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视觉文化研究的兴起改变了艺术史的认知模型,它将对艺术作品的语义研究扩展为语义之外的语境研究,把探求符号意指的艺术史认知模型转变为强调话语构型的艺术史认知模型。这种艺术史的视觉文化转向影响了从现代主义雕塑到晚期现代主义雕塑“自足性”问题的变迁。与现代主义雕塑不同,晚期现代主义雕塑的自足性不在于物质自足性。相反,晚期现代主义雕塑建构了一种以“剧场性”为核心的雕塑自足性话语范式。艺术家通过在剧场性中设计视觉辩证的观看结构和体制批判的观看权力,将对雕塑内部的语义探究转移到对雕塑外部的语境建构上来。可以说,晚期现代主义雕塑自足性问题的转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艺术史研究的视觉文化转向。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雕塑空间语言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它改变了古典雕塑单一的空间内涵,注入了新的表现语言,从虚实相生的境界来诠释空间,从抽象几何造型的角度来理解空间,像东方美学一样从线条的塑造来表现空间,从运动的角度来展现空间,雕塑显现出巨大的视觉魅力,呈现出丰富的语言样式。二十世纪雕塑家挑战传统、突破限制的非凡勇气和独到的空间语言将对雕塑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我国许多城市中街景雕塑存在的种种问题,以西安典型街景雕塑大唐不夜城街景雕塑群和雁塔美术一条街街景雕塑为例,从街景雕塑的主题与题材、功能与表现形式、尺度与视觉观赏特点、空间维度、材质的运用等五个方面来说明当代城市街景雕塑在规划和设计创作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并且从中总结了城市街景雕塑存在的问题以及在规划和设计中必须注意的几个方面,以使设计者在今后的设计中,能够为人们创造出更高质量的赏心悦目的街景雕塑作品。  相似文献   

4.
在雕塑教学中经常会遇到雕塑与建筑的关系问题,论述了雕塑与建筑的历史渊源以及雕塑与建筑之间的相互影响。雕塑与建筑有亲缘关系,雕塑艺术,尤其是现代抽象雕塑艺术,对于现代建筑语言的影响是极其深远和根深蒂固的。雕塑给予了建筑灵魂,让建筑更象雕塑、更象纪念碑、建筑更具视觉冲击力,有些建筑,甚至直接追求雕塑语言。建筑与环境更离不开雕塑作品的衬托,雕塑艺术品在建筑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雕塑让建筑更具环境包容与公共认知。雕塑给了建筑美的语言、高尚的灵魂,建筑给了雕塑生存的理由。  相似文献   

5.
主持语:我们向读者介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王培波教授作品,还要提一下中国当代雕塑的艺术教育和有关创作的话题。这是因为三十余年来,王培波先生既是清华美院雕塑艺术的执教者,又是抽象雕塑艺术的实践者,他用他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精神表达的新视觉。推动了富有人文精神特质的艺术样式。作为视觉的艺术力量,材料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王培波在创作中,既尊重材料  相似文献   

6.
城市雕塑由于其艺术的独特性和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必然要求其对生态观念及生态文化的反映呈现出其独特的形式与魅力。文章通过雕塑生态观概念的提出,为雕塑家提供了新的题材和新的方式去创造一种更加新颖且有现实意义的雕塑——生态雕塑。生态雕塑是伴随着生态设计概念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类注重表现城市生态环境的雕塑,它的设计策略和设计目标集中体现了对自然的显露和尊重,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维持,对人的关怀和提醒。  相似文献   

7.
论当代景观雕塑介入公共空间的有效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视觉文化盛行的当下,艺术的接受者较之以往发生了巨变.以当代景观雕塑为代表的当代艺术在介入公共空间时,就面临着一个新的课题--介入公共空间的有效方式的问题,即怎样有效介入公共空间更有利于当代景观雕塑的策略化生存,并使其艺术传播力达到最大化.于是,关注公共视读效果,实现艺术家与公众、艺术与公众之间的对话交流与互动,已成为当代景观雕塑有效介入公共空间的趋势,今后可能成为一种普泛化现象.运用接受反应理论、传播学等方法论来阐述和诠释这种有效的介入方式,可以使当代景观雕塑在公共空间的语境当中,在不断扩大其艺术传播力的过程当中,真正有效地实现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群雕《拉奥孔》是古希腊雕塑艺术——希腊化时期末期的作品,它在主题表现和雕刻手法上都不同于古风、古典时期的作品。群雕以拉奥孔父子3人的厄运和抗争为主题,在雕刻手法上表现出了强烈写实倾向,这也构成了群雕独特的"和谐"模式。对优美和静穆的审美理想的放弃,是《拉奥孔》群雕对古希腊雕塑传统的背叛。然而,其对雕塑素材本身的忠实,却暗示了一个新的雕刻艺术时代的降临。  相似文献   

