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根植于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的“仙作”产业,产值从2006年的5亿元猛增至2010的100亿元,发展之迅猛,有如神助。  相似文献   

2.
“仙作”的发轫可以追溯到北宋年间,真正蓬勃兴起却是近几年的事。在2006年,仙游荣获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在短短的5年时间里,“仙作”年产值由5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60多亿元,拥有各类古典工艺家具企业3600家,从业人员达12万人之众,其中古典家具高端产品占据国内市场份额六成以上。  相似文献   

3.
作为闻名的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仙游,仙作联姻银行可以追溯到很久,不过真正牵手,大概在2009年左右。仙作产业的强势崛起离不开众多银行的“穿针引线”和持续“输血”。当然银行与红木联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经过一波三折,在危机中创造转机,从下面的“仙作通”故事中,我们可以窥得一斑。  相似文献   

4.
研究古典硬木家具的专家建议消费者,应从用材、木工工艺、雕工、油漆等几方面入手,判断红木家具的优劣。首先,传统工艺都采用纯木榫相接,木榫都是双向启口插榫;而劣质硬木家具只是用钉子或直接用胶来拼合的,这样的家具,外表上看不出来,但会直接影响家具的使用寿命。其次,红木家具的雕刻,应采用整板手工雕刻。而劣质红木家具是采用机器雕刻的局部牙板,花边采用小碎料雕好后用胶水和钉子装上。这类家具时间长了牙板会松动。再次,红木家具还可以从油漆上鉴别优劣。传统制作的红木家具在上漆之前要先刮磨。它必须先刮后磨,从刮磨到油漆有多达15…  相似文献   

5.
1000年沉寂,30年酝酿,5年华美绽放,仙作家具从历史中走来,它经历过初创时的激昂喷发,遭遇过数百年的式微凋敝,一千年的寂寞前生,终走到如今的繁华今世。千年积淀,赋予仙作很好的奢侈品品牌生长的基因,在崭新的艺术坐标上,仙作现迫切需要从这些基因中寻找到全新的奢侈品符号,通过完美解码、崭新挖掘使之呈现出来。让它勾动中国奢侈消费心灵最深处的那根弦。  相似文献   

6.
与艺术品消费类似的观点是,我们往往将购买红木家具也视为一种收藏行为。即便是家具选购,只要购买的是红木家具,则很轻易就此烙上文化消费的印记。这是很有意思的事。难道这仅仅是因为红木家具的神秘和高贵?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在有着“盛世玩收藏”之谓的当今时代,又究竟是哪些人在消费和使用红木家具昵?或者换个说法,那些人适合进行红木家具收藏呢?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在几 千年的发展长路中,积累了丰硕的造园技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广阔的地域上 ,也形成了多种的流派。本文从造园的基本要素为分析切入点,在其文化内涵上来综述中国 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8.
《子夜》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甚为重要的一部站在近代人文精神立场上,真实而形象深刻地反映了中国近代文明对古典人文精神的巨大冲击的成功之作,它以最能集中体现“中国近代人”伦理范型特征的人物典型的塑造为中国“人”的近代化之探索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家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装饰了灿烂辉煌的东方文化。红木家具,是中国家具中极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是由紫檀木、香枝木、条纹乌木、黑酸枝木、红酸枝木、鸡翅木以及花梨木等硬质贵重木材经工艺加工和精心制作成型的高档  相似文献   

10.
根据“仙”的字形演变,其字义从描述特定形貌延伸出超凡脱俗之义,并兼容登、升义后形成较为原始通用的“神仙”义。在方仙道以邹衍五德始终之说论仙之后,“仙”第一次与长生产生关联并较为完整地具备了宗教义。汉晋时期,“仙”多与鬼神混用,泛指一类与人异质且具备特殊能力的群体,仙人概念发展呈多元化样态:观念上从具备纷繁不同能力的群体转向以长生为核心的修道者,方法上从信仰崇拜转向己身修行,关系上从独立个体转向严格的等级次第。在此背景下,葛洪提出与前人皆不相同的仙论。首先,仙不是异质于人的特殊群体,而是人道之仙;其次,人之为仙的核心关键是长生,唯长生可以称仙;再次,长生不是特定之质,而是学致的;最后,学才是人之本真,学的两个要素是明师和定志。  相似文献   

