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首先分析了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提出了农地经营规模狭小分散是造成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的主要原因,要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必须建立健全农地使用权流转市场,积极推进农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其次,在分析我国目前农地使用权流转的特点及农地使用权市场发育缓慢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建立、健全农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必须进行农地制度创新,并根据我国不同的区域特点,构建了相应的农地制度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地流转政策目标定位在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也需要防范土地用途变更、耕地逐年减少、惠农政策实施不到位、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等影响粮食安全问题发生.因此,在推进农地流转的进程中建立以农地用途管制、耕地特殊保护制度为核心的粮食安全风险防范机制是我国应对粮食危机的制度前提.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有农地金融制度的欠缺,已经成为农业投资及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方面的“瓶颈”约束,进而对农地产权制度的创新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产生影响。本文以农地金融制度构建为核心,就农地金融制度构建的动因、存在的障碍进行了初步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我国农地金融制度构建的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地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十几年来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揭示了现行农地制度的基本特征以及与深化农业改革的矛盾,提出了适应农业市场化、现代化的新型农地制度的目标模式和农地制度的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试论农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也是解决目前我国在农地资源利用中所存在的深层次矛盾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分析我国目前农地使用权流转特点的基础上 ,提出了农民对农地的有效需求不足是导致农地使用权流转竞争不足的根本原因 ,而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农地产权不稳、农民的资本积累不足是导致农民对农地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要提高农民对农地的有效需求 ,必须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6.
基于1978-2015年福建省相关数据,综合运用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SBM模型和农业生产函数,分别对4个阶段的福建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与耕地面积、农地利用效率、农地利用要素的变化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与耕地面积、农地利用效率、农业利用要素存在规律性的变动关系,且变动关系受到政策制度及经济环境的影响,应从因时利导,促进劳动力合理转移,保护耕地,实现农地规模经营,提升科技,提高农地利用效率,减量施肥,优化农地资源配置等方面改善福建农地利用方式,缓解人地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7.
农地制度下的家庭经营形式极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但是,家庭经营形式下的小生产方式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对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产生了制约。现行农地制度存在土地产权制度既很模糊又不完整,产权关系紊乱;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化程度低;土地的承包经营制度制约了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等问题。探索以明晰土地所有权为核心的土地制度创新,才能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8.
农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直接关系到农户的切身利益,我国农地纠纷问题日益突出,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和农业的发展。本文阐述了我国农地纠纷案件的主要特点,分析了农地纠纷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农地纠纷的对策,对推动农地制度的改革,保持农村经济社会稳定,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需要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在于农业制度创新,包括农地制度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制度创新、户籍制度创新、农业投融资制度创新。农地制度创新是农民增收的基础,农业经营组织制度创新是增收的关键,户籍制度创新是增收的重要环节,农业投融资制度创新则是增收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我国农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这些问题对农业发展的制约,提出了农地制度改革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1.
农田水利是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程,决定着我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与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密切相关。然而我国农田水利存在农田灌溉条件和技术落后、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农业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与农田水利需求不足的矛盾逐渐凸显。从科学规划农田水利角度重新审视现代农业的农田水利建设内容、标准和功能,从建设高标准农田灌溉区方面推进高质量农业发展中的灌溉水源开源和节流技术推广,从市场化供给农田水利方面促进现代农业生产中农田水利管理效率将成为补齐农业高质量发展中水利短板的有效措施,使构建动态、全面和综合的现代农业体系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耕地压力和耕地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从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工业化国家,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城市化发展、食物安全需要、农业生产生态结构调整等都对耕地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为了农业和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耕地进行保护。文章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详细地分析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耕地压力和耕地保护的内在关系,并提出了一系列比较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的耕地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3.
海峡两岸农地制度改革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地比例高是我国台湾与大陆农业资源的共同特征。因此 ,制约人们对有限农地资源使用方式选择的农地制度安排 ,在影响两岸农地资源配置与农业发展中 ,始终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以 194 9年为起点 ,台湾与大陆由于经济制度不同 ,各自选择了不同的农地制度改革途径 ,并且 ,各自的农地制度安排也都在经济发展过程与客观经济规律运作中展示了利弊。对两岸历经 50年的农地制度改革绩效与弊端进行比较与分析 ,作为农地制度进一步改革与小农经济发展之借鉴 ,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城郊农地休闲利用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转型和社会休闲方式的转变,休闲农业成为现代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也成为国家支撑新农村建设、振兴农村经济、协调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这种背景下,农地休闲利用,特别是城郊农地的休闲利用成为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领域中不可回避的话题。我国农地休闲利用已经形成了初步的概念、类型和模式,但也正面临农地用途转变、获取途径、经营方式、生态保护、利益分配等多方面的现实问题,必须从制度、管理、规划和技术等四个方面寻找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城郊休闲农地的合理、高效、有序、健康利用,以保障休闲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农地规模经营制度性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土地制度、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是当前统筹城乡经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黑龙江省目前的农地经营规模还处于不合理的状态,与其适度的经营规模仍有较大差距,农地规模经营的推进有着一定的发展空间。黑龙江省农地规模经营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推进过程中还受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土地流转、农村社会保障以及农村金融等方面制度的影响。因此,黑龙江省政府部门应尽快完善农地规模经营的相关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推进农地规模流转,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拓展农地规模经营的融资渠道,从而加快发展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实证表明,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冲击、社区组织地位被动、农户集体非理性、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功能的有效发挥,这也进一步威胁着我国粮食安全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只有从这些方面入手才能更好地解决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创造良好的生产条件,进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同时还指出,与农村发展相关的研究既要强调社区层面的实地调查,又要强调农业和技术之外的制度因素。  相似文献   

17.
台湾农地金融的发展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台湾土地银行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台湾农地金融制度的特点,从中得出有益的启示和借鉴:(1)农地金融制度建立与农地制度改革并行;(2)进一步明晰农地产权关系,推动农地流转市场发展;(3)建立完善的农业金融法律体系;(4)加大政府支持农地金融和商业银行服务农业的力度;(5)组建专业的土地金融部门。  相似文献   

18.
台湾近60年来进行过三次农地改革,每一次农地改革对台湾的农业、工业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形成了独特的“台湾模式”。台湾农地改革对大陆的启示是:不同发展阶段要求不同的农地制度安排;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促进农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农地制度改革应注意发挥农民自治的作用;法律法规是推进农地制度改革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9.
农民可行能力视角下的我国征地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阿玛蒂亚·森的理论框架从失地农民可行能力视角对我国征地制度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现行征地制度框架下,失地农民的可行能力总体上处于十分低下的水平,主要表现在经济条件恶化、社会机会不足和防护性保障缺失三个方面.指出应该提高农民的可行能力,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具体措施应包括:提高征地补偿标准,改善失地农民的经济条件;改革征地补偿费分配制度,保证失地农民得到足额经济补偿;加大对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和医疗保健投入,给失地农民提供充分的社会机会;重视土地对于农民的保障作用,逐步建立覆盖农民的社会保障体制,提高对失地农民的防护性保障;改革征地程序,保证被征地农民参与征地过程中的重大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