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育人环境的创设对人才培养尤为重要,本文基于陈鹤琴的学前儿童环境教育理论,通过文献法归纳了 其环境创设的原则与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育人“活环境”,包括智能化的“数字环 境”,自然创生的物质环境,主体导向的精神环境,与课程一体化的综合环境,兼容并包的校本环境,实践导向的育人活环境,以 期为学前教育专业环境创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行政公产视野下的政府环境法律责任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解决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其中法律制度的保障,尤其是法律责任的落实不可或缺。从行政法学的角度看,环境属于行政公产,因此,政府对环境具有无法替代的首要监管职责,基于此,政府也应当承担监管不力和失误的法律责任,包括环境宪法责任、环境行政责任、环境民事责任、环境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3.
环境意识是城市居民形成的对环境的稳定态度,并由此养成自觉保护环境行为的习惯,对城市居民环境意识进行研究对于其改善环境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在以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居民的特征,构建城市居民环境意识模型,并通过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属性评价和模型检验可以发现,环境意识的形成受多元因素的影响。环境态度是影响环境意识的关键变量,城市居民对环境保护态度的改善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教育、宣传、引导,现实中具体的环境问题案例对居民的环境意识影响力较大,应加强对城市居民环境知识的普及,从而促使其在提升环境意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环境行为。  相似文献   

4.
环境问题伴随着人类工业化的开展而凸显。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犯罪的概念与规制环境问题的刑事手段出现并得到发展。目前,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已经建立起了环境犯罪规制体系,环境犯罪的主体、责任和刑罚问题得到厘清。未来,应当继续加强国际合作,坚持可持续发展,采取增加侵害国际环境利益的罪名、肯定法人的环境犯罪主体资格等措施,以更好地规制环境犯罪。  相似文献   

5.
环境投融资是运用经济手段实现环境保护的风险性经济活动。由于环境投融资的公共性,一般投资主体缺乏环境投融资的动力。为此,必须在法律与政策层面提供支持,以推进环境投融资活动:建立系统性、可持续性的税收优惠制度和信贷政策,以激励投资主体参与环境投融资;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与企业环境管理体系,促进环境投融资决策的形成和落实;加强政府对环境投融资的风险监管,保障环境投融资项目的顺利运行。  相似文献   

6.
环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具备较高的环境素养,改变人们传统的价值观。环境教育法对环境教育事业具有保障作用,加强环境教育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从而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环境条件,包括国际环境、国内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这些环境条件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既可能有促进作用,也可能有抑制作用。简要分析了2各个环境条件利弊,提出应不断优化环境条件,使我国高等教育可持在高质量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NDDF方法构建企业能源环境效率指标,研究政策性负担与企业环境绩效的关系,并从企业家精神配置视角探究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承担的环境规制性政策负担越重,其能源环境效率越低。机制分析表明,生产性企业家精神配置与环境规制性政策负担相互替代,能够弱化环境规制性政策负担抑制企业能源环境效率的作用,而非生产性企业家精神配置则显著强化这种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股权更集中的国有企业,环境规制强度较高的地区,环境规制性政策负担对企业能源环境效率的抑制作用更为突出。本文的结论为提高企业能源环境绩效,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对环境犯罪实行刑事制裁是有效防止环境侵害的法律手段,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环境犯罪不同于其它犯罪,构成环境犯罪必须同时具备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即犯罪客体、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的主观方面。惩治环境犯罪必须正确认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避免以罚代刑,加强能力建设,加大惩治环境犯罪的力度。  相似文献   

