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补天》最初收入《呐喊》,成为集子中的最后一篇。后来因不满于成仿吾对《呐喊》的批评,为了“回敬”,作者于一九三○年当《呐喊》印行第二版的时候,把它从集子中抽出,于一九三五年编进《故事新编》,作为该集的首篇。从此,人们往往只是把《补天》作为《故事新编》的系列之一来加以考察,而较少注意置于《呐喊》系列之中对照  相似文献   

2.
一九四七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冯雪峰编的《丁玲文集》(短篇小说集)里,收入了丁玲七篇作品,其中有《莎菲女士的日记》和《我在霞村的时候》。这两篇作品是丁玲的代表作。以《我在霞村的时候》命名的短篇集,一种是胡风编的,一九四四年三月远方书店出版,另一种是丁玲自编,一九五○年八月三联书店发行,还有《丁玲选集》,一九五一年七月开明书店出版,收入《莎菲女士的日记》及《我在霞村的时候》两篇作品。一  相似文献   

3.
一、故事在乔叟的杰作《坎特伯雷故事》中,《骑士讲的故事》紧随《总序》之后,是全书的第一篇故事。诗人让他所创造的人物骑士叙述一个较大规模的传奇,用的是十音节双韵诗体,共二千二百五十行,情节涉及两个青年对王后之妹的爱情及其严峻的后果。这篇作品的蓝本,是薄伽丘的意大列文叙事诗《苔塞伊达》(意为“提修斯纪”,1339—1340年);乔叟据后者进行改写,采用它的基本情节,意译部分内容,直译极少数诗行,略去许多冗长的议论和描绘,补充不少优美的段落。《苔塞伊达》长达九千余行,《骑士讲的故事》约及其四分之一。  相似文献   

4.
宋海莲 《新天地》2011,(7):42-42
教材简析: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里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互相帮助,不应成为一句口号。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每个人的责任,一种行为习惯。但能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蓝色的树叶》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李丽小朋友向林园园小朋友借绿铅笔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在乔叟的杰作《坎特伯雷故事》中,《骑士讲的故事》紧随《总序》之后,是全书的第一篇故事。诗人让他所创造的人物骑士叙述一个较大规模的传奇,用的是十音节双韵诗体,共二千二百五十行,情节涉及两个青年对王后之妹的爱情及其严峻的后果。这篇作品的蓝本,是薄伽丘的意大利文叙事诗《苔塞伊达》(意为“提修斯纪”,1339一1340年);乔叟据后者进行改写,采用它的基本情节,意译部分内容,直译极少数诗行,略去许多冗长的议论和描绘,补充不少优美的段落。《苔塞伊达》长达九千余行。《骑士讲的故事》约及其四分之一。  相似文献   

6.
关于《故事新编》的创作方法,长期以来流行着一种讲法,认为是现实主义或革命现实主义的。例如,一九五九年何家槐同志就提出:“鲁迅在这些作品中所采取的写作方法基本上还是现实主义的”。一九七九年,唐弢同志进而提出,《故事新编》的创作方法是“革命现实主义”。一九八一年,王士菁同志也认为,“这八篇小说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历史小说。”其实,这些概括未必符合《故事新编》的创作实际。我认为,从总体上看,《故事新编》里的多数作品是以浪漫主义为基调的,或者说,它的创作方法的主导倾向是浪漫主义的。  相似文献   

