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意象表现,可以说是中国绘画的本质特征。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及刘勰、石涛等人的艺术观皆对中国绘画的意象表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中国画所用的工具材料也成就了中国画写意语式的完美表达。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哲学)中有所谓"道""器"之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及托物寄情的人文情怀可谓中国绘画之"道",而中国画所利用的工具材料正是盛载中国文化之道的最佳之"器"。  相似文献   

2.
从古文字学、易学、美学、古典哲学等角度切入,对"交通大学"校名的本义进行了考释,认为化裁上下谓之"交"、推而前之谓之"通"、天地人合谓之"大"、教尔经典谓之"学";"交通"二字蕴含了"天地交"的"爻变之道"与"万物通"的"亨通之道",属于"交通成和而万物生"的天地境界;论证了适时的"绝地天通"是一种不通之通,提出"交通"二字属木火,对应春夏两季,校庆日4月8日即春夏万物"生发"之意;"木火交大"与"水木清华"异曲同工,在中华大地相映生辉。  相似文献   

3.
作为"六经"之首,《周易》在中国哲学的原创时期发生了重要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哲学的形上学思维即导源于《周易》。如,《易.系辞上》指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1]563历史地看,这句名言奠定了后来中国哲学的基本走向,那就是"形而上"与"形而下"或"道"与"器"之两个领域的划分。而且,在这样两  相似文献   

4.
道器之辨是中国哲学史长期讨论的话题;道器之辨经历了道器本末未定论、道本器末论、器本道末论三个发展阶段;道本论强调要"以道御器",让器服从于道,服务于道;而器本论者认为道器不相分离,无形之道不能脱离有形之气。  相似文献   

5.
秦汉史籍多处提及"阁道"与"复道",注家皆以为"阁道"与"复道"同.典型的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裴驷<集解>日:"如淳日:上下有道,故谓之复道.韦昭云:阁道."现代编纂的词典如<汉语大词典>等亦多以"阁道"、"复道"互释.其实,"阁道"与"复道"应有较大区别,若以为二者无异而互释,实不合理.  相似文献   

6.
《易·系辞上》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道器论”。“道”与“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道与器的关系指即抽象道理与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这是众所周知的。然而这层涵义却只是“道器论”的引申涵义,而不是其原始涵义。要追寻“道器论”的原始涵义,我们首先要明白《周易》哲学的本体论。《易·系辞下》云:“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明物也。”乾坤两卦是《易》之总纲,而乾坤的取象正是男女生殖器。钱玄同先生说:“我以为原始的《易》卦,是生殖器崇拜时代的东西;‘乾’‘…  相似文献   

7.
《易传》中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易传》中描述辩证法的话语有:"生生之谓易","一阴一阳谓之道","刚柔相推生变化"等等。可见,《易传》的辩证思想可谓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8.
师道中国     
<正>何谓"道"?古代先贤对"道"有不同的解释。《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显然道是自然、万物的本原。《韩非子·解老》解释为:"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道是万物之所以生的总原理,是宇宙、自然、人生之理、之法则、之规律。  相似文献   

9.
如上图,“(?)字甲文作(1),或作(2),旧不释。今案,此皆为系鸟之形,求其声义,当为“(?)”字之初文。《说文》:“囮,译也,从口化声。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名曰囮,读若(讠为)。(?),(?)或从繇。”段注:“率,捕鸟毕也。将欲毕之,必先诱致之。潘安仁曰:‘暇而习媒翳之事。’徐爰曰: ‘媒者,少养雉子,至长狎人,能招引野雉,因名曰媒。’”古人狩猎,为了提高禽兽捕获率、往往在布网设阱时投放活的诱物。这种诱猎手段即叫做“(?)”,所用诱物也叫做“(?)”,后世则称之为“媒”。《说文》所训“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便是指猎人用毕网捕鸟,缚系相应的活鸟(生鸟)充当诱媒,以招引野鸟入彀。《玉篇》、《广韵》等字书,“囮”、“(?)”二字即并训“鸟媒”。“(?)”谓鸟媒,或假“游”字为之,如潘岳《射雉赋》:“恐吾游之晏起,虑原禽之罕至。”徐爰注:“游,雉媒名,江淮间谓之游”。“(?)”之为言诱也,言诱致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的许多训诂书中,记录着一系列等义词,例如:1、《方言》:舟,自关而西谓之船,自关而东谓之舟,或谓之航。《广雅》:航,船也。《说文解字·徐铉新附字》:舸,舟也。2、《广韵》:爹,北人呼父也;(?),吴人呼父也。《广雅疏证》:爸,父声之转。3、《方言》:盾,自关而东或谓之(盾友),关西谓之盾。4、《说文解字》:皿,饭器也;盂,饭器也;(?),饭器也。  相似文献   

