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鸦片战争是西方资产阶级建立“东方从属于西方”这样一个近代世界新格局过程中重要的一环。面对“侵略的西方”和“先进的西方”的双重挑战,在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出现了三种回应:1.闭关主义——导致误国的回应;2.甘当附庸——卖国主义的回应;3.以林则徐等人为代表的爱国主义的回应,即在坚决反抗“侵略的西方”的同时,学习“先进的西方”。这最后一种回应,是近代中华民族觉醒开端的最为重要的标志。本文提出的“挑战与回应”问题,作为一种研究近代中国的理论架构,同西方学者的“冲击与反应”模式,字眼相似,但内涵不同。  相似文献   

2.
评《监督教笼罩下的西欧》于可,龙源西方社会文化被称为“基督教文化”.这一称谓体现了基督教与西方社会的关系,它是西方社会的灵魂。西方社会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文化?形成于何时?它是怎样形成的?武汉大学安长春教授新著《基督教笼罩下的西欧》(中央编译出版社,...  相似文献   

3.
“文学即人学”,文学是人类认识自我的艺术观照,从古希腊阿波罗的神谕:“认识你自己”到现代文学中普遍的对自我异化的指设主题,西方文学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深沉而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人本精神,回荡着人对自我的呼唤: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不同时期的西方文学站在不同的支点上企图破解永恒的“斯劳克斯”之谜,这种认识自我,寻找自我的自我追寻主题使西方文学显示出厚重的人性意蕴,西方文学也因此蕴含了深沉的文化内涵。光辉灿烂的古希腊文学蕴含着西方原始初民──被史家誉为“正常儿童”的古希腊人对于自身的认识,在这…  相似文献   

4.
启蒙运动又称“理性时代”.“理性”是启蒙运动三个核心概念之一,它不仅与启蒙运动如影随形,也与启蒙运动本身一样具有多重内涵.在一定意义上,对理性的认识与反思也就是对启蒙的认识与反思.《启蒙运动与现代性——18世纪与20世纪的对话》中所录康德《对这个问题的一个回答:什么是启蒙?》一文,以及康德的反对者哈曼的有关论文和福柯关于启蒙与理性问题的探讨会帮助人们了解西方学界对“启蒙”与“理性”的认知.  相似文献   

5.
自从19世纪以后西方哲学家特别注意起亚洲哲学来,虽远在19世纪以前,东西方哲家已不断地相互影响。因此在“东方”和“西方”之间并不能划出鲜明的哲学界线。这在当代世界就更困难;因为亚洲领袖很少是纯粹“东方型的”。甘地的暴力见解,渊源于西方训练比东方训练为多;同样毛泽东的见解也是如此。唯心主义者和自然主义者,不管是西方的或者东方的,他们之间的区别可能比“东方”和“西方”哲学之间的区别要大些。譬如历史上有名的中国,在各方面的态度和见地上可能与美国更接近而不是与印度更接近。东西方哲学的接近,和目前西方各种哲学派别——从托马斯主义、马克思主义到存在主义、实证主义——的接近比较起来,并不见  相似文献   

6.
寓言二则     
杨福久 《新少年》2014,(7):47-47
比本事 云和雾没事干,比起本事来。 “谁的本事大?”云先开口说,“这不是‘秃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吗?” “你是说我的本事大了?”雾嬉笑着问云。 “你?”云回答,“我说的是我呀!我不是空口无凭,就说太阳吧,多厉害呀,可是我能够把他遮住,而且遮得严严实实的……”  相似文献   

7.
记性差     
《百姓生活》2013,(4):68-68
丈夫:“老婆,广告上的这个女的是谁啊?”妻子:“你记性怎么这样差呀?我都告诉你多少遍了!”丈夫:“是吗?麻烦你再告诉我一遍吧。”妻子:“你给我听好了,我再说最后一遍——我不知道!”  相似文献   

8.
以倡导“保守主义”著称的金奖时先生最近在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激进”论点.本文从四个方面同余先生进行了商榷:一是“中国”这两个字的具体内容究竟清楚不清楚?二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民族──国家的认同方面究竟是否具有共识?三是近代以来是国际强权还是中国自身不让中国与其他国“平起平坐”?四是要求一个“强大的中国”就是“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挑衅”,就是“在中国制造出一个纳粹式的民族主义运动”吗?这究竟是一种什么逻辑?  相似文献   

9.
由找校哲学系与国际价值哲学研究会联合举办的“全球化问题和中国文化的认同”国际讨论会不久前举行。与会中外学者共30人,其中美国20人、奥地利1人、泰国1人和印度1人,中国香港地区5人和我校20人。会议主要围绕“全球化”和“中国文化的认同”两大问题展开,曾形成两大讨论高潮。一是“全球化是否意味着西方化?”,换言之,“西方文化是否会借全球化之名行历权之实?”;二是“全球化是否是当今的唯一趋势?”香港学者们集中讨论了第一个问题,如香港城市大学JuliaTao和CHANHoMun博士的论文《国家、文化和认同:全球化的神话和现实…  相似文献   