7.
《老残游记》出版,在出版的七七、七八年的时候,福建中国新闻社杨毅社长要我写一篇几十年来有关《老残游记》的情况的文章,于是我写了一篇《〈老残游记〉比十五年》。因为实际时间已近八十年,新闻社把它改名为《〈老残游记〉八十年》向海外发稿,因为中国新闻社在东南亚方面有53家华文报纸都用它的稿子,有好几家登载了出来。一晃十几年,今年是《游记》出版的九十周年了。山东济南社会科学院在一九九三年九至十月间召开一次“《老残游记》出版九十周年纪念”学术讨论会(后来更名为“刘鄂与《老残游记》国际学术讨论会”。编者注),通知我出席参加,并写一篇文章。我想就在原来的基础上写此一文,因为通讯社稿字数有限制,那篇文章还是特别照顾,约2千字左右。本文除了加人写那篇以后发生的新情况外,过去的情况也尽我所知写详细一点,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有充实的内容,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桃花源诗》是他晚年写的一篇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喜爱,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前写了一篇记。记实际上是诗的长序,能独立成篇。这两篇作品可以说是姊妹篇。《桃花源记》是一篇优秀散文。它通过渔人偶入桃花源所见的故事,生动地描写了桃花源社会概貌。《桃花源诗》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它深刻地叙述了桃花源社会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社会特点。一诗一文,形式不一,主题相同,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和现实社会完全对立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9.
《鸡蛋》是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故事从一个小孩的视角描述了父亲美国梦破灭的故事。本文从叙述结构、叙述视角和叙述语境三个方面来分析《鸡蛋》的叙述特色。  相似文献   

10.
鲁迅小说创作,分别收入《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集子里。《故事新编》收集的八篇小说,都是历史题材,而且都是第三人称手法,短篇中没有涉及到“我”这个人物,兹不议。《呐喊》里有小说十四篇,《彷徨》里有短篇小说十一篇。在这总共二十五篇小说中,有十一篇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在作品里有“我”这个人物。这十一篇小说是:《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故事新编》共收故事8则,即:《补天》、《奔月》、《理水》、《采蔽》、《铸剑》、《出关》、《非攻》、《起死》。[1]如鲁迅在《自选集·自序》中所说,都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从动手写作(1922年)到结集成书(1935年),先后经历了13年。从创作方法上来看,作者在《故事新编·序言》中说:第一篇作品《补天》是“从认真陷入了油滑的开端”,此后7篇“仍不免时有油滑之处”。“油滑”是《故事新编电作上前后贯穿一致的地方,也正是该作品引人注目之处。什么是“油滑”?油滑,即圆滑、世故、不诚恳,用在创作中是指将…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野草》中,有一组“说梦诗”特别引人注目。它以“我梦见——’这一形式发端构思的有七篇:《死火》、《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墓碣文》、《颓败线的颤动》、《立论》、《死后》;另外还有《好的故事》,是写“我在朦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从一九一八年《呐喊》首篇作品《狂人日记》,到一九三五年《故事新编》末篇作品《起死》,这中间经历了十八个年头。在这十八个年头中,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并且走过了五四、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三个时期。在这十八个年头中,鲁迅的思想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由革命民主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中国社会和鲁迅思想的这种巨大变化,在鲁迅小说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相似文献   

14.
1854年到1855年,历时11个月之久的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是伟大的俄罗斯人民抗击英法入侵,表现了热爱祖国的英雄气概的一次战争。亲身参加了这场战役并在前线担任炮兵连长的列夫·托尔斯泰,在烽火连天的环境中,写下了一部壮丽灿烂的特写集——《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它是继《童年》、《少年》和《高加索故事》之后,为青年托尔斯泰赢得世界声誉的一部最有名的作品。这部由三篇特写组成的集子在当时刚一发表,立刻就博得了社会好评,人们争相传告,惊喜异常,文坛上升起一颗璀灿新星的消息不胫而走。《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以它特有的炽热感情和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征服了每一个读者,就连当时的文学大家们也禁不住深深为之激动。屠格涅夫曾欣喜若狂地写信告诉友人,这是一篇了不得的杰作:“我读的时候,眼泪直流,高呼乌拉!”涅克拉索夫把《五月的塞瓦斯托波尔》这篇看成是作家“带给我们的文学真情,是对于我们完全崭新的东西”,并且说:“这正是现在需要的俄罗斯社会真情”。车尔尼雪夫斯基也给予这部  相似文献   

