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流动性过剩和成本上涨是本轮通货膨胀的两大推手。2011年,我国仍然面临较大的通胀压力,通胀水平预计全年将呈现前高后稳的态势。在生产成本明显上升、需求不够旺盛和流动性严重过剩的宏观经济条件下,仅仅使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无法有效治理当前通胀,还必须同时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发展实体经济可以从三个方面减轻通胀压力:一是吸纳社会闲置资金,增强企业消化成本的能力和增加供给,以直接减轻通胀压力;二是通过作用于股市以增强股市吸收过剩流动性的能力;三是通过增加就业缓解通胀对居民生活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基于国际垂直生产结构下的价格传导效应模型,构建了包含外生冲击的开放经济预期混合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并运用经验数据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考察了通胀预期的价格传导效应及外生冲击对通胀预期的影响。研究发现:现实通胀和国际能源价格冲击对通胀预期影响较大;进口中间品价格对通胀预期存在显著的正向价格传导效应,而本国中间品价格与通胀预期之间却存在明显的“倒挂”;央行的名义利率调控对通胀预期影响较弱。上述结果表明,单独依靠货币政策对通胀预期进行调控的效用有限,只有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国家能源政策相配合,并着力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才能在短期和长期内实现我国通胀预期的稳定。  相似文献   

3.
基于异质预期理论,将经济主体分为公众、专业机构和中央银行3类。然后测算了我国2005年至2015年三类经济主体之间以及经济主体内部的通胀预期异质性,并对我国通胀预期管理实践的效应进行了分析。整体而言,预期管理的实践确实缩小了经济主体间的通胀预期异质性,同时预期异质性也受到宏观经济和实际物价水平变动情况的影响。因此,在宏观经济和物价水平发生较大波动的时期,央行更应该加强预期管理,避免经济主体间预期异质性程度的进一步加大,同时还要注重疏导专业机构预期向公众预期的传导路径。  相似文献   

4.
流动性陷阱限制了中央银行利率工具的使用并极易诱发严重的经济金融问题.探讨流动性陷阱产生机理的一种新解释,提出如果货币当局长期执行以泰勒规则为代表的反通胀战略以稳定真实利率的货币政策,通胀预期的变动会对通货膨胀产生超调,形成爆炸性路径,最终名义利率降到流动性陷阱水平.根据这种产生机理提出着眼于真实经济的逃离流动性陷阱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高增长、高通胀、高流动性"的三高状态,2011年上半年,伴随着一连串的货币和财政紧缩,通胀预期得到一定控制,经济开始回归常态发展,通过三次B样条估计的利率期限结构反映出加息、上调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已经使得融资成本显著上升,货币紧缩效果明显,采取进一步紧缩政策的迫切性大大降低。预计2011年下半年的通胀水平将明显走低,但是货币政策仍将继续保持稳健偏紧,以巩固政策效果,同时还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6.
5月28日,市经济学会与市委党校联合举办经济分析沙龙。我市经济界、理论界、企业界、政府部门有关人士围绕西欧主权债务危机、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及调控政策取向、物价走势及通胀预期、新政下的房地产市场走势、民营经济的发展机遇等话题展开了探讨与交流。现将发言者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论道     
〈刘纪鹏〉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 美债危机和欧债危机都给中国经济提供了机遇,目前中国市场上流动性和成长性依然较好。虽然今年经济增速在放缓,但全年经济增长不会低于8.2%,股市的基本面并不悲观。此外,央行降息对于下半年的经济预期都有实质性影响,对于经济刺激、股市本色的恢复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宗平 《老友》2010,(12):14-15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回升向好趋势更加明显,向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在国内外经济环境极为复杂、灾害频发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甚为不易。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前景依然扑朔迷离,国内通胀预期有所加强,出口回升面临重重阻力,房地产调控任务艰巨。  相似文献   

9.
量化宽松政策(QE)已经成为美联储提振美国经济的主要工具,在经济未出现明显复苏、失业率未明显下降、通胀率未降至预期水平的前提下,美国宽松的政策将成为常态。 时隔三个月,美联储再度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QE4),将购债规模上升至一个月850亿美元,预计一年将释放出上万亿的流动性。分析人士认为,美联储推出此轮量化宽松虽在预期...  相似文献   

