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先秦说理散文从<尚书>、<国语>历史记言文发轫,虽然这些记言文还有一个叙事框架,但其说理文字已具备论点、论据、论证等基本要素.春秋末年,说理散文作者由商周史官变为孔子师徒,著述模式由商周王侯卿士发表思想言论、史官执笔记载,变为孔子口述、七十子载之简帛,散文内容由政治评论变为阐述礼学,散文形式则逐步去掉叙事因素,纯粹的说理散文在七十子后学手中正式成型,七十子后学散文因此成为上承历史记言文下启诸子散文的枢纽.战国两百多年,诸子百家巩固并发展了七十子后学散文成果,对语录体、对话记事体和专题论文各种散文形式都有较大的变革和创新,到战国中后期,以孟、庄、荀、韩文集为标志,说理散文从成熟走向辉煌,成为中国封建时代说理散文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文化散文:历史书写中的历史与"自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进入文化散文,往往没有正史的宏大规模,而是以历史的侧影、历史的碎片、历史的细节、逸事化的历史等方式表示的,并且具有可作当代性阐释的可能意义.散文的"历史"书写,其前提是历史要经由主体个人体验而被心灵化,其间活动着主体的面影和心志,呈现出基于客观的作者个性真实.  相似文献   

3.
我国先秦诸子散文由最初简单朴素的语录式文章发展为逐渐成熟完备的文章,依据时间和散文样式、特点的不同,可分为三个阶段: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诸子散文的产生及早期发展阶段,其代表作为《论语》、《墨子》;战国中期,诸子散文的发展阶段,其代表作为《孟子》、《庄子》;战国后期,先秦诸子散文的进一步发展及完善阶段,其代表作为《荀子》、《韩非子》。  相似文献   

4.
论先秦两汉散文兴盛之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两汉散文的繁荣兴盛是时代、作者和文体间相互影响这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定的时代为散文的发展提供了沃土,士人将散文作为施展才华的舞台,而散文自身的特点和文体间相互影响更推动了散文的繁荣。  相似文献   

5.
我国先秦道家哲学思想文化内涵丰富 ,体系庞大 ,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活水源头之一。先秦道家思想在元哲学、自然哲学、人生哲学和社会历史观上 ,都有许多精深智慧 ,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和考察其历史地位 ,道家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推动了儒家思想哲学层面递进。老子的“道”是不具有神秘化、人格化、意志化的品格 ,是对天命神权的否定 ;并且其辩证思维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先秦时期是中国社会一次剧变的时代,由此产生的先秦政治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宝库.本文根据史料将先秦分为五个历史阶段:一、大同时代,二、小康时代,三、封建时代,四、春秋时代,五、战国时代.与此相对应有五种传统与制度:大同时代是"禅让制度",小康时代是"王朝传统",封建时代是"封建制度",春秋时代是"诸侯联盟",战国时代到秦汉则走向了"郡县制度".皇、帝、王、伯的四分说,推翻了疑古派在中国历史分期问题上的歧见,还原了先秦历史分期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7.
隋唐 《社会科学论坛》2007,(12):156-156
著名先秦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原主任晁福林教授。已于2007年11月7日正式调入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工作。与此同时,苏州大学先秦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宣告成立。晁福林教授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在先秦史研究领域成就卓著,撰有《先秦社会形态研究》《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先秦社会思想研究》《霸权迭兴——春秋霸主论》《先秦民俗史》等专著,  相似文献   

8.
我国夏商西周三代时期,用文字记载的典册的不断出现,为历史教育提供了可资依据的教材;史官制度的逐步确立,巫史职责的逐渐分野,一方面使我国丰富而连续的历史记载不断出现,另一方面则使历史教育有了比较专职的历史教师;学校教育的产生,则使历史教育成为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而且,"学在官府"、"官师合一"的教育体制,也使史官在学校中传授历史知识、进行历史教育成为一种经常性的活动。  相似文献   

9.
李炳海 《学术论坛》2007,30(8):95-99
先秦两汉散文出现的梦境,在许多是个体生命之间进行沟通的情节.有的是人和天神在梦中进行沟通,天神受到人的感应而进入人的梦境;有的是由于血缘、政治或地域的关联,各类鬼魂进入人的梦中;有的梦境体现的是生命一体化理念,梦者变为其他生灵,或某种生灵进入人的梦中.这类寄托生命一体化理念的梦象,《庄子》写得最为夸张.  相似文献   

10.
首先,根据现代文体概念,将其划归为散文类。其次,先秦兵书可分为记言散文与记事散文。再次,在此基础上记言体散文还可分为论说体、问答体、律令体、语录体等;记事散文有记叙体等。对先秦兵书在文体上的如此分法,虽然重叠处较多,但这既是先秦时代文学还没有完全独立的缘故,同时也是先秦兵书作品本身的复杂性所致。  相似文献   