15.
鲁迅从科学救国到弃医学文,一直在爱国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故事新编》是鲁迅创作的第三本小说集,从一九二二年到一九三五年,先后经历了十三年的时间而写成。在他创作《故事新编》的漫长岁月里,正经历着世界观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这深刻的变化,自然会在作品里有所反映。 鲁迅在创作《故事新编》的第一篇《补天》之前,就已经是一位有影响的爱国主义战士了。他对于祖国和人民的爱是炽热而深沉的,这种爱国主义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赋于新的内容,增添新的光彩。早在一九○三年,他在日本留学时期,就以激昂的笔调译述了古希腊斯巴达人民宁死不屈、英勇抗击波斯军的历史小说《斯巴达之魂》。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孟子》中尧舜故事的考察,可以发现孟子时代《尧典》与西汉时代有很大不同,其文字信息要多于西汉今文本,内部结构、叙事顺序也有不同。《孟子》引述的舜故事多数与伏生本《尧典》相关,且战国、秦汉时代文献引述的舜故事,也多在伏生本《尧典》叙事时限之内,故战国时代若存在一篇《舜典》的话,它要么不为多数学者所知,要么混杂在伏生本《尧典》之中。《孟子》的引述间接指向的那个《尧典》当是一个很主流的本子。这说明,在战国中期,齐鲁地区《尧典》的主流版本与伏生本《尧典》不同。今本的顺序,从西汉司马迁的祖述及刘向的校书分析,至迟在战国晚期已经出现了,而且是邹鲁儒生的主流版本。  相似文献   

17.
唐代,著名诗人元稹写了一篇传奇小说《莺莺传》,叙述了张生和崔莺莺之间的恋爱故事。此后,不断有文人墨客对其进行改造与补充。其中,以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最为著名。从《莺莺传》到《西厢记》,其内容、人物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改变,由于承载这一故事的文学体裁不同,加之不同时期社会思想文化的变迁,使得爱情故事要表达的主旨出现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8.
《品尝家》(TheSampler)是美国作家I.V.莫里斯写的一篇胜炙人口的短篇小说。莫里斯是芝加哥人。他曾在密尔顿研究院、哈佛大学和海德伯格大学就读。毕业后在纽约担任过报纸和出版社编辑。一九三四年以后成为自由作家。著有《自由大街》、《纸墙》、《芝加哥故事》和《通往西班牙之路》等长篇小路。他曾有五篇小说被评为美国最佳短篇。《品尝家》写一位上了年纪的先生在一家布丁店品尝布丁时不肯接受年轻人“我”的施舍但自感受辱而消声匿迹的故事。这个短篇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人物也不多,但读来使人觉得有声、有色、有神、有味,尤…  相似文献   

19.
关于《聊斋志异》中的《林四娘》这篇作品,李厚基同志在一篇文章里面有这样的看法: “《聊斋》中的《林四娘》,是一篇思想反动的作品。林四娘和衡王都实有其人。据传林四娘为福建蒲田人。明崇祯时,父为江宁库官。她生长在金陵,衡(一作恒)千金聘入后宫,后‘遭难而死’。林四娘是个死心塌地为封建统治阶级效劳的奴才,但受到不少人的赞扬。王士祯的《池北偶谈》、林云铭的《林四娘》和《聊斋》都作了专门刻划。” 李厚基同志判定《林四娘》是一篇思想反动的作品,认为林四娘是一个死心塌地为封建统治阶级效劳的奴才,也许还有另外的证据,但在这段论述里面,根据只有两个:一是她父  相似文献   

20.
一般认为,海明威的文学生涯是以一九二六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为转机的,因为这部作品树起了“迷惘的一代”的大旗,但是人们往往就因此而忽视了海明威于一九二五年发表的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所表现出来的迷惘思想倾向,尤其是忽视小说集小最后一篇《大二心河》的明显“迷惘”特征,这不能不说是“迷惘的一代”研究中的一个缺憾。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一初浅探讨,以期拾遗补缺。 《在我们的时代里》由十五个短篇故事所组成,每个故事之间和头尾两处又各插进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