10.
《文本的深度耕犁——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是一部从文本解释学视角解读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力作。首先,作者溯源求本:十分认真面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精心解读过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同时在对文本进行精耕细作中,洞观底蕴——发现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思想与方法论上的异质性和一些具有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和理论构架;其次,甄别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思想理路与文本“症候”,建构全新深度解读研究范式,把握他们思想的理论逻辑、言说者的语境、理论旨趣和面对的“问题式”;再者,超越了这些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经典文本具有“在手状态”的现成性,进而揭示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蕴涵的多重思维向度及其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1.
天津近代文化的双重性与西方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天津文化的特征是“开放”,还是“保守”?这是学术界长期争论、悬而未决的问题。近代天津文化实际上具有“开放-保守”的二重性格。这种性格的形成,与西方文化的影响有关。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天津民众产生了对西方的抵制情绪;而开放带来的交流与接触,又使天津民众更多地认识到西方文化的先进性。这种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又交流又抵抗的状况渗透在天津文化中,就形成了天津近代文化既开放又保守的双重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以研究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负面效应而著称的,后现代主义对支撑西方工业文明的哲学文化精神基础——个体主体性和工具理性进行了反思,试图从根子上“解构”现代化。后现代主义理论对于尚处于现代化起步阶段的中国来说有无价值?以启蒙理性的态度全盘否定其意义和以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简单附和其全部主张都显得太轻率,必须从中国目前的具体实际出发,对之进行辩证分析、恰当定位才有助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苦闷的象征》:西方文化思潮的创造性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苦闷的象征》深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它吸收精神分析心理学中“冲动——压抑——转化”说的理论框架,但对其具体内容加以改造(一)用柏格森哲学中的“生命力”代替其冲动之根源——“性本能”,并赋予“生命力”现实性、创造性内涵;既与柏格森划清了界限,又把“生命力”与克罗齐的“创造性”联系起来。(二)用“生命力”代替被压抑之物——“本我”,用“社会外界约束”代替压抑之力——“超我”,把偏狭的“性苦闷”拓展为深广的“人间苦”,并借鉴康德、席勒的学说,使其中的文艺活动获得“性宣泄的快感”变成“自由创造的欢喜”。(三)用“象征”代替其转化方式——“改装打扮”,又借立普斯的“移情说”作为获得自由心境的保障,并把创造的欢喜扩延到鉴赏领域,认为鉴赏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从而实现了对西方文化思潮的创造性整合。  相似文献   

14.
鲁滨逊式的英国人优越感来自两方面,一是他们不断进取的技艺带来突飞猛进的器物进步所造就的船坚炮利之国力,二是其自恃合理的现代思想之尖锐力度。鲁滨逊手捧《圣经》、肩挎长枪的“拓疆者”形象,似乎是霍布斯的“利维坦”的象征。他之所以能够完成历史性的“创世”,在于强行以现代“技艺-技术”征服原住民的同时,用基督教世界观取代其文化,实现将整个世界“大一统”到西方文明阴影下的隐秘运作。在鲁滨逊们的眼里,西方的历史即世界的历史。然而,西方造就的“利维坦”真是全人类的福音吗?  相似文献   

15.
《阅读与作文》2011,(7):35-35
《乌鸦喝水》这篇课文中有一个字:想,很有意思。它想的是什么呢?它在想:怎么才能喝到水呢?这里的“想”,不是单纯的“想”,而是在“看”中“想”——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究竟是何时召开的?中共“一大”的几位参加者对“一大”召开时间的说法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7.
上个世纪末,笔者曾有幸结识我国学界泰斗、享誉世界的比较文化大师季羡林先生,先生对我提出的若干学术问题不吝赐教,先后谈到的问题有:中国人的普希金情结为什么那么浓?如何评价《沙恭达罗》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为什么说哥廷根就是德国的佛罗伦萨?德国为欧洲及世界近代文化贡献了什么?在文艺复兴基础上形成的西方文化为何应被看做是进步文化?“传道、授业、解惑”与“培养学生独立地获取、运用、创造知识的能力”为什么是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如何读书和做学问?在季先生看似零碎又不经意的谈吐中,始终贯穿着“东西方文化比较”这条主线。季先生作为一位曾长期接触西方文化但又毕生从事东方学和比较文化研究的学者,其文化之厚重、思想之深邃、视界之高远、胸襟之博大,尽在其漫不经心、娓娓道来的言谈之中。  相似文献   

18.
我们所熟知的西方文化中的一些重要观念,其源头其实是来自犹太文化的。“人们普遍认为——这一看法也是符合事实的——欧洲文明是希腊人、罗马人和犹太人的遗产。”西方文化的两大源头是古希腊、罗  相似文献   

19.
李光 《阅读与作文》2009,(10):71-71
上海某大学教授不久前发表的一番“废除龙作为中国国家形象标志”的言论,让“龙”这个字眼一夜间成了热门话题。这位教授“废龙”的主要论据是,在西方人眼中,龙是一种邪恶的动物。那么,作为拥有数千年历史,并且仅仅存在于传说中的动物,西方的龙为何会落得如此恶名,而中国的龙又是如何演变为吉祥兽的呢?  相似文献   

20.
《守望灯塔》是珍妮特·温特森的第八部小说,它开始了一个新的循环。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珍妮特·温特森借鉴“他山之石”——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来“攻玉”——颠覆传统的既定的中心结构——西方逻各斯中心,颠覆权威,解构历史的同时确立自己的女性主义立场,创造自己的神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