10.
国家共振是一种基于政府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环境公正运行模式,在中国环境公正政策回应模式的演进中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当下随着不同的环境公正主体之间博弈加剧 ,我国传统的环境公正政策模式面临巨大挑战,催生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协商民主、利益和谐的环境公正政策新模式。建构这一模式,需要转变环境公正的治理理念 ,供给环境公正的共振平台,统筹环境公正的共振维度,完善环境公正的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取得飞速发展,但经济发展的同时却是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本文从道德的角度略析保护农村环境的出路,在农村开展环境道德建设,进行环境道德教育,培齐环境道德意识,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来我国陆续出台并频繁修改环境法律,但是环境法律实施的效果却不明显,这和环境法律有深厚的科技意蕴密切相关。环境法律规制社会现实的思路与路径上具有科技性,很多环境法律规范就是技术性规范,科学的发展增进了对环境法律因果关系的认识,科技的进步更新了环境法学知识、拓宽了环境法调整的领域。我们应该充分认识与高度重视环境法律的科技内因性,从而完善环境立法和增强环境法律实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历经40年的大量环境立法,促成了我国环境法律制度体系框架的生成。然而,当前部门利益主导的分散式环境立法,造成环境资源保护立法碎片化。为探究环境法体系化路径,借助实证分析和比较考察的方法,根据环境法规范的属性特征和环境法的生成演进历程,明确污染控制法、自然资源法和循环再利用法为环境法领域的主要范围。在此基础上,反思我国环境法立法体系的样态,检视与评价我国环境立法体系的实然构成,以找寻我国环境立法体系化进程中的结构性难题。参考域外环境立法模式与体系化趋势,为我国环境立法体系化的方向提供指引,认为环境法的体系化是一项阶段性的立法工程。具体而言,近期先以现行的污染控制法、自然资源法、循环再利用法为基础,理顺和完善相关环境法律规范;中期环境立法规划是制定环境法总则,最大限度地统合相关环境法律规范;最后以环境法的法典化作为终极环境立法目标,遵从社会的实际需要,循序渐进地完善环境法体系,以解决当前环境立法的重叠、冲突等不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环境立省的前提是以优良的环境为基础,而优良环境的创造需要相应的法律保障。审视我省现有环境法规、规章,还难于适应我省环境立省发展战略需要,因而,重新梳理、修订相关法规、规章,以构建严密、协调的环境法律体系即成为我省实施环境立省战略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企业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是影响企业管理决策和生产经营活动的现实各因素的集合;是由社会环境、市场环境、自然环境、企业内部环境组成的一个系统;企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企业环境各构成要素以及环境与企业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动态关系,它们互为环境,并非是一种单向传递或影响力的主从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环境法典编纂研究过程中,有学者主张将环境权纳入环境法典之中,但环境权“入典”必然遭遇到与环境法典中的环境公共利益的相互关系的问题。随着生态利益上升为作为法益的环境公共利益,环境公共利益完成了从应然状态到实然状态的转身,中国环境法律也已实现环境公共利益的体系化保护。环境公共利益的普惠性和享受的天然性,使得环境权的创设既无必要,也无可能。以环境公共利益为中心的未来环境法典,从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到法律救济的全过程都难以针对环境权有实质性、可操作性的规范空间。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环境污染形势目趋严重,有悖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环境犯罪的治理,不仅仅要依靠法律手段,要注意环境综合治理。环境伦理道德的提倡,公众的参与以及加强环境的国际合作等都是控制环境犯罪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完善我国环境刑事法制,切实保护我国环境资源,必须充分认识刑法在环境保护中的特殊作用。坚持法定原则,构建完善的环境刑事法律体系,排除环境刑事法律适用上的困难。坚持立法与执法并重原则,加大环境刑事执法力度。  相似文献   

19.
环境调查是以监测、统计、分析等手段系统全面获取环境信息,为环保决策提供依据的基础性环境保护制度。以往的环境立法反映了对环境调查的制度需求,但却没有完成环境调查制度的建设任务。《黄河保护法》是保护黄河流域环境的基本法、综合法,它有条件也有必要开展包括环境调查在内的环境保护基本制度建设。《黄河保护法》应为建立环境调查制度设立专章,明确环境调查制度以为政府环保决策提供依据为宗旨,确立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开设重大环境保护工程,分配黄河水量,实施环保规划制度、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等,必须以环境调查结论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英语自主学习的环境分控制性环境和非控制性环境。非控制性环境是指超出了教师控管范围,学习者完全自由地进行学习的环境,如机场、宽带网、学生俱乐部等;控制性环境包括教室、图书馆和自主学习中心。在控制性环境中,学习者实行教师服务和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本文从海外英语控制性环境的自主学习实践的视角,研究其广义环境的和谐构建,以期挖掘出可借鉴的英语自主学习策略运用的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