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秋战国时期,属于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这个时代所产生的先秦诸子思想,至今仍是中华文化的轴心。本文尝试采用这一观点对大学语文中《先秦诸子语录》一课作出阐释。  相似文献   

2.
杨义 《学术研究》2012,(12):128-138
《史记》是一部影响中国历史进程和思想文化形态的大书,它在三个方面可以称为文化典范,一是中国正史的典范,二是中国文章的典范,三是中国人物行为的典范。作为第一部完整形态的中国通史,《史记》把民族记忆写进了历史,为中华民族植下了文化共同体的根脉,在历史的纵向演进中展示了横向融合,是中国多元一统历史观的伟大尝试。《史记》具有诸子著作写作情结和先秦诸子思想自由的遗风,司马迁不仅从民间实地获取材料,而且获得民间思想,改造了历史写作的形式,他的历史观也因此带有深刻的民间性和开放性。《史记》以人物为本位的史学体系,反应了人的意识觉醒的新主题。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或精神谱系形成的角度来看,《史记》所塑造的一系列有声有色的"中国故事",久远地作用于世道人心,应该把它放到模塑中国精神这一高度去认识。  相似文献   

3.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一时期,诸子学说形成争鸣之势。这种态势,对庄子人生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庄子》一书对诸家学说均有所吸纳,亦有所遗弃。庄子人生哲学思想既得益于诸子学说正面的影响,也得益于诸子学说反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当代新儒家中不少人将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归结为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不同于西方近代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在于它是相对西方传统的宗教神学与近代兴起的科学主义而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被认为是居于二者间的以人为中心的价值体系。其实,这一思想,首先突出地体现在作为新儒家逻辑起点的梁漱溟的思想之中。不过,梁氏将这种人文精神称为“理性至上主义”,它所尊崇的既非超世的上帝,亦非沉沦俗世的物,而是梁氏所谓的“理性”。梁氏认为,由于中国人服膺理性,铸成了中国特殊的民族精神。因此,分析研…  相似文献   

5.
先秦诸子平均思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平均或均平,是中国古代社会思想、经济思想和政治思想中的基本范畴.先秦诸子,关于平均思想有丰富的论述,是中国古代平均思想的源头.研究先秦诸子的平均思想,对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启发意义.先秦诸子的平均思想,主要表现在主张经济平均、政治平均和社会平均三个方面.社会平均的核心是社会公平.先秦诸子在社会思想和政治思想上,分为不同的学派,但在平均思想上却没有明确的思想分野,这是一种文化共生现象;它更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6.
王锟 《人文杂志》2002,(1):33-38
先秦思想经历了从上古巫仪文化向周代实践理性转变的过程。《周易》和“三礼”蕴涵着巫仪文化和实践理性的双重性 ,并且具有巫仪文化向实践理性过渡的特色。所以 ,《周易》、“三礼”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转变的关键点。从这两种经典文献观念的转化中 ,我们能发现先秦思想发展的脉路 ,又可在发生学意义上探索中国古代传统所具有的实践理性和情理结构的特质  相似文献   

7.
春秋战国,尽管战乱频仍,但思想却异常活跃,形成了一个被我们津津乐道的百家争鸣局面。这种学术上的自由讨论,实在是中国历史上十分可喜而又难得的事情。先秦诸子为中国文化所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有史为证,这里不再赘述。本文想探讨一下的是,诸子究竟为何而争鸣?  相似文献   

8.
<正> 在先秦诸子思想中,庄子思想是一个思维开阔、意境宽广、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思想体系。庄子思想在很多地方表述了可能是属于所有人的那种情境,所以它已不属于他个人和他的那个阶级,而是以构成其思想特质的三个方面——个人从自然、社会、自我造成的精神束缚中超脱出来的人生哲学,浪漫主义的文学,立足于经验事实上的理性思辨,加入了、影响了以儒家伦理思想为主导的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庄子思想的人生哲学特质及理性思辨特质,我将另文论述,本文仅就庄子思想的文学特质及其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所产生的明显的、巨大的影响,试作一点分析。一庄子思想的文学特质,首先是指它的深刻的人生哲学思想主要不是通过理论的逻辑论证来阐明的,而常是通过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展示的。《庄子》一书有一百多个寓言,司马迁称其  相似文献   

9.
《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出版一百年来,人们以“我国第一部语法著作”来评述它。本文把《文通》放到中国文化的发展长河中考察,认为《文通》提供了中西文化结合的范例,为各个领域吸收西方文化开创了路子;《文通》成功地构建了汉语语法体系,促进了汉语语言学的科学化、理论化、系统化;《文通》广泛地选例,促进了诸子各家思想的传播、融合,弘扬了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0.
再探"阿Q"形象的国民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Q正传》不朽的思想价值 ,在于它高度概括的表现了在数千年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国国民性的弱点 ,阿Q则是这种国民性弱点的集中体现者。通过这个人性展示的是整个现实世界 ,表现了一种文化弊害和在这种文化窒息中形成的国民性。本文从人物个性入手 ,探索了这种国民性产生的历史和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1.
工匠精神在中国古已有之,是中华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精神,也是一种深深根植在中华民族血脉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先秦诸子思想中多有体现,先秦诸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工匠精神"这一概念,但在诸子寓言中蕴含了丰富的工匠精神内涵。《列子》是先秦道家典籍,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科技等影响深远。其中讲述的许多寓言故事,深刻揭示出"工匠精神"要达到的三重境界,即专注、体悟和变通。这三种境界是依次提高的,分别代表着能工巧匠、行业专家、在多个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大家"。  相似文献   

