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生态美学的不断发展,中国当代美学中的自然美思想资源,作为中国美学最近的重要理论遗产,其学术价值日渐凸显。从跨文化的视野来看,中西艺术传统中对自然美不同的态度给予中西美学以深刻影响。中国当代美学中的自然美思想中,包含了意识形态外衣下的某种超前性生态资源,在世界美学格局中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对于艺术中表达的自然美、人工创造的自然美和原初状态的自然美三种不同的形态,中国当代美学并非总是明确加以区分。无论是当今自然环境的恶化,还是修复已经被损害了的自然美,都和人化自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自然是具有与人同等地位的审美价值主体,过去被认为是人类所专有的美感包括对于自然美的感受,实际上仅仅是自然广袤的审美群落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审美态度的恰当性是将中国当代美学中的自然美思想继续推进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2.
宋薇 《晋阳学刊》2011,(4):53-56
生态美学、环境美学和自然美学的勃兴,是美学对全球性自然环境危机的积极回应。生态美学以生态伦理学为哲学基础,试图从生态审美的角度解决自然、社会的生态问题和人类精神世界的荒芜。环境美学把人放在环境中,从审美的角度重估了环境的价值。自然美学以现代自然观为基础,力图解决自然美的难题,还自然美现实存在的本真性。  相似文献   

3.
自然美与自然生态美是一对虽有联系,但区别相当大的概念。自然美属于传统美学的范畴,而自然生态美则属于生态美学的范畴。自然美的根源被认为是人类的社会实践,而自然生态美的根源却被认为是自然生态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与相互协调。人们对自然美与自然生态美的欣赏也不完全一样。自然美与自然生态美有着不同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美学研究中,传统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是美的本质问题,自然美的研究只是作为对这个基本问题解决中的例证存在。当自然美与对美的本质问题的解答出现矛盾时,它就会被按美的本质问题所要求的规定来剪裁,而无视其与现实是否相符合。因此,自然美就成为了美学研究中的难题。在现实生活中,自然美是可以为人们自然而然地理解的一种现实存在。自然美的现实存在为自然美研究摒弃从观念出发的研究路径,回归自然美的本体研究确定了逻辑起点:从实证的现象出发,从自然美的现实存在开始研究,把研究落实到自然美的本体研究中。自然美是自然本真的存在,是自然的作品。但自然并非"全美",自然美是有条件的。  相似文献   

5.
自然美新论     
西方形而上学美学对于自然美的运思,寄寓着主体性哲学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强权逻辑,表现出对于自然美的轻视.而现代生态美学又完全地颠倒了这种逻辑,将自然悬置于主体之上,刻意地消解主体的意义和价值,认为自然美是高于任何美的存在形式.因此,对于自然美的阐释和理解,迄今为止呈现的是单一性和线性思维原则.其实,自然美和诗性主体是同一性存在,它是主体意向性的呈现.换言之,自然美是主体的诗意和智慧的自我求证,是人类精神对于现象界的提问和想象.  相似文献   

6.
胡洁 《社会科学家》2012,(1):21-23,28
西方哲学对自然异质化的理解使得自然的独立性不得彰显,基于此自然观的自然美被视为低于艺术美的美学形态,在西方古典美学中长期受到忽略。随着近现代对人本主义的反思,自然的独立性、客观性开始被哲学家、美学家所关注,与此相应的自然美学、环境美学纷纷兴起中国传统思想核心就是"天人合一"。郭象提出的"独化"的概念,呈现一个彻底自主自性的物性世界观,为自然美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提供哲学基础。同时,"独化于玄冥之境"的命题,否定了对事物的传统认识论,极大地消解了审美过程中人类和自然的二分对立关系,为自然美的审美体验提供了独特的方式,给现代自然美思想的构建以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7.
自然美是美学的一个经典范畴与基础课题。自20世纪初与美学学科一起由西方传入中国起,自然美问题便与百余年的中国现代美学史结伴而行,甚至成为备受关注的学术热点。20世纪以来中国的自然美问题研究大致经历了20世纪前半叶的起步阶段、50-60年代的本质论阶段、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的实践论阶段和新世纪以来的生态论阶段四个时期。尽管自然美在国内美学研究中是一个相当受重视的美学论题,也取得了不少重要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一是对自然美概念缺乏合乎逻辑的界定,从而影响了整个自然美问题研究的学理严密性,二是针对自然美范畴本身的观念史、问题史的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不多,三是关于自然美的一般理论性研究问题意识不强,一门研究自然审美活动的美学分支学科——自然美学之建立尚待时日。  相似文献   

