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人民币升值利弊分析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2年以来-关于人民币紧盯美元的汇率制度日益受到西方国家的责难,尤其在2005年,来自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与日俱增。中国政府必须深入研究和分析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将产生如何影响,积极主动寻求应对策略,避免陷于在外部压力下不得不被动盲目升值或僵化死守与美元保持相对固定汇率的两难局面,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的汇率改革。  相似文献   

2.
人民币升值的进出口需求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伴随汇率新体制的实施,人民币步入了缓慢升值期.本文通过对人民币升值的进出口需求弹性条件的分析,说明人民币升值能否必然对出口造成打压,须考虑进出口的需求弹性条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能够满足进出口需求弹性系数之和小于1的条件,人民币升值就不会对出口产生抑制效应;只有在进出口需求弹性系数之和大于1的条件下,人民币升值才会对出口产生抑制效应;当进出口需求弹性系数之和等于或接近1时,弹性系数则成为衡量和预测汇率波动对国际收支变动趋势影响的重要指标.由于货币升值后,进出口需求弹性系数不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因此,制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相关经济政策,须考虑进出口需求弹性因素,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民币升值的正效应,规避人民币升值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3.
从 2 0 0 2开始 ,国外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此起彼伏 ,特别是日本希望欧美发达国家与其一道通过一项协议 ,就像 1985年日本被迫与西方国家签订“广场协议”一样。文章试图通过解读“广场协议”阐述其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揭示日本的真正用心 ,并分析国际社会某些人要求人民币升值的立场 ,进而探讨人民币升值的不利影响 ,认为应保持人民币基本稳定的现状 ,并提出了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几项措施。  相似文献   

4.
人民币汇率调整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民币汇率升值问题是近几年国内外一直关注的焦点,那么人民币应不应该升值呢?本文运用相关汇率理论对这一问题作一定的探讨,其结论是:无论从短期、中期还是长期来看,人民币都应该升值;同时就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作了一定的分析,其结果是:由于进出口商品的特殊性,人民币升值可以降低进口成本,促进技术进步,因此不会打击出口,不会扩大贸易逆差,相反还可以改善贸易条件,由于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低,以及巨大的市场力,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利用外资的影响不大。另外,人民币适度升值还会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构建了一个含有升值压力变量的宏观开放经济动态模型,并用其分析近期人民币升值压力上升对中国宏观经济尤其是对物价水平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在固定汇率体系下,或者当试图维持汇率稳定时,货币升值压力上升将会导致经济出现过热。实证检验对此提供了支持。从2000年第一季度到2012年第四季度,人民币升值压力每上升1%,中国和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之差就会扩大0.33%。只要升值压力没有消除,经济容易出现过热的状况就不能有效改善。只有改变中国当前生产与收入的不匹配以及生产与消费的不匹配,才能真正纠正中国经济的外部失衡,消除升值压力。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较高.人民币是否升值,升值是利还是弊?针对这一问题,从人民币升值影响到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角度,以及根据我国现有的产品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就业等方面进行剖析,得出人民币在目前阶段不宜升值的结论.继而提出从财政政策、汇率政策、国际贸易磋商等渠道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对商业银行的授信业务、外汇资金业务、存贷款流动性管理及国际贸易结算业务等都有很大影响,因此,调整及优化银行信贷结构、不断拓展银行业务范围、尽快推出金融衍生产品、加强发展外币存贷款业务等就成为削减人民币升值对商业银行不利影响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8.
南沫 《社区》2005,(16):40-40
不少人都在议论,7月21日人民币升值了2%,它究竟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影响?对个人手中的美元有没有影响?人们该如何应对?物价趋向回落由于此次人民币升值的幅度仅为2%,所以人民币升值对百姓的日常生活的影响,在近期内可能不会有明显的表现,但是可以预见:首先,物价趋向回落。人民币小幅升值,会平稳国内物价,方便百姓生活,人们购买进口商品可能也会便宜一些。其次,人民币升值给国内消费者带来的最明显变化,就是手中的人民币“更值钱”了。各种进口商品价格的下降,将突出表现在汽车和各种电子产品上,尤其是那些整体进口的汽车和各种电子产品。一些原…  相似文献   