12.
春秋战国时期,在“王官之学”从宫廷走向民间的过程中,《诗》、《书》得到了最为广泛的传播。熟悉先秦诸子著述的人不难发现,《诗》、《书》跟先秦的大思想家们有着一种耐人寻味的文化关联。《诗》、《书》文化是先秦大思想家们与生俱来的传统背景,他们从这种背景辐射...  相似文献   

13.
先秦诸子学说兴起所造就的百家争鸣的局面,翻开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方面最为绚丽光彩的一页,成为古代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然而,与古希腊、罗马一比较,其政治思想方面存在的深层次局限,马上显露出来。由于后人基本上以诠释先秦诸子思想为其主要课题,加上社会、地理诸方面的封闭状态,使这些局限长则得不到突破,从而对古代社会的运行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认为,它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缓慢、长期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五四”启蒙并不缺乏理性,恰恰相反,它是以近代理性主义为基础的思想运动,但其主流是建构理性而不是经验理性。在这种建构理性的思维方式的基础上产生的意识形态,推动了20世纪三大革命势力的形成。因此,建构理性与意识形态,正是“五四”启蒙对于中国革命的作用点。建构理性之所以主导了多数“五四”知识分子的头脑,是因为民国初年的特殊政治社会条件孕育而出的理想主义观念,以及传统儒家文化对人的思维方式的长期塑造。  相似文献   

15.
龙建春 《江淮论坛》2003,(4):137-142
《战国纵横家书》的理性美展现在三个方面:情理的忠信美;事理的周至美;辞理的朗畅美。这种特殊的理性美以情理之挚为灵魂,以事理之真为骨架,以辞理之当为血肉。它昭示我们:理性美是一种自发的、没有范式的、自由的创造美。  相似文献   

16.
《诸子》在《文心雕龙》五十篇中位列第十七篇,向来被当做二十篇文体论之一,只有范文澜先生提出《诸子》篇在《文心雕龙》整本书的结构系统中处于重要的位置,并把它与《宗经》并列,作为"文之枢纽"中的一员。本文从《诸子》篇的具体内容出发,从刘勰对诸子著作的态度入手来看待《诸子》篇在《文心雕龙》全书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7.
春秋兵学对于先秦哲学思想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涅 《文史哲》2004,(2):25-31
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春秋兵学对于先秦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它在军事实践中重视特殊性的对象、时空条件、目标意义和组织形式,揭示了对立统一和控制反控制的本质关系,奠定了汉民族的功利理性精神。其中有关军队组织建设的思想和实践直接开启了先秦法家的政治路线,有关作战谋略的认识又是先秦术家的思想渊源。《孙子兵法》对于战争性质、形式等的界定和阐述,还是先秦思辨哲学的初阶。它的军事理性与墨家重视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生活理性,《周易》重视发展变易的历史理性各有特点。它的功利精神与孔子继承传统而来的道德信仰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两大源头。  相似文献   

18.
董仲舒思想研究的新定位──读王永祥教授的《董仲舒评传》马涛王永祥教授的新著《董仲舒评传》作为著名教授匡正明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一种,近日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初读此书,我感到它最大的特点是对董仲舒思想的性质及历史地位进行了新的定位,对董仲...  相似文献   

19.
由思想文化领域的知识阶层发起的社会改造运动主要是从理性主义的抽象原则出发的,而社会改造又是需要激情来推动的,由此理性的激情化就为现代文学文化的兴盛提供了助力.五四新文化运动具有一种抽象的文学政治的性质,它从抽象的理性法则出发,力图在政治上同一切现实的政治势力切割;在文化上与固有的传统决裂,以理性作为文化建构的唯一原则.这是一种以具有普世性的理性主义的世界观和处世态度取代特殊主义、地缘主义的传统文化的努力.他们的文化信念带有明显的现代末世论色彩,着眼于从终极的理想状态来看待现实.  相似文献   

20.
鲁迅《狂人日记》提出了封建文化"吃人"的思想命题。这种思想命题既是时代理性精神的反映,也是鲁迅个人化生命经验、文化感知的具象化。鲁迅少年时代在家庭变故中惨痛的经历,形成了"吃人情结"。这是"吃人"命题个人情绪根源。同时,这种"吃人"思想命题也是对人类存在悲剧的揭示。"吃人"与"异化"是一致的,是人的必然性悲剧。但是,鲁迅并没有屈服这种必然性,而是以一种反抗的姿态获得了自由。鲁迅的伟大在于从中国文化现实,切入了世界性的文化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