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城市化在改革开放后步入了平稳发展期,遵循城市化逻辑增长模型,利用1973-2008年的数据进行估计后得出:中国城市化年均增长速度为0.0412,远远快于0.01729的世界平均水平;2014年左右,中国将结束高速城市化过程,此时的城市化率将达50.11%;中国城市化的饱和值约为84.98%,而67%左右可能是中国未来20年城市化发展的顶部,此后城市化水平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维持在70%左右。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践检验的方法,通过分析收入分配与城市化的关系,得出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对城市化进程有着较大影响的结论普遍的平均主义和收入分配过分不公平都将阻碍城市化的进程.所以,要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快速发展,首先应解决好收入分配的深层次问题,培育和壮大一个需求的主导阶层.  相似文献   

3.
肇始于19世纪末期的旧中国的城市化,是在西方列强武力和文化双重侵略的情势下被迫展开的,是一 个充满着血与火、蹂躏与苦难的历程,尽管催生出了诸如上海、广州等畸形繁荣的近代大都市,但城市生活方式却 未能传播到乡村,城市精神始终未能在中国大地萌发滋长。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结束,城市化进程又几经波折严重受挫。直到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之后,中国的城市化才迎来了飞跃发展的黄金时期。我国的城 市化浪潮,眼下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迅猛地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指标体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区域城市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通过定性分析,综合考虑城市人口、经济、社会、生活方式、地域环境等五个方面的内容,采用实用、简捷等原则建立了衡量区域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同时运用多元统计方法中的聚类分析,以湖北省为例,对其36个城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了较为详细地分析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对城市化的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更好地推动城市化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5.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问题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随着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推进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其城市化进程也日益加快。本文通过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比较 ,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 ,并探讨了治理城市化问题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从新中国成立后真正开始,并以改革开放为界,经历了自发和自觉两个阶段,其发展过程呈现出先被动后主动、劳动力职业的转换快于地域的集中、政策效益大于市场效益、地区间城市化水平不均衡、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演进不协调的特征。在回顾中国城市化进程并总结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城市化水平,探讨其差距及发展趋势,以期为研究制订城市化战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世界城市化发展有其共同的规律,如何提高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和加速城市化进程,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本文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经验的基础上,深刻剖析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速中国城市化进程和正确选择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前近代时期,济南与腹地乡村所组成的区域系统是一个高度同构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共同体.1904年之后,与工业化一起启动的城市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伴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第二、第三产业的聚集,以及城市结构与功能的变化,济南开始缓缓向现代都市演变.因受制于历史前提和时代条件,到1930年代济南城市化仍处于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的城市化水平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四川省城市化水平及其制约因素,并探讨了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问题正在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有人认为,城市化是21世纪的主题。但是,学术界对城市化的研究从不同侧面出现了各种学术观点。在繁杂的学术理论中整理出一些头绪,并就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已出现及即将出现的问题进行一种理性的思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发挥小城镇在城市化中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挥小城镇的重要作用,是具有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具体表现之一.发展小城镇是推进城市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一个大战略.小城镇的发展必须有重点地进行,以经济发展为基础,认真搞好规划和建设.  相似文献   

12.
工业化弱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经济障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基础。城市化的经济前提包括 :工业化水平的持续提高、产业结构的递次升级、高素质企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广大民众参与其中。具备了这样四个条件的工业化进程会相继产生两次劳动力转移的浪潮 ,继起地将一个国家送达城市社会的彼岸。综观半个世纪以来的工业化进程 ,中国从来没有全面地具备城市化的四大经济前提。当前 ,中国城市化滞后的经济根源在于企业弱质 ,并因此导致重工业化过程受阻 ,二者共同决定了非农产业就业扩张困难 ,城市化乏力。因此 ,要加速中国城市化进程 ,就必须提高工业化质量 ,夯实城市化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3.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新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理论分析的视角,通过与其他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对比,概括了新城模式特性,并进一步建构了市场化和专业化交互作用的新城建设二维模型,最后结合国内主要城市的新城建设实践,提炼新城发展需要处理的五个关系。研究目的是揭示新城发展的内在机理和城市结构优化的发展规律。结论认为,新城发展能够有效地整合城市周边建设行为,疏散城市建成区人口,为建成区改造提供空间,是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空间发展的有效模式之一;新城建设存在完全行政拉动型、政府管治与市场互动型、自发产业带动型和完全市场推动型四个类型;新城发展过程需要把握多重利益主体,多重建设目标之间的权衡问题。  相似文献   

