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8 毫秒
1.
伴随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世界经济步入了"大调整"与"大过渡"的时期。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逐步形成"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即同时出现"增长速度的换档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和当前刺激政策的消化期",最终决定了我国经济进入增速阶段性回落的"新常态"时期。"新常态"不仅有其特定的发展过程和逻辑,也将给包括银行在内的各微观主体带来深远的影响,表现为银行长期形成的惯性风险管理思维和做法存在明显的不适应性。面对新常  相似文献   

2.
正"新常态"并不意味着经济低迷,而是向正常状态的回归,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社会,都应改变一直以来对中国经济"高增长"的预期,逐步适应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形成"新常态"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河南省考察时谈到,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一论述被一些学者概括为"习近平常态"。联系到目前学界关于中国经济再平衡问题的研究,可以发现,无论是"新常态"还是"再平衡",都将对"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推荐度指数习近平近日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在宏观经济领域被西方舆论为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缓慢而痛苦的过程。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不可避免地也呈现  相似文献   

4.
正"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河南考察时的这段话确认了中国对经济增速放缓的容忍度。对于即将到来的"十三五"来说,"新常态"预示着后危机时代经济恢复的过程依然缓慢而痛苦。但正因对这种容忍的态度有了基础,服务主导、创新主导和消费主导"三大主导"思路才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河南考察时的这段话确认了中国对经济增速放缓的容忍度。对于即将到来的"十三五"来说,"新常态"预示着后危机时代经济恢复的过程依然缓慢而痛苦。但正因对这种容忍的态度有了基础,服务主导、创新主导和消费主导"三大主导"思路才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常态"最先是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7月29日,习近平在同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强调:"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11  相似文献   

7.
近来,中国经济增速超预期回落,经济走势如何?国内外各界广为关注。对2013年中国经济走势的不同预测"大幅下降论","7时代论","超越新常态论"",微幅回升论"。对2013年中国经济走势的预测,可归纳为以下四类有代表性的看法:"大幅下降论"。有学者提出,2013年中国经济可能面临"大底",经济增长率可能会下降到7%,甚至大幅降至5%至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深改元年"的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速、发展动力、经济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旧的理解逻辑和固有的刺激方式可能都不再适合当前的状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常态"重大战略判断,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也刻画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9.
“新常态”在今年5月出现,就流行起来,用来说明要充分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客观发展的规律和新要求.“新常态”是一种认识论,包含着对待中国发展阶段所持的态度、立场和方法,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也适用于社会政治领域.  相似文献   

10.
近来,中国经济增速超预期回落,经济走势如何?国内外各界广为关注。
  对2013年中国经济走势的不同预测
  “大幅下降论”,“7时代论”,“超越新常态论”,“微幅回升论”。  相似文献   

11.
正■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像是系统论述当代中国经济学的专题讲座,全面阐述了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的趋势、特征和规律变化,如同转动的"经济魔方",对需求、供给、风险、调控等进行综合论证。但从各地落实会议的情况看,谈认识、谈适应的多,谈引领的少。"掉链子"的问题有可能延宕和消减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大逻辑。在新常态语境下,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工作会议精神,做好2015年经济工作,要深刻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引领新常态。谨防陷入思  相似文献   

12.
张来明 《决策探索》2014,(20):18-19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工作时首次明确用"新常态"来概括我国经济新的阶段性特征,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作谋划,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决策》2015,(Z1):40-41
《决策》: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的奠基之年,铜陵市将如何适应新常态,展示新作为?宋国权:"新常态"意味着发展速度、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发展动力都发生了全新的变化,要求我们站上新高度,获得新动力,拓展新空间,形成新格局。对铜陵而言,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就是要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性变化和阶段性特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和逻辑,准确把握市情特点和发展条件,重新构建铜陵新的生产力发展结构和内质,走出一条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4.
“新常态”最先是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7月29日,习近平在同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强调:“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11月9日,习近平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系统阐述“新常态”,他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随后,在12月1日同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12月5日,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中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为明年和今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12月13日,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着重强调:“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综上,习近平关于“新常态”的六次重要论述,折射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经济思维。因此,梳理和探究“新常态”语境下习近平关于经济发展的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新常态"一词是由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份在河南兰考考察时首次提出,意在勉励全国人民,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一系列重大举措,对我国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16.
正7月28日,《经济日报》刊发了钟经文《论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一文。钟经文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这意味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全面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当前,世界经济长期结构性调整、新一轮产业变革融合与我国经济增长阶段性转换相互叠加,在此阶段,不应用政策"推高",继续追求过快的增长速度,否则不仅违背经济规律,而且会加剧已有矛盾、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新常态"一词为出发点,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从五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秘书之友》2015,(2):23
"顶层设计"列首位。所谓"顶层设计",原是系统工程学概念,意思是从顶层开始,对工程项目进行统筹规划,现在主要指政府的"战略管理"。"新常态"列第二。"新常态"一词源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西方经济恢复缓慢而痛苦的过程。而眼下,"新常态"一词在中国走红,已不局限于经济领域,各行各业都在使用。  相似文献   

19.
《领导决策信息》2014,(38):30-31
正一个新的名词正为大家所熟悉——"新常态"。新华社从9月17起,连续三天对"新常态·新亮点"进行系列报道。透过这组报道可以看到,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变化的不只是政策导向、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还有每一个官员的心态和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GDP增速下降,就业人数增加  相似文献   

20.
新常态"是我国当前经济特点的新概括,在"新常态"背景下,物流业应采取怎样的措施进行变革,才能适应"新常态",获得可持续发展?本文将现阶段的成果做了分析,并就物流业在"新常态"下的若干表现作出了归纳与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