1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红木家具是中国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公认的家具艺术明珠。文章以红木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当今的社会现状为出发点,详细论述了红木家具创新的必要性;并在保护红木家具文化的前提下,从时代性内涵、产品研发、生产工艺技术、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等方面对红木家具的创新途径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悲剧“大团圆”之“事圆”、“理圆”和“情圆”三个层面的剖析,探讨了中国传统悲剧结局的特色,并指出“大团圆”之“圆”作为中国文化圆的积淀与投影,正充分体现了其封闭、保守的一面与醉心古典和谐的弱点和弊端。  相似文献   

13.
本文指出,《子夜》之后,形成了一个创作方法、美学原则以及风格等与之相近的小说流派——“社会剖析小说”。作者从小说的内部要素及其联系出发,对这个流派作品的表层模拟、因果认识和价值判断三个层次,分别作了具体阐释和分析,然后从这个流派的整体总论它的文学意义,肯定它是中国现代文学诸流派中成就最高的一个,预言在呼唤表现社会历史的史诗性作品的今天,有理由期待“社会剖析小说”所确立的美学原则的复兴。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词学“格”范畴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批评层面对“格”的承传运用;二是理论层面对“格”的承传阐说。在第一个维面,“格”最早在北宋中期进入到词学批评中,至清代,成为人们品评词人词作的主要审美范畴;在第二个维面,古典词学对“格”的阐说集中在清代,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从创作主体人品才性学力角度探讨词格,从诗词体制上立论格调之别,对词格审美特征与要求予以论说,并对词格创造予以考察。上述两个维面,将“格”作为古典词学审美范畴的内涵充分展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现代艺术关于色彩研究的理论,分别从“物景的表现”与“情感的表达”两个方面,对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色彩描写作了一定的探讨。认为诗词中的色彩运用在自然景物的表现,与作者主观感情的表达两个方面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形成中国古典诗词独特意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工夫茶是我国茶艺的古典流派。潮汕工夫茶传承古代工夫茶的固有精华,并历经千余年的不断积累、扬弃和发展,最终“定居”于潮汕地区,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潮汕工夫茶”,在中国茶艺之林一枝独秀。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发端《光明日报》一九八三年元月十一日,发表了舒芜同志题为《从秋水蒹葭到春蚕蜡炬》的文章,对中国古典爱情诗的发展,作了一个总回顾。舒芜文章以鲁迅早年(1908年》在《摩罗诗力说》中的论点为支柱,将中国古典文人诗歌作了全面的否定。舒文是这样引述的: 自此以后(指宋玉以后),中国古典诗歌的概况,不出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一文所概括的:(一)“祝颂主人,悦媚豪右”;(二)“心应虫鸟,情感林泉”;(三)“悲慨世事,感怀前贤”这几大类。第一类只能说是对诗的亵渎,第二类总显得“拘于无形之囹圄”,第三类也确乎多是“可有可无之作”。不言而喻,鲁迅二十八岁时还远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对中国古典文学史的考论尚未发表有影响的论著,以他此际的尚未成熟的论点作为权威性的论据,似乎尚不能誉之  相似文献   

18.
加拿大华人学者、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教授创作有多首登高诗词,其所作融会古今中西,独具深情遥旨。叶先生的登高之作按主题分,大略有三端:故园之思、漂泊之生和弱德之美。前两端和中国古代多数登高之作同调,后一端则基于叶先生自成一格的“弱德之美”词学理论。叶先生的登高诗作既蕴含中国古典诗词的登高原型,又融注先生自我之生命、情志和学养,凝聚着海外赤子对故国深远炽烈的思念,对忧患飘泊多重自省式的感受,同时显示了先生在屡陷蹇境时坚持操守,执着理想,甘为弘扬祖国的古典诗词事业奉献一生,于诗里诗外都体现了感人的弱德之美。  相似文献   

19.
高下文野之别─—对两个小说流派相近审美追求的辨析杜显志,薛传芝“革命小说”派和“东北作家群”是30年代先后出现在中国文坛上并且极为引人注目的两个小说流派。这两个文学群体在审美追求方面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显露出一些具体的差异。研究这些共同的因素,尤其...  相似文献   

20.
邓国军专著《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表现”范畴及命题研究》(巴蜀书社2008年8月版。)从“表现”视域对中国古典文艺美学中的几个重要范畴和命题进行了探索。邓著比较了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各自的“表现”特质和审美倾向,就中西文论的互补性进行深入研究,该专著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