的《新著国语文法》里,把“是”列在动词里,算作表示决定的同动词。它后边的成分叫“补足语”。王力先生在他的《中国现代语法》里,把“是”叫作“系词”(属于半虚词),列为独立的一类。它后边的成分叫“表语”(表位)。吕叔湘先生在他的《语法学习》里,把“是”叫作非活动行为的动词,丁声树先生在他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里,把“是”和“有”、“在”、“象”等看作特殊的动词,而把“是”后边所带的名词、代词或名  相似文献   

6.
《麦田里的守望者》作为一部“现代经典”著作,赢得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本文旨在通过对“湖里的鸭子”这一意象的分析,探讨主人公霍尔顿在异化了的资本主义社会里从“麦田里的守望者”到精神病院里的遁世者的“他者”的可悲命运,揭示其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7.
兰州话词语组合上有自己的特色,主要表现在组合能力和词语位次(语序)两个方面。一在词的组合能力方面,兰州话与普通话的不同体现在以下几点。 1、单纯方位名词“里”的组合范围较普通话广。由它构成的合成方位词除有“里面”、“里头”外,还有“底里、头里、顶里、跟里、傍里、上里、下里、左手里(左边)、中间里、右手里(右边)、上下里、前后里、左右里”等等的。例如:  相似文献   

8.
一般认为“着”“了”不能连用在一个句子里。从“复合态”的角度看,英语里强调行为持续时间的长久时,可以将完成体和进行体用在一个句子里,汉语里表达持续状态及行为结果时,实现体与持续体也不矛盾,在一个句子里“着”“了”可以连用。汉语这种现象是句子紧缩后形成的。这样使用的语用意义是:言简意赅,强调了行为的持续性与长久性,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9.
从大同北魏永固陵制看古代的长度单位一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代长度单位“里”,与现今通用长度单位“里”的计量基准不同。中国古代各朝官尺计量基准有异。本文以大同永固陵制为据,认为古“里”所用尺度一直以“营造尺”为基准,1古里相当于现今576m。笔者认为,在考古中应采用“营造尺”为基准,或换算成现代长度单位,才是较为科学准确的做法。  相似文献   

10.
释“方”     
阅读古籍,常遇到“方……里”或“方……”这种句子。如:“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墨子·公输》)“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论语》)等等。 对“方”的注释,主要有三种。 一是认为方即平方,方某某里,即某某平方里。如:《孟子·梁惠王上》:“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历代文选》(中国青年出版社62年北京第一版)注:“即九千平方里……”《大学语文(修订本)》(华师大出版社83年6月第二版)注:“当时人认为天下的土地,方千里者九处(九洲),即九千平方里。”《先秦文学作品选》(吉林人民出版社80年4月第一版)注:“当时的学者阴阳家邹衍等,说中国有九洲,并假定中国有九千个平方里。”  相似文献   

11.
从语义和认知两个方面对“里”、“中”、“内”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着重分析了“里”的语义和认知意象,并考察了三者在语义上的牵连和差异,认为“里”“中”在语义上有较多的相似性,而差异主要取决干各自基本义及其引申义;“内”则表现出与“里”“中”较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文学作品里,尤其是在“革命文学”作品里出现的“非言语交际”所表现的“涵义”(connota-tion),无疑是反映着“阶级性”的[1]。从这个观点来看,本文拟在“革命”的语境里以“大手”这个非言语交际表现的“涵义”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讨论它是应该由“什么阶级”所特有的身体特征以及和身体的哪个部位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视而不见,听①而不闻”这两句古语在现代汉语里已是常用的话了。“视”与“见”、“听”与“闻”的本义在古代汉语中有什么分别?这几个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又有些什么变化?这就是本文试图略加探讨的问题。讲到“闻”在现代汉语里的词义变化,还得先谈谈古代汉语中“嗅”与“闻”的区别,以便说明“闻”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用法的不同。讲到现代汉语里“视”与“见”的用法时,还须联系到现代汉语常用的“看”来谈。  相似文献   

14.
一“今”字,一般的辞书,如《新华学典》、《辞海》,都仅释其为“现在”之意。其实,在古代汉语里,尤其在先秦诸子散文里,“今”却常常作假设连词用,其功能大抵与“如果”相当。(在古代汉语里,  相似文献   

15.
“门”做部首要组字,组字都得添里边。“门”里有“人”亮“闪闪”,“门”里有“木”好空“闲”,  相似文献   

16.
以无义性、类化性、单向高搭配性为标准来考察近代汉语三音副词的后缀“里”,我们发现其来源于方位词“里”,其后缀化经历了由类词缀-准词缀-词缀的渐进的过程。单向高搭配性是词缀与类词缀、准词缀的共同特质,它蕴含了方位词“里”向词缀“里”转化的必要条件。无义性、类化性则属于词缀自身的特质,这两种特质使得词缀与方位词分化开来,“里”正式成为近代汉语里构词的词缀。  相似文献   

17.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两句古语在现代汉语里已是常用的话了。“视”与“见”、“听”与“闻”的本义在古代汉语中有什么分别?这几个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又有些什么变化?这就是本文试图略加探讨的问题。讲到“闻”在现代汉语里的词义变化,还得先谈谈古代汉语中“嗅”与“闻”的区别,以便说明“闻”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用法的不同。讲到现代汉语里“视”与“见”的用法时,还须联系到现代汉语常用的“看”来谈。  相似文献   

18.
关于“里”的本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里,居也,从田从土,会意”。此后的字典工具书大都沿袭这一观点,鲜少有人提出异议。但仔细考究,“从田从土”与“居住”这个意义并没有必然联系。本文认为,“里”字一词本义并非“居住地”,而是表示一个大约相当于二十五户人家比邻而居的长度,它在造字之初是一个量词。  相似文献   

19.
时下商店里有“休闲衫”出售,城市里有“休闲场所”存在,报刊上辟有“我与休闲”的专栏,甚至还发起了“我怎样休闲”一类的征文活动。于是,“休闲”的内容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笔者近日跑了几大城市,对“休闲”之乐可谓大开眼界。  相似文献   

20.
一言 《社区》2007,(12)
绕口令段子里有一句“蓝布棉门帘”,说起来比较“绕嘴”、好玩,而图片里这一道横挂在路中央的“棉门帘”却得让众人“绕行”。其实,晾晒被子本无可厚非,但应该以不妨碍别人出行为“底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