11.
王东 《河北学刊》2002,22(4):124-128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 ,人们对于历史的态度 ,主要有三种类型 :西方式的、中东伊斯兰式的和东方中国式的。在中国式的历史思维发生和发展过程中 ,先秦时代无疑是一个极其关键的时段。中国传统史学后来所呈现出的一系列风格与特征 ,或多或少都可以在先秦时代找到其蛛丝马迹。本文以先秦时期历史意识的演进为主线 ,通过对这一时期中国古人历史意识的系统梳理 ,以揭示中国式历史思维赖以产生的历史文化缘由及其对后世史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设馆修史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一个传统,统治者为了垄断修史大权,往往通过设立史馆来掌控对历史的解释。因此,研究史馆制度就成了史学史、制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百余年来海峡两岸的中国古代史馆制度研究,涉及自魏晋至清代各个时期史馆设置的状况,尤其是在史馆建置、史馆运行机制、设馆修史的利弊等重要问题上,研究较为深入。对唐、宋史馆的研究,成绩尤大。但是,史馆制度的研究涉及到社会史、制度史、史学史、文献学等诸多学科,今后的研究还需将史馆置于整个社会政治、制度、史学等的架构之中进行整体探讨,以史馆为纽结,以史馆修史与社会政治、史学发展为突破口,进行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13.
李建 《齐鲁学刊》2002,(2):113-117
司马光《通鉴》史论寓论于史,是《通鉴》全书的有机 组成部分。它的突出特点是,以“礼治”的思想为核心评论历史是非,以君臣为中心论述致 治之道,以“鉴古”“考今”为目的服务于社会现实,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评述史事。《通鉴 》从纪事到史论都围绕着取鉴“资治”的原则,但史论部分更直接地体现了司马光的思想观 点和撰史目的,是《通鉴》的点晴之笔。  相似文献   

14.
当代散文的创作既植根于民族文化的丰厚土壤 ,表现出一种明晰的追思意识 ,又探求对其本体的现代理性的把握 ,强调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感的审视与思辨。这种创作趋向对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实现传统文化观念的更新与转化 ,其作用是积极而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李炳海 《河北学刊》2008,28(1):94-98
先秦两汉散文对于人的形貌描写,贯穿着巫术与理性精神的矛盾并存、壮观秀丽之美和怪异荒诞之美的错杂。对于人的形貌差异,作者往往从所处地形、地貌方面寻找原因,并将人的形貌与所处空间方位对应起来,出现了类型化倾向,致使某个固定地域的人在形貌上呈现出某种一致性。《山海经》、《淮南子》中的奇形怪状之人,《庄子》、《列女传》中的丑人,都是从地缘角度进行想象和虚构的产物,与历史事实不具有同一性。  相似文献   

16.
徐吉洪 《阴山学刊》2006,20(1):112-115
校训是一所大学独立思想和传统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一种深刻的历史文化沉淀。大学校训是大学文化的灵魂,因此,在大力提倡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今天,对大学校训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功能进行诠释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通过对大学校训的文化特征及其功能的研究,揭示大学校训背后隐藏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7.
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十分突出的问题。毛泽东对农民和农村问题特别重视,他把对农民问题的解决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一个突破口,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农民观的产生有历史的、社会的、传统的、现实的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而传统农家文化、传统重农思想和民本思想以及农民斗争历史文化,对毛泽东农民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代绪宇  王珂 《阴山学刊》2003,16(4):55-60
散文诗是人类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共生文体,早期在各个国家的文学中平行发生,19世纪中期以后才相互影响。由于所处的国度不同,散文诗文体生成也各有特色,法国偏重于由诗向散文靠近,英国主要是由散文向诗靠近,美国散文诗创作既有诗人,也有散文作家。散文诗更多地源于诗、源于散文或者是诗与散文的融合,正是世界散文诗在文体形成过程中的代表形态。这也决定了不同国度的散文诗或偏重于诗,或偏重于散文,或者二者兼顾的文体差异。  相似文献   

19.
对当代历史题材影视剧的文化观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的历史题材 ,影视剧在观众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繁荣了当前的文艺创作。但是 ,历史影视剧乐道于宫廷斗争和皇权至上并有意无意地张扬权谋文化 ,同样带来了一些社会的负面效应 ,造成当代影视文化的价值迷失。这种表现于历史影视剧中的权谋文化观 ,有具体的呈现样态和产生的背景。“剧以载道”是“历史剧”应肩负的使命 ,历史题材影视剧必须正确解读历史 ,弘扬先进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20.
现代散文中不同作家的“文化生命理想”的出现不仅使现代散文与古典散文的精神倾向划清了一定的界限,也在文化的框架中更符合现代文化人的文学样式选择和人生“自我”的价值目标;作家性格、气质的个人化、客观化也是现代散文不同的创作实践中的种种“情感偏向”获得充分发展的关键之处,尤其在能动反映现代作家的自我意识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现代报刊杂志的商业性运作机制已经贯穿于现代散文的生产和消费的许多环节,尤其是现代报刊杂志的市场化、大众化的情感“趣味”、艺术形式的追求与现代散文创作态势的变革的特殊关系令人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