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关于歌咏青春情调的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一诗,由于对个别字句的不同理解和诗歌表面上的若断若续,富于跳跃性等原因,便出现了各家对此诗的一些有关问题:诸如西洲在何处?作者主人公情节等问题的不同解释。这方面有代表性的文章有:游国恩先生的《谈西洲曲》;叶玉华先生的《与游国恩先生谈西洲曲》;余冠英先生的《谈西洲曲》和卡戈先生的《关于<谈西洲曲>》等文  相似文献   

2.
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的形成以及思想内容的表达,自然离不开修辞艺术的烘托,本文将对南朝乐府民歌中比 较典型的修辞艺术进行进一步的探索,通过分析南朝乐府民歌的经典作品,来探讨南朝乐府民歌中的双关、比喻、顶真、叠词、 夸张、用典等修辞手法的使用,其中包括谐音双关语的概念、种类、使用规律,比喻手法的分类和使用规律,顶真手法在《西洲 曲 > 中的体现,夸张手法在《华山畿 > 中的体现等,并综合阐述了这些修辞手法所产生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3.
南北朝时代,中央政府的乐府机关亦跟汉代相似;搜集民歌,配合音乐演唱.《敕勒歌》是北朝乐府民歌.它保存在《乐府诗集》“杂歌谣辞”里.北朝民歌流传至今的作品,绝大部分均在“梁鼓角横吹曲”内,只有少数几首收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内,一共计约七十首.《乐府诗集》中有这样一段话:“《乐府广题》曰:‘北齐神武(高欢)攻周玉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有关古籍和史实的分析研究,对于前人把《乐府诗集》中的《梁鼓角横吹曲》看作“北朝乐府民歌”这一论断提出了异议。认为《梁鼓角横吹曲》虽然产生于北方,但它主要是南朝梁乐府官署所演奏的乐曲,而与北方魏、齐、周三代乐府官署所奏乐曲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5.
《上山采蘼芜》(以下简称《上》)同《陌上桑》一样,是两汉乐府民歌中描写男女爱情生活的一首烩炙人口的五言叙事诗。它最早见南朝徐陵选编的《玉台新咏》。宋太宗赵炅时,李昉等编纂的《太平御览》引作古乐府。解放后曾被选入传统的中学古典文学教材。“四人帮”大搞民族  相似文献   

6.
北朝乐府民歌的最早著录,见于南朝释智匠的《古今乐录》,标名《梁鼓角《横吹曲》。智匠由梁入陈,可见在他以前,北歌已经传到了南方。但是,北朝乐府民歌究竟在何时传入南方的问题,却历来不曾明确过。北魏建立乐府的时间还是比较早的。《魏书·太祖纪》和《魏书·乐志》均载:“天兴元年(398)冬,诏尚书吏部郎邓渊……协音乐”。下诏协音乐,显然标志着其乐府已经初具规模。其时之所演奏,即“后魏乐府始有北歌,即所谓《真人代歌》是也。大都时,命掖庭宫女晨夕职之,周隋时与西京乐杂奏,今存者五十三章。”关于《真人代歌》的内容,《魏书·乐志》曾有说明:“凡乐者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掖庭中《真人代歌》,上叙祖宗开基所由,下及君臣兴废之迹,凡一百五十章。”看来,《真人代歌》者,乃是鲜卑民族的史诗和传说,论其性质,庶几近于《诗经·大雅》中之《生民》、《公刘》诸篇,不应该认为是民歌。它在文学史上的影响,更远不及民歌。  相似文献   

7.
李贺《大堤曲》原本是一首抒写妓女爱情生活的拟乐府,因未能明察其缘起,及大堤、横塘为何地,尤不明大堤女儿及“北人”具体身份,竟被历代笺注者误为“怀友”或“江南少女”对情人的挽留。本考释求得:大堤即宜城俗称。南朝以来《襄阳乐》《大堤曲》《雍州曲》诸乐府中的大堤女儿其实是在商埠码头接待旅客富商的妓女。“北人”都是往来  相似文献   