9.
“人民币升值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国内客观上存在人民币升值的内在压力 ,而最近国际上“人民币升值论”又一浪高过一浪。“人民币升值论”有其不正确的理论基础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有利有弊 ;面对来自国内外的压力 ,我国政府应趋利避害 ,采取灵活务实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央行于2010年6月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汇率弹性。由此人民币又掀起了新一轮的升值高潮,使得我国经济和企业面临了新的升值压力。究其原因,人民币升值是以我国高速的经济增长率、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为经济背景的,以各个大国之间的汇率之争为助推力的。  相似文献   

11.
人民币升值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民币升值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国内客观上存在人民币升值的内在压力;而最近国际上"人民币升值论"又一浪高过一浪。"人民币升值论"有其不正确的理论基础;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有利有弊;面对来自国内外的压力,我国政府应趋利避害,采取灵活务实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人民币确实存在升值压力,拒绝进一步升值和短期大幅度升值都不利于我国经济的稳定、繁荣。实施缓慢升值,以时间换空间是我国外汇管理体系改革的必然。  相似文献   

13.
分析民币升值的各种压力来源,剖析了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影响。指出在目前我国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人民币不宜升值。对于人民币客观上业已存在的升值压力,可通过采取各种释放升值压力的举措缓解,同时,可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适度改革,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  相似文献   

14.
人民币升值压力与中国的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民币名义汇率的升值趋势从1994年汇率并轨时即确立,只不过由于连续15年贬值造成的思维定势、国内出口利益集团的利益动机、国际金融风暴造成的贬值预期和新自由主义教条以为外汇管制必然造成汇率高估等原因,使人们不敢相信而已。人民币“稳中有升”的趋势可以再延长5-8年,在此期间人民币将受到越来越大的升值压力。国家可以通过扩大汇率浮动范围,放松外汇管制,调整国内经济政策,一方面消化升值压力,一方面逐步实现“浮动升值”。本文通过历史和理论分析,论证了人民币升值期的根据和影响,并且进一步提出了以汇率为中心调整国内外经济不平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汇率与股票资产价格泡沫关系的实证分析及货币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和我国股票资产价格(以上证A股为例)的现状,然后就人民币汇率升值和上证A股股价变化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其中包含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本币升值将导致股票资产价格泡沫下降;接着通过建立应对汇率升值导致的股票资产价格泡沫的货币政策模型得出,当出现资产价格泡沫时,多数情况下应实行紧缩货币政策,以免资产价格泡沫在短期趋于过大,减轻资产价格泡沫经长期后破灭产生通货紧缩等更大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2002年以来,日本、美国等国家纷纷要求人民币升值,受这种升值预期的影响,热赌人民币升值的国际游资几进几出中国内地及周边金融市场,人民币升值压力日益加大。从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分析,在短期内中国仍以保持稳定的汇率为佳。  相似文献   

17.
人民币升值的问题已引起世人重视。通过评析当前有关人民币汇率升值的争论及其依据,可以得出人民币汇率升值所产生的最终结果将是弊大于利。在当前升值压力巨大的背景下,我国应当采取独立自主的汇率政策,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继续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渐进式调整完善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8.
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民币汇率不存在被严重低估的问题 ,升值没有客观必然性。目前人民币升值面临巨大压力 ,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不合理的外部均衡结构。人民币在未来也不会很快呈现出不断升值的变化趋势 ,中长期内的汇率变动趋势尚有待于观察 ,贬值压力同样不可低估。维持人民币汇率较长时期的稳定 ,延缓升值进程的发生 ,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9.
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升值以来,受预期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顺差的影响,人民币升值的总体趋势一直很强劲,在这种形式下,探讨人民币升值与我国贸易条件改善的相关性,控制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对改善我国贸易条件,提高经济运行的整体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最近,人民币升值引起了一些学者思考中国会不会出现日元升值综合症.文中分析了日元升值综合症两个主要症状(通货紧缩和流动陷阱)出现的机制和条件;分析了相应干预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并据此提出我国汇率改革中应吸取的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