14.
农村现代化主要由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三个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部分组成。本文围绕中国农村现代化中的农村城市化问题,从经济全球化(WTO)中的农业现代化、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与中国城市化的模式选择、中国农村城市化与“三农”问题和改革农村教育发展农村高等教育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五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农村现代化中的农村城市化问题。  相似文献   

15.
要实现立法效益最大化,必须尊重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运用民主和科学的立法手段。海南经济特区要提高立法效益,应突出地方立法特色,合理运用立法技术,优化立法资源配置,强化立法监督机制,加强立法机关建设,提高立法队伍素质,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已成共识,但是否严重滞后,还存在分歧。原因在于不同学者选取的经济指标、采取的比较方法和研究的角度不同。分歧本身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认识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更好地加快城市化进程。一般认为,最佳城市规模是客观存在的,但它是有前提条件的,必须靠长期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来不断降低城市聚集成本,从而扩大城市规模。因此,以城市规模选择城市化道路可能是一个误区;农村城市化是一柄“双刃剑”,强调任何一面都容易导致“一刀切”地推进或限制小城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工业化的特殊道路决定了毛泽东时代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仅体现在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城镇化进程中,而且其影响延续至今。对毛泽东时代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成就不应低估。毛泽东时代的城镇化进程奠定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城镇化大发展的基础,其经历的曲折绝非毫无价值。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促成了广东珠三角地区与港澳成为一体的大珠三角城市带的形成,把广东省分成了事实上的工业、城市产业地带和农业、农村产业地带两个具有不同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文化功能的地理、空间实体。从政策和发展战略上认可和顺应这个发展事实,会发现现存的体制、政策及经济现状对其发展存在多方面的碍障,并要求采取相应的对策做出相应的变革。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释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是“城市世纪”。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成正比,呈现高速发展趋势。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文明标志及创新的载体,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信息中心,具有集聚、规模和辐射等功能效应。2000余年来,城市内涵随历史发展不断丰富。城市化一词的出现至今也有百余年历史,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理解不同。其实质是一个以人为中心、受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多变的软硬件系统化过程,是从传统向现代全面转型和变迁过程。不仅是农业人口向非农、并向城镇的聚集,而且是城镇在空间数量、区域规模、功能作用诸方面的扩大,以及城市经济关系、居民生活方式改变的过程。城市化与城镇化、农村城市化、农村城镇化及城乡一体化等相关新概念有所区别。从区位论、结构论、人口迁移论、非均衡增长论到生态学派论,从梯度推移、增长极与地域生产综合论到产业集群论的演进,体现了城市化发展理论的深化。不同学者对城市化动力机制认识不同,但在“推拉”机制上形成共识。不同阶段和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地区,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相异,而其相同点包括:农业工业化推动、比较利益驱动、农业剩余贡献和制度变迁促进等。  相似文献   

20.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社会结构中出现大量新生群体,不同社会力量的拉锯,造成严重的社会结构断裂,使城市问题不管是从内涵还是从深度和广度上都发生深刻变化,导致当前城市管理者在社会事务的解决与公共服务的供给方面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以城市化进程为背景,对我国目前的城市公共管理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当前乃至未来的城市公共管理变革的方向在于不断提供城市公民参与执政的空间,增强城市的民主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