8.
“西曲”是南朝时期流行在相当于今湖北荆州、襄樊一带的民歌,其形式有歌、有乐、有舞,歌乐结合者为“倚歌”。西曲歌计三十四首,其歌词全部保存于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本文结合历史文献,探讨了西曲舞的流变情况。  相似文献   

9.
早在千百年前,人们就这样谈论南朝文学予人的总体印象:“儿女情长,风云气少。”“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虽然人们当时作出这一评价时不无贬意,但却也道出了南朝文学的最大特色。而最足以体现这一特色的,无疑是曾被人视为“谣俗”、“淫哇”的乐府民歌及更为声名狼藉的宫体诗。南朝乐府民歌主要包括吴歌与西曲两大类,(另还有专门祀神的神弦歌)大约五百首左右。吴歌,便是吴地的民歌,流行在长江下游及五湖  相似文献   

10.
南朝刘宋时,和谢灵运并称的诗人颜延之(384——456),他有题为《秋胡行》的乐府作品。 所谓乐府,最初是指汉武帝刘彻时设置的掌管采集民歌的官署,以后又作为乐曲和歌词的总称。依据乐曲与原歌辞由专门文人重作的作品,开始仍残存着浓厚的民歌性。因此在诗学上与纯粹的诗人作品有所区别。进一步说,魏晋时知识人的作品,在境界上比以前的诗更模糊。而这首《秋胡行》有全然不同的内容,是属于两个系列的作品。颜延之的《秋胡行》收在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选》中,属“咏史诗”。但是,作为乐府的“相和歌辞”,多数属于民歌,在曲调上是弦乐器与竹管乐器的二重奏。其音乐,今天已不能再复原。因此,这个作品是诗还是乐府,暂且不论,而它没被纳入中国正统诗篇里这一显著的特性,不能不引起注意。这就是包括后面提及的《陌上桑》、《孔雀东南飞》乃至《木兰辞》等等,这些以广泛流传的小说、逸闻为样板而构成的叙事诗。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梁山伯、祝英台爱情故事固然发生在浙江的宁波地区,流传及于全国,而追溯其历史发展,则与江苏镇江地区有密切关系。首先是因为东晋末年京口集团首领刘裕为梁山伯立庙表彰,而刘宋王朝的开国君臣都是民间文化——南朝乐府民歌的爱好者与提倡者;其次,产生在镇江地区的《华山畿》乐府本事同梁祝故事基本情节的最重要一点“殉情合葬”是相同的,这一点还影响到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的写定完成。梁祝故事结尾的“化蝶”则是进一步的艺术飞跃。  相似文献   

12.
“乐府精神和民歌语言的运用 ,到了李白算是达到了极其成熟和解放的阶段。”① 李白的《长干行》继承了乐府古题《长干曲》的传统写法 ,用全新的内容 ,以“代言体”② 来抒写商妇的爱情。“这首《长干行》不但是李白爱情诗的代表 ,就是在我国古代所有的爱情诗中 ,也是堪称大放异彩的佳篇。”③ 本文通过《长干行》这首爱情诗试谈李白对乐府精神和民歌手法的继承和发扬。对乐府精神 ,汉朝班固做了很好概括 ,说它“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这就是说它是直面现实的创作 ,是通过叙事抒发感情 ,广泛而深刻地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  相似文献   

13.
莫愁女在我国的文学以至文化史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误解、讹传等原因,使得历史上久传不衰的莫愁女儿,被弄得面目全非,严重地影响了人们对莫愁故事的准确了解和对莫愁文学作品的正确鉴赏。鉴于此,我们先后撰写了一些考证莫愁历史面貌的文字。根据我们的考证,历史上先后出现的莫愁为数虽然众多,但影响最大的只有三位。这就是湖北钟祥莫愁、河南洛阳莫愁、江苏金陵莫愁。其中“正宗”莫愁是前两者。钟祥莫愁最早出自南朝刘宋时代的乐府民歌《莫愁乐》(现存歌辞两首;下简称乐府  相似文献   