8.
自然至美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望衡 《河北学刊》2005,25(1):43-48
自有人类产生以来,人类对自然美的认识经历过神本主义与人本主义两个阶段,现正进入生态主义阶段。在生态主义的视角下,自然美的性质与地位将被重新审视。自然关的审美潜能是自然创化与自然人化共同的产物,而自然创化是主要的;自然美的因子主要是自然性与文明性,而文明性消融在自然性之中,生态和谐是自然美的本质。自然不是全美,但自然是最高美。确定自然为最高美,必将带来美学观念的一系列新变化。在以生态主义为核心整合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哲学基础上,创造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的关学体系的时代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9.
丁来先 《文史哲》2004,(1):129-133
在面对自然美的问题上,传统的"实践美学"会遇到双重诘难:从理论上讲,这种美学观点并没有超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固有局限;从实践上讲,恰恰是那些没有经过人类改造过的自然才具有着一种先天的美学价值。因此,要摆脱自然的从属地位,使其获得一种伦理性的尊严,就必须放弃"实践美学"的理论偏见,以审美人类学的眼光重新审视自然。  相似文献   

10.
曹晖 《晋阳学刊》2011,(4):61-64
自然美的拓展分为3种形态,即人类控制与约束的自然、人文意义化的自然和艺术化的自然。3种形态的拓展分别对应于"从物的崇高到人的崇高的自然美"、"从实在到意向的自然美"以及"从必然到自由的自然美"3种自然美形式。由于这3种自然美形式均为人类主体性精神的某种反映,因而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深入反思,用一种全新的"后主体性"思维来重新阐扬自然美及其相关形态,为自然美的拓展划定边界。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地理空间移动是人类基本的空间行为之一.本文分析了回族地理空间移动的基本类型,重点探讨了回族地理空间移动的特点及其对回族的影响,对深入研究大分散状态下回族族群认同及其文化一体形成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一是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二是实现了从贫穷落后的人口大国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三是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四是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在未来仍然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党...  相似文献   

14.
文体革命不仅直接导致了文体的生成 ,还间接影响着文体的形态甚至文体的价值。文体革命通常不是纯粹的文体内部的变革 ,总是与人和社会休戚相关。散文诗是诗与散文异质同构的新的抒情性文体。散文诗文体从无到有 ,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和人类追求自由的发展进程大约同步 ,是人类社会和艺术世界自由发展的结果 ,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散文诗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与人追求自由的天性和社会追求自由的本性有关 ,还与艺术自身具有的革命潜能引发的文体革命相关。因此与诗 ,特别是与抒情诗相比 ,散文诗具有更自由的文体形态和更偏向于社会价值的文体特征。研究散文诗的文体起源与价值 ,有助于理解文体革命的真正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执政组织文化是政党政治条件下执政党与国家机关以及社会组织互动关系中形成的一种体系文化.执政组织文化鲜明的政治性和使命性的文化特质,是构成执政组织文化价值的核心要素,而文化内涵是文化价值的重要变量,发展文化内涵,保持文化的先进性,是提升文化价值的关键.执政环境和执政使命变化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执政文化内涵建设,增加新的文化元素.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组织文化建设中,急需再造学习文化、发展创新文化、重塑服务文化,以进一步提升组织文化价值.增强组织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6.
共产党的领袖职务终身制起源于德国社会民主党,形成于苏共,对社会主义国家影响极大。邓小平身体力行地作出了表率,废除了党的领袖职务终身制。这是对毛泽东干部路线的直接承存和发展,不仅在中共历史上,而且在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史上也属首创,具有不可估量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地方政府在中国政治系统中充当着中央政府行使职权的代理者和具体执行者的角色,在社会转型期,更多地承担着直面各种社会矛盾的重任,其公信力建设对于提高国家整体治理能力有着重大意义。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弱化不但增加了政府运作的实际成本,而且威胁到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的深层次原因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现有央地权力配置模式,是当前央地关系运作逻辑下的必然结果。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是与央地规范分权同行并交织在一起的,要实现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重塑就应着眼于央地规范分权,力求在共同战略目标之下构建两者的和谐支撑机制。  相似文献   

18.
《理论界》2015,(11)
"周公梦"和"蝴蝶梦"既是孔子和庄子曾经实际做过的梦,也是他们梦想的体现。前者渴望某种成就,后者渴望某种自由。借助精神分析的释梦理论可以挖掘出两者深层次的共通之处,都反映了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对命运的抉择。深受其影响的后世学者也常常借助梦境展现自己的梦想。他们既要为国为民奉献自己的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又追求充分的自由,张扬个人的特性。这种融"周公梦"和"蝴蝶梦"为一体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梦想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深化,并已渗入到中国人的文化无意识层面,成为中国传统的文化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20.
文章从理论到实践探讨了贪污罪主体的演变过程,以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村民小组长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人民团体委派到非国有企业的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人员是否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贪污罪主体共同犯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