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品牌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品牌传播理论研究需要进行全新的思考。当前,品牌理论研究的重点逐渐从品牌形象研究、品牌资产研究、品牌战略研究等转向品牌关系研究。在消费者—品牌关系的研究中,当前的核心主题包括:品牌关系质量及其测量维度、品牌关系中的消费者动机、情感性心理依附、消费者参与的有效途径、品牌关系质量的中介因素、强品牌关系形成的关键驱动力、品牌关系中的心理和行为研究、消费者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因素。同时,消费者—品牌关系的研究存在研究方法单一、实证研究和本土化研究有待深入的不足。未来需要从研究技术演进、学科视角交叉化、研究逻辑转型、研究主体扩大等方面去拓展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2.
选取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节目视频内容中的品牌植入表现作为样本,从品牌植入形式及内容、单期节目品牌植入次数、不同植入形式及不同品牌曝光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爸爸去哪儿》第一季节目中,品牌植入较多地结合了节目内容展开,冠名植入与道具植入的曝光度最高,与节目内容紧密结合的品牌所获得的传递效果也更显著。由此得出品牌在亲子节目的植入过程中,首先应结合节目收视前景与品牌核心内涵,选准植入平台;其次在保证品牌曝光度和与节目内容契合度的前提下,确定植入形式;最后在品牌植入的同时,整合媒体资源进行多方位营销,才能够有效利用亲子节目抓取及巩固受众注意力。  相似文献   

3.
农产品品牌结构研究是农产品品牌资产研究及农产品品牌建设实践的重要课题.以中粮集团作为测试品牌进行问卷调研,在构建中国农产品品牌结构模型及相关假设基础上,运用效度、效度测量和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测验,研究并证明了中国农产品品牌结构的品牌组合、分品牌组合角色、分品牌战略地位、品牌集群、品牌受限显现点等五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希望对中国农产品品牌结构建设和品牌资产研究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品牌传播力视角,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农产品品牌传播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法构造判断矩阵,最终确定各个指标的具体权重并以陕西省C县27个农产品品牌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农产品品牌运维能力、品牌传播内容和品牌接触度是提升农产品品牌传播力的关键因素,就此提出发展政务环境、强化农产品品牌意识、深度挖掘农产品品牌文化内涵、深化品牌运营模式、加强品牌运维推广平台建设、打造场景化社群营销等有助于提升县域农产品品牌传播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植入情景与品牌形象关系进行分析,以雪佛兰各类汽车在《变形金刚》《乡村爱情》中的品牌植入为研究样本,从传播辐射力、网络舆论力、购买意愿拉升力3方面评估植入广告的传播效果,得出结论:(1)植入作品要有较强的传播力度,品牌才能与植入情景自然融合;(2)植入情景要与植入品牌的目标受众一致;(3)植入广告不应与反面角色或情节产生关联。  相似文献   

6.
体验营销和品牌建设理论的融合催生了品牌体验这一概念,并受到了学术界和实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成为品牌理论研究中的新热潮。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品牌体验的主要研究成果,对品牌体验的界定、维度、影响机制及测量量表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进行了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7.
品牌社群和声浪传播都是品牌理论中的前沿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通过对品牌声浪和品牌社群的概念、运作机制进行研究,创造性地将品牌声浪传播融于品牌社群之中,提出了多节点品牌声浪传播理论,利用多节点品牌声浪传播模型对该理论的内涵进行了阐发,并基于多节点品牌声浪传播理论提出了打造强势原节点、创建活力四射的品牌社群、创造适宜的信息表现形式和建立信息反馈纠正机制等多项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全域旅游的视域下,需求品质化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基本矛盾在旅游领域的集中表现,也是旅游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而需求品质化既需要旅游品牌作为支撑和助推,也是旅游品牌塑造的重要路径和核心要素,同时,需求品质化要求旅游品牌的高端化与之相协调。以需求品质化为视角,通过分析旅游品牌特质及其发展规律,构建旅游品牌体系,提出在需求品质化、全域化、国际化背景下,旅游品牌塑造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我国旅游品牌的塑造与传播、旅游品牌竞争力的提升,特别是为我国旅游业的高品质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网络品牌传播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准确把握网络品牌独特传播特性对于成功塑造网络品牌具有重要意义.网络时代的品牌传播有着独特的内涵,遵循着特定的规律.网络品牌传播既需要塑造个性化的深度品牌,利用多元化的传播媒体,遵循系统性的操作流程,也需要追求建立有价值的客户关系.作为一种新媒体传播的方式,网络品牌的传播特征与线下品牌的传播特征有着许多本质的不同,这些不同体现在传播竞争、传播扩展、传播范围和传播价值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企业品牌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压力使得长期被忽视的品牌价值观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和企业界人士的关注和重视.在对品牌价值观的三种主要概念类型及两类导向测量工具的回顾与评析基础上,指出未来有必要对品牌价值观的内涵与测量工具等基础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进一步开展品牌价值观对企业品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打下坚实基础.这一研究有利于企业在品牌建设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品牌价值观构建.  相似文献   