14.
张祜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他的创作成就主要体现在宫词乐府与山水寺庙诗两方面。他写开元、天宝遗事的宫词可分为颂歌、伤感、讥刺三类 ,三者有机统一 ,具有“诗史”的价值。写传统题材的宫怨诗则笔法细腻 ,已逗露出“曲子词”的气息。乐府受南朝乐府民歌影响 ,现实性不强 ,游离于“新乐府运动”之外。他的山水寺庙诗 ,借用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唐诗的分类 ,可以分为“盛唐体”、“大历体”、“晚唐体”三种风格 ,三种风格是他不同时期的经历、心态的写照  相似文献   

15.
乐府诗以西汉立乐府机关而得名。对于民歌的整理编辑,早在孔子就开始了,《诗经》编成后的广泛流传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乐府的创立,是继《诗经》之后又一次对民间歌辞和乐曲大规模全面地收集和整理加工。《诗经》、“乐府”常为后人并称,尊崇为我国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这与当时优秀的编辑工作是分不开的。魏晋南北朝以至隋唐五代都有大量的民歌流传下来。文人受刚健清新的民歌影响,纷纷模仿,效法拟作,创造了更多具有新内容和新形式的乐府诗。民歌和文人的拟作是乐府诗歌中比较优秀的部分。乐府诗歌的另  相似文献   

16.
与南北朝乐府不同 ,明代北方民歌除了在初始时期对南方民歌具有导引的作用外 ,其后便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且南、北方民歌的分野 ,不是十分明显。但是 ,李梦阳“真诗在民间”的理论 ,离不开“汴省时曲”的启发 ;广为人知的《挂枝儿》等吴歌 ,也原是“北人长技”。事实上 ,在“人情”的共同作用下 ,南、北方民歌步调一致地对旧传统发起了强烈的冲击  相似文献   

17.
《华山畿》南朝乐府民歌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颂的至爱至悲的千古绝唱,然而,关于其故事的发生地问题,迄今众说纷纭。或曰"高淳华山";或曰"句容华山"。其实,依据《乐府诗集》、镇江地方志及有关实地考察等情况作全面辨析,可以断定:《华山畿》故事的发生地即在当今的镇江市新区石桥乡华山村。  相似文献   

18.
南朝边塞乐府是中国古代边塞诗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南朝文人拟乐府盛行和诗坛重情尚变等时代背景下,"赋题法"的创作模式和横吹曲的音乐特质,促进了边塞乐府创作的繁荣。南朝诗人模拟横吹曲的题材,为唐代边塞诗创作所继承和开拓。在绮丽柔婉的文风影响下,南朝边塞乐府虽然还存在着"宫体诗"的情调,但也为唐边塞诗高潮的到来做了艺术上的积极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9.
试论乐府民歌与建安文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汉乐府民歌“感于衰乐,缘事而发”,继承了周代民歌的优良传统,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两汉的社会现实。郭沫若认为,乐府民歌是研究两汉社会的第一把手的材料。这话,阐明了乐府民歌所体现的现实主义精神。余冠英说:“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虽然早就表现在《诗经》,但是发展成为一个延续不断的,更丰富,更有力的现实主义传统,不能不归功于汉乐府。这要从建安黄初所受汉乐府的影响来看。”(《乐府诗选序》) 建安,是一个大动乱的时代,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又是一个“俊才云蒸”,创作  相似文献   

20.
现行各种版本的《中国文学史》在论述汉代乐府采诗时都采用了“采诗娱乐说”。本文从辨析“郑声”入手,探讨了乐府民歌的歌词与音乐的关系及其性质,考察了汉代宫廷用乐的情形。并以此为据反驳了现在通行的“采诗娱乐说”;论证了乐府民歌的歌词与音乐都不适于宫廷娱乐而只能用于观风俗之盛衰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