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陕西凤翔泥塑艺术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无穷的艺术魅力。为了使凤翔泥塑艺术更好地发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角度研究凤翔泥塑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的模式。设计构建凤翔泥塑艺术资源库,探讨凤翔泥塑艺术在数字媒体艺术中的创新与应用,强调将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手段结合,深化数字艺术设计的本土特色及其文化和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2.
明至清所修五部凤翔府志反映了明清时期凤翔地区的社会状况:1.明末战乱使凤翔地区人口锐减,土地荒芜.2.清初豁免地丁、兴修水利和道路,恢复了凤翔经济,又广泛任用汉人作官并旌表忠孝节烈,稳定了凤翔社会秩序.3.乾隆年间,凤翔地区人口耕地增加、市镇恢复、城池修葺、学校兴办,呈现盛世繁荣景象.4.生产力低下和剥削残酷使农民生活仍然贫困,政治体制的僵化和教育落后导致的民众观念的保守愚昧,使凤翔社会盛世局面的难于持续.  相似文献   

3.
黄巢起义失败后,唐朝完全失去对地方藩镇的控制。各地藩镇互相吞噬,朝内南衙北司之争亦愈演愈烈。宰相崔胤结交宣武节度使朱温,宦官则以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为外援。天复元年六月,崔胤谋诛宦官计划泄露,促令朱温进兵关中,宦官遂挟持唐昭宗迁往凤翔。当年十月,朱温率兵西进,凤翔之战爆发。这场战争持续到天复三年正月,最后以凤翔兵败求和而结束。凤翔之战不仅使宦官遭到毁灭性打击,而且改变了北方藩镇格局,凤翔、河东等镇被削弱,宣武朱温控制朝廷,唐朝由此走向灭亡。  相似文献   

4.
凤翔社火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凤翔社火扮相逼真、造型难度极大,在北方各类社火艺术中独树一帜,历来在凤翔人的生活中发挥着娱天、娱神、娱人的积极作用,也对凤翔人的性格、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针对凤翔社火作田野考察,以求了解它的发展与现状,以便进一步采取相关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5.
凤翔位于关中西部的渭河流域,是周秦的发详地,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摇篮。这里文物荟萃,古迹众多,令人叹为观止。苏轼于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12月14日到凤翔任签书判官,凤翔地区丰富多彩的文物古迹使他赞叹不已。作为一个有优秀文化素养和艺术气质的诗人,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之火点燃了他心中的诗情,短短几个月中,便写出了八首诗来咏歌凤翔八种文物遗迹,题名为《凤翔八观》。本文试就《凤翔八观》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苏轼青少年时期所受教育及家庭环境决定他受到佛禅影响较少,从具体的诗作考察,可知凤翔之前,苏轼完全是以局外人的态度,对寺院进行客观描述,佛禅并未真正进入到他的精神领域之中。凤翔时期,苏轼诗作虽然数量上没有大幅增加,但佛教内容比重增加,显示出苏轼在凤翔签判任上,真正开始关注佛教。  相似文献   

7.
陕西凤翔彩绘泥塑是我国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凤翔民间艺人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它风格质朴、造型饱满独特、装饰手法灵活、色彩单纯,极具装饰特色。在中国民间美术领域中,凤翔彩绘泥塑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陕西民间艺术品——"凤翔泥塑"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由来和存在的条件,从保护陕西民间艺术文化的角度出发,探索"凤翔泥塑"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闽东畬族服装服饰技艺是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而畬族服装服饰之一的“福安装”系列中,凤翔畬族服装服饰具有突出的典型性与代表性.本文以田野考察资料,力求解读凤翔畬族服装服饰技艺的生成环境、民族特色、文化内涵以及其对历史的传承与现实存留状况等等,同时也尝试性地提出了保护、弘扬凤翔畬族服装服饰技艺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唐凤翔节度使府文职僚佐考》是拙著《唐方镇文职僚佐考》的第一章。《唐方镇文职僚佐考》是为有关唐代幕府与文学专门论题研究所傲的基础工作。方镇使府文职僚佐范围,参照两《唐书》和严耕望《唐代方镇使府僚佐考》文,其文职僚佐中副使、行军司马在战时或边地多武人充职,此考不作细分。方镇替代依吴廷燮《唐方镇年表》,吴表有误者随文正之,疑吴表有误,暂无材料可资补证者,仍从吴表。每一方镇名前用“·”出示,名后时间为该方镇任期,也大致是幕僚在其府的活动时间。现发表“凤翔”一章,请方家指正。凤翔陇右节度观察处置等使,兼凤翔尹,领凤翔府、陇州。  相似文献   