9.
当爱因斯坦相对论风靡整个欧洲时,艺术家也各自为营,试图打破传统的时间与空间、视觉与听觉等绝对界限,创造一种全新的艺术观念。未来主义便是探索这一新的艺术观念的积极开创者和实践者。波菊尼在绘画和雕塑方面的创新,以及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对未来主义手法的运用,都说明未来主义在现代艺术运动中是有一定贡献的。但由于未来主义的求新、求变,只注重对机器、动力和现代工业的表现,并极力宣扬暴力和战争,因此,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未来主义便在自己倡导的革命主张中断送了自己。  相似文献   

10.
观看是视觉实践的重要内容。元观看是新的观看原则中的基本单位,元观看组成框定观看。元观看虽然诞生在后现代艺术氛围中,但却广泛应用于视觉文化领域。元观看在视觉实践中锻炼视觉思维、提高视觉素养、批判视觉权力,并借此阐释新型视觉经验。  相似文献   

11.
视觉文化时代的呼啸而来,引发了从当代艺术创作到公众接受反映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当代艺术创作愈加呈现出一种富有吸引力的文化外在形态.作为公共艺术当中的呈现形式,一些景观雕塑的创作亦呈现出具有投机色彩的"奇观化"倾向--彰显着突兀效果的视觉外形,取代了原本内在的应当凸显的精神内核.这也使得当代景观雕塑艺术家们,面临着应当如何把人为视觉和自然视觉平衡融合,如何使作品在公共空间中达到"凸显而不突兀"状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版画由20世纪发展至今,其语境几经转换,在当代已初具新的特色:在观念上表现为否定与消解传统观念,主观表现意识增强,采用游戏性与随意性的表现方式;在视觉形态上表现为破坏与重组传统图式结构,注重视觉冲击力与怪异特性,借助本土语言或西方现代艺术语言等。这些变化皆反映了当代中国版画家在多元模式中不断超越自己、作出新的选择与定位的努力。  相似文献   

13.
雕塑是一种立体造型艺术,是以物质实体性的形体塑造及空间表现确立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时代精神,表达创作主体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公共雕塑的表现和特征,文章从广义的空间造型艺术出发分析了具有公共性质的雕塑作品,并从中总结出相关的特征和联系,以形式分类的方式系统的阐述了公共雕塑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潘高鹏山水画,既不是用水墨直接呈现视觉所见的写生性山水,也不是完全脱离对象纯以传统笔墨表现审美经验的笔墨性山水,而是在这两者之间寻找一种新的切入点,注重的是感受真实性的表达。他画面中对于整体幽深气象与玄秘意味的境界追求,让我们看到的是画家对于意象观照自然与表现主观心性,这一中国画文化精神的理解与把握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5.
非理性平面设计视觉语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时代所具有的视觉信息丰富化表征,使视觉媒体直接干预人们的信息摄入.作为传达手段的平面设计,无疑是制造视觉信息环境的有力载体.受社会发展及各时期艺术发生背景的影响,作品中感性与理性的结合,表现在当下审美语境中发生新的诠释形态.就今天的视觉文化而言,各种思想不断碰撞,平面设计呈现出多元化格局,表现出明显的非理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当二十世纪以法国和苏联为主的雕塑体系先后被引介至本土时,中国古代雕塑由于自身原因,其审美取向和评价体系近乎全盘西化。不过,将雕塑实践回归传统审美语境的探索并未止步。数十年前,写意雕塑概念的提出使中国当代雕塑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契机。通过对传统美学中有关写意理论的梳理,进而重新观照中国古代雕塑,以期阐述传统美学对写意雕塑在风格形成方面的建构,从而引申出中国当代雕塑立足于写意精神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审美意识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精神层次的消费需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们提高的审美需求,设计师们突破传统雕塑和景观想独立的创作风格,运用现代美学意识,将雕塑设计和景观设计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给我们带来艺术文化的视觉冲击。本文就从现代雕塑和现代景观的关系和相互依存的作用角度出发,探讨现代雕塑与景观完美融合的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校园雕塑作为视觉信息传达符号,集时代文化、人文思想感情、审美观念为一体,是校园公共艺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雕塑艺术作品题材、背景、材料、造型等多方面研究校园雕塑作品的最佳创作途径。  相似文献   

19.
关于雕塑语言的探索胡锡乾雕塑语言有什么特点?它有哪些功能?应如何继承与发展古今中外的雕塑语言?本文想从理论上对这些问题作一些探讨,以请教于同仁。一、雕塑语言的特征雕塑属造型艺术范畴,它以造型的语言反映自然界和社会生活,表现艺术家内在的思想情感与价值取...  相似文献   

20.
室外雕塑已开始成为城市园林绿化、市政建设、旅游休闲的新亮点,室外雕塑与社会时代、与环境、与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室外雕塑以其特有的艺术语言,通过视觉形象移情于现众,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