10.
2011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基本稳定,物价涨幅进一步加大,内需保持快速增长,外部失衡趋于改善。货币政策进行了多次操作,但效果尚不明显,流动性过剩没有有效缓解,通货膨胀压力依然较大。二季度,经济增长速度将趋于加快,通胀水平仍有上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稳增长和低通胀的结合是大多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目标,这二者的关系自然成为经济学家兴趣和争论的焦点。尽管相关的研究和争论仍在继续,但并没有产生令人们广泛信服的结论。实际上,高通胀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还有一条重要的途径:高通胀往往伴随着更高的波动性,在理性预期的非完全性、价格粘性的市场条件下,通胀率的高波动性使准确预期更困难,因而永久性地改变了人们的消费、储蓄、投资等经济行为,降低了资本存量,进而损害了经济增长率。总而言之,在现实经济是非完全市场的条件下,并非高通胀本身而是随之而来的高波动性损害了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2.
2013年已经走到最后一个季度。中国经济企稳迹象进一步加强,尤其是以进出口、工业增加值为代表的经济指标表现抢眼,前期对于中国经济的悲观情绪正加速消除。而从流动性方面来看,8月以来市场整体流动性超过预期,尤其是社会融资总量、货币增速等数据均表明市场整体流动性较宽裕。因此在宏观面逐渐好转,以及流动性的支撑下,以股市、楼市为首的投资领域可谓是风生水起。  相似文献   

13.
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经济面临高速增长与高通胀的“双高”局面。不时出现的经济过热受到薄弱的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是形成通胀高扬的基本原因。适当控制过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把通胀抑制在社会可以承受的水平,才能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克林顿政府执政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引人注目的低通胀、低失业的持续增长,本文从信息技术革命、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及美国企业的改革与重组等方面分析了这种增长的原因,并进而分析了这种经济增长中的隐患。  相似文献   

15.
进入2007年,我国的经济通胀出现加速趋势,并具有明显的结构性、区域性和阶段性特征,对我国的宏观经济安全构成一定威胁。现从货币需求理论的视角,探讨我国经济通胀的原因,提出制定应对通货膨胀的政策。更多从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理论和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入手,综合运用调控货币流动性和货币供求的多种工具,提出了问题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中国股市流动性对提高股票收益率,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股票收益率与经济增长对 股市流动性的影响也在日益增强。将经济增长、股票收益率和股市流动性同时纳入TVP-SV-SVAR 分析 框架中,从时变视角分析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股票收益率是股市流动性和经济增长的 单向Granger 因果关系,股市流动性对股票收益率具有较强的时滞效应且时变性非常显著,经济增长对股 市流动性的冲击效应呈现“勺子”形态,而股市流动性对经济增长的冲击效应呈现“山谷”形态,不同时点 的股市流动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和时变性。据此,建议从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完 善股票市场制度、建立风险对冲机制等方面保持股市充足的流动性,以提高股票市场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拓展消费效用函数并构建面板门槛模型,考察了通胀预期对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的非线性影响效应。当通胀预期低于门槛值时,其对城镇居民消费增长有显著抑制影响;而当通胀预期高于门槛值时则会产生正向刺激作用。与此同时,通胀预期对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的非线性影响效应呈现较明显的区域异质性。我国需参考通胀预期水平变化有效运用货币政策并搭配税收、补贴及社会保障政策来调控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加强对通胀预期的合理引导。  相似文献   

18.
实证分析表明,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增长对通货膨胀有正向拉动作用。但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经济增长对通胀正向拉动的作用明显小于改革开放的前20年;经济增长对通胀影响的作用大约滞后3个季度,其影响不及通胀惯性的推动作用。基于经济增长和通胀的关联模型,设立情景环境,对未来中期(5年左右)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变动趋势进行测算,结果显示:如果我国经济增长水平超过9%,那么将存在3%5%的温和通胀压力。  相似文献   

19.
对"流动性陷阱"的分析应引入预期的因素,产生"流动性陷阱"的根源是公众对未来经济发展预期出现逆转而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当前,我国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的可能性来自于公众对经济前景的不利预期,降低了当期的有效需求,削弱了积极货币政策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远离"流动性陷阱"的关键是深化改革以增强公众对未来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的乐观预期.  相似文献   

20.
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不构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不过经济年增长率的变动幅度与物价水平年增长率的变动幅度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关联性。因此一方面,我们完全可以在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把通胀控制在较低水平。另一方面,为了使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防止波动,今后几年对于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在现有的较高水平上的提速,必须考虑它对加剧通胀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