11.
重修《晋书》,是唐朝官方于贞观20年(646年)组织的一次大规模修史活动,关于这次活动出现的原因,陈寅恪认为是唐廷企图通过篡改晋史,“尊扬皇室,证明先世之渊源”,李培栋认为是“由于一系列政治事件对太宗的刺激”,太宗要借修史为自己辩解、向大臣发出劝诫和获得内心慰解.实际上,这两种解释均难成立.唐朝之所以重修《晋书》,是因为此前诸家“晋书”在内容、体裁、史学观、史料采择等方面存在各种缺陷,不能适应唐初的政治形势和时代要求.正是因此,据唐人李延寿记载,早在贞观十五年(641年),唐朝可能已经出现过《晋书》的修撰活动.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大明宫初建时日,结合相关史料,对学术界关于大明宫兴建的具体年代的不同看法进行分析。分析认为:依据史料论证,在贞观年间已经修建的“旧宫”的基础上,龙朔二年再建大明宫,甚至更早;唐太宗本人已在宫内活动,并使用了“旧宫”;大明宫初建时间应当前推到贞观年间,第一位使用大明宫的是唐太宗,而非唐高宗。  相似文献   

13.
秦王李茂贞是唐末地方割据政权的藩王,其所建立的岐秦政权偏居西秦近60年,在唐末五代的政治舞台上有重要影响。通过近年来对秦王王陵的考古发掘和对文献资料的研究,发现秦王陵兼具唐陵葬制和宋金墓葬的特点,在中国帝王墓葬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唐代太原的军国应制文创作,持续了三百年的繁荣。作家阵容庞大,创作水平很高,向庙堂输送了大量制诰文创作的人才。同时,部分文人在太原的创作也对同类文体的发展走向产生了巨大影响。太原的政治、军事地位是北都军国应制文繁荣的前提,而太原自北朝以来军国应制文学习、创作的地域传统是其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有论者以六朝为词之滥觞,是由于梁陈宫体诗为宫廷文化的产物,而唐词之兴也与宫廷文化相关,由君臣宴饮到内宫生活,产生了以李白为代表的最初之词。中唐词开始涉及边塞文化与贬谪文化,张志和所作则是隐逸文化的体现,而王建的词可见中唐的三元文化构建,尤其表现出上接宫廷文化,下开士大夫文化的特点。中唐词人中,刘禹锡、白居易作品最多,除创调意义外,他们所作更在贬谪与闲适二义上,体现了士大夫文化在词中的转换、发展,闲适中饶感伤更是南唐、北宋士大夫词以“闲情”为大端的肇始。  相似文献   

16.
唐代许临墓志 ,由知名文士贺知章撰文 ,书法亦隽雅。志主青年时期久在相王李旦府中任低职官员 ,相王登帝位 (睿宗 )后 ,擢为右武卫将军 ;在平灭太平公主、常元楷等发动的宫廷政变中立功 ,得玄宗嘉奖 ,出刺曹州 ,卒于任上。此志可以补正史无许临传记之缺佚 ,并为研究其文学作品和撰作技巧提供了新鲜材料  相似文献   

17.
唐代统治者们的畋猎,有帝王的狩猎与地方官员的游猎。帝王的狩猎有多种功效和目的,显示实力,宣扬君威,争取归附是其重要的政治目的,另外也有猎取牺牲供奉宗庙的需要,还可为打击兽害做些示范。地方官员的游猎也有在地方上显示权威和能力的功效,保护当地农牧生产免受兽害侵扰,维持上贡珍稀物品需要都是其重要目的。故对唐代统治者们的狩猎活动,不可一概贬为骄奢享乐之举,应该一分为二地评价其功过得失。  相似文献   

18.
<新唐书>、<旧唐书>对李商隐评价歧异之处,主要表现为政治态度和创作成就两方面.对二者评价差异的原因进行剖析,可对李商隐在唐末五代和北宋的接受状况有更为客观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唐代官员袴褶服原为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传入中原后,隋唐时期一度抬升至官员礼服.初、盛唐时期作为朝服、公服的替代品,至代宗朝后渐废,可谓命运多舛.袴褶服在唐代的演变经历正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美学观念的具体体现,即自然美服从于伦理美.服饰,尤其是官员服饰,不仅具有御寒、遮体的基本功能,同时还体现着极强的等级性和礼仪性,是伦理政治物化形态.  相似文献   

20.
李白诗歌风格的多样化,前人多认为来自于对鲍、谢的学习,自然山川的陶冶和李白自身性格使然。文章通过对李白诗歌的分析,认为李白是在考虑了唐诗的传播方式以及诗歌的传播对象后而创作的,因而对其诗歌风格产生了影响,目的是为了制造特定声誉以获得社会的承认和皇帝的赏识,从而走上仕途,建功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