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要促进我国粮食稳定增产,有必要明确界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责任以及粮食调出省与粮食调入省的权责利,尽快设立国家粮食高产稳产综合试验区和国家粮食增产奖励基金,强力实施粮食稳定增产工程和"粮食银行"建设工程,彻底取消财政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和中央各种涉农投入要求的地方配套资金。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粮食生产和消费的大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把粮食生产放在首 位。但是,我国人口数量逐步增加,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耕地质量下降,水资源短缺,种粮风险逐年增大, 产业保护软弱。以上几个方面成为制约我国粮食增产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3.
中国政府农民增收粮食增产耕地保护措施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相关分析和对比分析方法,对近些年来中国政府促进农民增收、粮食增产、耕地保护系列措施运用后的实际效果进行量化分析,得出了相应结论。这些结论,对改进政府农业管理内容、方式和方法,促进政府管理职能转变,提高政府农业管理效力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5.
粮食生产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基石,而与其相关的适度财政支持可以兼顾公共财政资金有效利用、国家安全战略实施。结合水稻在粮食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基于2006-202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财政支持对水稻总产量的影响机制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财政支持能够促进水稻总产量增长,但这种增产效应存在时滞;财政支持对水稻增产的中介效应主要通过扩大区域水稻生产规模实现;财政支持的增产效应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导致水稻生产在空间分布上呈集聚趋势。鉴于水稻生产的空间异质性,从是否为粮食主产区来看,财政支持的增产效应在粮食主产区更显著;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增产效应在东北地区更显著。因此,需要保持对粮食生产的财政支持力度,促进经营的规模化、效益化、可持续化的良性循环,防控财政支持政策的负向抑制作用,增量资金向包括东北地区的主产区倾斜。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带来的粮食增产是"结构性"增长,在主粮产量和播种面积不断增加的同时,辅粮却出现了大幅度下降。若把大豆、棉花、食用植物油等农产品的进口量考虑进来,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实在不容乐观。农村劳动力老龄化所创造的粮食丰产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现代农业发展中资本对土地和劳动的替代,源于不可再生能源对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替代。为了跳出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陷阱,我国应该在财政扶持、品牌培育、人才回流上下功夫,坚持走一条持续健康发展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7.
2011年高考过去了,大家最关注的题目便是作文了。那么,今年的作文题目又有什么特点呢?去年,我省普通高中全部进入了课改,使用了新"课标"。学生用书与现在高三用书差别很大,难度、高度均有调整,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这表明,明年将是我省最后一年"旧高考"。和去年相比,今年的考纲基本无多大调整。所以,预计下年高考必以"维稳"为主。从今年的试题看,也是在维稳,无论试卷难度,还是题型模式,都呈现出相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正式公布。这是新世纪以来的第8个中央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共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文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的新政策、新举措。文件提出,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未来10年的水利投资将达到4万亿元。  相似文献   

9.
以我国农业基础建设与粮食产出关系为研究对象,以1991—2009年为研究时间序列,运用C-D生产函数进行对粮食总产量、谷物总产量、稻谷总产量、小麦总产量和玉米总产量的双对数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农业科技仍然是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第二,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对粮食产量增加有显著性影响,但我国稻谷产量对农业机械化要求不显著;第三,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比较显著,尤其是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第四,我国加入WTO对粮食产量具有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价值导向的目标与效率目标问题一直是经济政策决策中(公正与效率)的两难冲突。2004年粮食产量和安全目标是政府特别优先考虑的政策价值目标,文章检验了这一政策价值目标的决策和现行的有关政治经济约束条件(变量)、粮食生产的资源禀赋状况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是否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分省区的数据虽然没有支持粮食产量安全目标和上述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但却清楚地显示现行粮食政策的效率特征。  相似文献   

11.
基于湖南省14个市(州)2011—2021年的面板数据,测算各市(州)新型城镇化水平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探讨两者的时空耦合协调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湖南省新型城镇化指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指数及其耦合协调度均呈现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关系实现了“轻度失调—勉强协调”的跨越;各市(州)耦合协调度在研究期间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除株洲和湘潭基本均衡发展外,大部分市(州)的新型城镇化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的进程并不同步,长沙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长期滞后,其他市(州)新型城镇化滞后;土地与劳动力资源、产业结构、城乡收入差距会显著影响两者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选取中国1978-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构造了描述经济稳定增长状态的经济稳定偏离指数,并运用Jo-hansen协整理论和VECM模型,就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差距和经济稳定之间的内在联系机理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稳定增长的影响明显.长期来看,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稳定增长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即收入分配差距逐步扩大时,经济增长将趋于更加稳定,并且还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从短期来看,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将加剧经济增长的波动而出现不稳定状况.这意味着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稳定的冲击作用在总体上可能呈现倒“U”型关系.上述发现具有较强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3.
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M指数)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ME指数)对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2002-2011年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测算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3个粮食主产区研究期内ML指数与M指数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但与考虑碳排放情况的ML指数相比,M指数高估了农业TFP的增长速度,夸大了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对农业TFP的贡献作用;由ML指数及其分解可知,中国目前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产方式仍然简单粗放;从技术“创新者”身份来看,产粮大省山东省、处于东部较发达地区的江苏省和位于东北粮食生产基地的辽宁、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省份在实现碳排放约束条件下的农业技术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直接推动着农业环境技术的进步与创新,但中部一些省份,如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的表现则不理想。  相似文献   

14.
稳定压倒一切。实现社会稳定是加快经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没有社会的稳定,就没有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其和谐社会的顺利推进,同时也没有整个社会主义大厦的稳固。然而,在中国现阶段,社会的稳定乃至和谐社会的成败,关键在于社会就业量的扩大和  相似文献   

15.
“全国生态文明与市场经济研讨会暨2011年中国环境哲学和环境伦理学年会”将于2011年10月28—30日由南华工商学院与清华大学哲学系等单位在广东清远共同举办。会议的主要议题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问题——制度建设应优先服从“资本的逻辑”还是应该优先服从生态学规律?  相似文献   

16.
一、把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亟需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民培训,并鼓励大学毕业生深入新农村建设第一线。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应该本着人民教育人民办、义务教育政府办的原则,在近期内将“两免一补”政策(国定贫困县的贫困家庭学生可以享受免书本费、免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进一步扩大到整个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从长期来看,应该尽快确立全面实行义务教育、免除各项费用的制度,加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