11.
剑:中国武侠电影的"主题道具"及其文化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武侠电影是一座展现中国古代各类兵器的"军事博物馆".从刀枪剑戟到长鞭棍棒,武侠电影中无不俱有.作为武侠电影的"主题道具",它们不仅是杀人的利器,而且还是武侠电影中印证人物性格的重要标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任何置人于死地的利器,在本质上都是一种被人所用的工具,武侠电影中最顶尖的制胜之宝是人的精神力量,最锋利的杀人武器是看不见的心计--它比所有看得见的兵器都更锋利、更危险、也更有效.  相似文献   

12.
礼器的古典哲学话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器与道的关系,是古典中国哲学史的一个重要而古老的课题。从《易系辞传》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文字中,可以看到这一论题的抽象意义。从广义而论,道与器的命题适用于今天哲学观念中的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意识;从狭义而论,这一古典哲学话题又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尤其适用于诠释先秦历史上的礼器现象。  相似文献   

13.
墨子认为,君子之道即天志,也就是相爱相利;而器的本质也是利于人。于是,道与器不仅不互相对立.反而互相通达。因此,君子不应该不器,而应当道器兼修。巧器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就是行道义。  相似文献   

14.
剪春韭     
正"春初早韭,秋末晚菘。"春来到,韭菜刚发,是食韭的最佳时节。一边啖春韭之嫩美,一边想象那些剪韭身影背后之意蕴,别有一番滋味。因为韭菜是"割复生",可以一茬一茬地剪割,割后又会自动生长,故"韭"字"久"音。《说文解字》中对韭字就是这样解释:"韭,菜名,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韭"字,象形、会意二者兼有,下面的"一"字可理解为韭菜植根的大地,大地是一,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相似文献   

15.
"道"与"器"是中国哲学中的传统范畴,关于二者的内涵、关系等在哲学史上也被许多哲学家探讨过。王船山在扬弃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对道器的概念和内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道"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器"是具体的事物。关于二者的关系,他认为"道"在"器"中,"器"在"道"先。他的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道器思想,也建立了自己的哲学本体论。  相似文献   

16.
豆芽知味     
叶轻驰 《社区》2012,(21):58
豆芽菜的历史颇为悠久,不过一直到宋代,才有人工培育豆芽菜的记录。《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七夕种豆芽的习俗。当时每逢农历七月七日,东京城里"以绿豆、小豆、小麦于瓷器内,以水浸之,生芽数寸,以红蓝彩缕束之,谓之‘种生’"。农历七月七日是牛郎和  相似文献   

17.
偶翻古籍,在《全唐文》二百二十六卷,看到了唐代名臣张说写的《钱本草》。全文200字左右,都在言钱,却言得那样巧妙,那样精辟,完全把钱当做药物在那里谈论着,言简意明,无需翻译,态度冷睿而平和,宛如一位老中医在给人就药治病。其文云:"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解困厄之患立验。能利邦国、污贤达、畏清廉。贪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其药,采无时,采之非理则伤神。此既流行,能召神灵,通鬼气。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厄之患至。一积一散谓之道,不以为珍谓之德,取与合宜谓之义,无求非分谓之礼,博施济众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信,入不妨己谓之智。以此七术精炼,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长寿。若服之非理,则弱志伤神,切须忌之。"  相似文献   

18.
说“道”     
《易·说卦》第二章:“昔者圣之人作《易》也,得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先“民以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知天”视“日中星鸟”、“日永星火”、“宵中星虚”、“日短星  相似文献   

19.
在明清学术嬗变之际,王夫之系统阐述了气一元论语言观,认为语言是天地间象器的一种存在形式,形上之道寓于形下之器,离器无道,道以言显,如此以语言开显人生境界,彰明天地之道,为"道学问"打下坚实的语言哲学基础。而他将时间维度引入语言意义的理解中,批判了语言工具论,辨析了"名"与"实"的一体两面性及其间存在的断裂性质,认为"名"不表现本体,而是通过言说本体之用来表述意义等观点,揭示了语言的时间性和实践性等特点。这又不同于清代的考据学,彰显了王夫之思想的独特性。这种语言哲学思想体现在诗学上,是主张"以言起意",不作预设地进入语言世界和意象世界,以明诚之心亲近自然、关怀宇宙,开显人生的诗意境界。  相似文献   

20.
"鸠杖"考辨     
"鸠杖"又名"王杖",后者应是汉代官方对"鸠杖"的统一称呼.高诱在<吕氏春秋·仲秋纪>注文中将古之"几杖"与汉之"鸠杖"联系起来的认识.存在一定问题.从鸠杖以鸠鸟饰于杖端的器型上看,其起源应该追溯到早期鸟图腾崇拜时期.鸠首形杖早在三星堆文化时期即已出现,后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古中均有发现,说明汉代鸠杖在器型上是有传统可言的.汉之"授鸠杖"与古之"献鸠鸟"具有同样的象征性意义,其行为可以追溯到古代尊老敬老之传统.<后汉书·礼仪志>"欲老人不噎"的说法,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