11.
品牌权益指品牌所赋予的产品附加价值,它是品牌理论的核心内容;而品牌延伸是指企业借助现有的品牌进入新的业务领域或推出新产品。品牌权益是成熟品牌可以支持推出新产品或业务的基础,不同的品牌,其可延伸性是不同的。而且品牌的可延伸性与现有品牌权益中可以转移到新的延伸产品中的因素有关。品牌延伸应注意的问题包括:顾客对现有品牌的态度;现有品牌与延伸品牌之间的适应性;品牌形象的一致性;特别应杜绝的是品牌延伸对现有品牌的稀释。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品牌本性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品牌是对相关事物的表征,由于使用具体语言、表述的需要和倾向性不同,将有不同的品牌特性表述方式。而不同的品牌本性理解,将会产生不同的品牌管理理论和经营模式。本文拟从品牌本性表述的传统观念、现代观念和未来观念出发,对各种品牌本性理论研究进行评述,以期能对品牌本性理论的历史及未来的发展形态进行概括,揭示品牌本性理论研究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13.
品牌延伸的风险及其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品牌延伸是企业直接获得利益并不断积累和扩大品牌资产的重要手段。它既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也蕴涵极大风险。本文从探讨品牌延伸的涵义入手,重点分析品牌延伸对企业的潜在风险,并提出了企业品牌延伸战略实施中风险防范应重点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是西方品牌活化理论的两个角度,“品牌活化矩阵”(BRM)在此基础上提出。认知心理视角以基于顾客的品牌资产为核心,认为品牌活化应该从品牌意识和品牌形象两个方面进行;社会心理视角则以消费者-品牌关系为核心,提出品牌活化在品牌故事、理想化的品牌社群、品牌精髓和品牌悖论等四个方面的考虑。同时,归纳总结了品牌活化的一般决策方法,讨论如何把“品牌活化矩阵”用于中国老字号和老品牌的复苏和振兴。  相似文献   

15.
基于对饭店业发展应强化品牌形象原因的认识,分析了山西饭店业品牌形象建设过程中的劣势和优势.最后提出了山西饭店业品牌形象建设的基本方案:即从更新观念入手,培养品牌意识;从市场定位入手,确立品牌特征;从产品内涵入手,构筑品牌文化;从指标尺度入手,塑造品牌形象;从宣传展示入手,扩散品牌影响.  相似文献   

16.
企业的强势是在某一个品类中尽可能多地占有市场份额,或是尽可能获得多个领域的成功,将触角伸得足够长,在每一个触点都有所收获。和这种企业发展战略中的专业化与多元化策略选择不同,对于正在实施管理的品牌,是在一块蛋糕中做大还是介入新的蛋糕之争,似乎不能一概而论。孰对孰错,孰优孰劣,只有对品牌延伸策略有清醒的认识和领悟,才能驾驭使之为其服务。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企业品牌管理的问题及其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品牌管理的具体内容,以及中国企业品牌管理的问题及其出路。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是全球化的竞争,是品牌的竞争,如何提升企业的品牌竞争力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理论上探讨品牌与文化的关系,认为品牌文化已经成为品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依托。品牌系统中融入文化内涵,不仅可以提高品牌的竞争力,更能激起消费者的心理共鸣和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9.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中,跨国品牌收购成为全球经济浪潮中的一大亮点,全球民众和媒体的积极关注透视出收购事件对品牌造成的巨大影响,对品牌的影响研究已成为跨国并购中重要的研究课题。以文献分析为基础,通过调查访谈和专家意见,提出品牌收购对品牌形象影响的概念模型,利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进行实证,构建一个3维度,9个测项的品牌形象评价量表,该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验证了6个假设中的四个,另外两个未被验证。结果表明,该量表可从顾客角度预评估品牌收购事件对品牌形象的影响,为并购后品牌的整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从生态学的角度描述了品牌生态系统,对其结构特征及优势进行了分析,并以电脑行业为例,分析了品牌生存网络结构优势,通过分析证实了其生存网络结构,增加了品牌竞争力,这一研究旨在为品牌经营管理提供一种全新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