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张媒体,检索走过的历程,想说的确实太多. 都市报"再回首",特殊的市场背景有必要交待.  相似文献   

2.
长江三峡,有一种被千百年江水尽情打磨的精妙无比的异石,它以其独特的色、质、形、纹,自然地向人类袒露出一帧帧栩栩如生的"原生画".它,叫"三峡石"!  相似文献   

3.
一个国家的发展体现在社会、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她的整体成长形象支撑着一个民族的国际地位。一个媒体,作为这个社会肌体中的一个细胞,在释放着这个民族的精神,展示着这个民族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西部观察》2002,(4):82-95
怀旧是苦涩的享受,创新是新奇的折磨。把玩移动的奇石异草要小心翼翼,这也是为了不给历史留下荒芜,不让子孙对吾代追加责问。  相似文献   

5.
《西部观察》2003,(1):29-29
有平凡的人,也有不平凡的人,无论是《三峡都市报》推出的这些平凡与不平凡的人。他们都有着不平凡的事迹。有着不平凡的精神。他们的事迹,他们的精神鼓舞着三峡库区乃至更多的人。让我们再次走近那些——  相似文献   

6.
《西部观察》2002,(4):12-23
谁要是可以审判她历史上曾有的荒芜,谁便可以从这个过程里原谅她在无可奈何中留给子孙的遗憾。因为她受伤的心曾被灾难撞击过。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西部观察》2002,(4):3-3
  相似文献   

8.
《西部观察》2002,(4):48-63
把五谷杂粮榨出味道来,把地球肚子里的货掏出来,才感到生态天平的失衡。于是就冲进现代经济的阵营中去揪住一个叫做科技的尾巴,与粗放经营决裂。  相似文献   

9.
《上海年鉴》编辑部在第一部年鉴的“编后记”中表达心语:“《上海年鉴》的编纂是没有穷期的,对年鉴编纂工作的探索,也是没有穷期的。”在这以后的五部年鉴正是以这种探索精神编就的。笔者试图通过对《上海年鉴(1996)》、《上海年鉴(2000)》和《上海年鉴  相似文献   

10.
《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部主任曲宗生《为了历史的尊严——有关年鉴意识的阶段性反思》一文,根据其20年的年鉴编纂工作实践,围绕年鉴编纂者的精神状态,忧患意识的淡薄和“人本意识”的缺乏等3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1.
自1984年创办《中国考古学年鉴》(以下简称《考古学年鉴》)以来,在全国文物考古界的大力支持下,本着为科研服务的宗旨,广泛收集历年的考古资料和学术动态信息,并加以概括和总结,逐年编辑出版,有力地促进了考古事业的发展,深受文物考古界的欢迎。《考古学年鉴》具有浓厚的专业特色,本文就此发表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西部观察》2002,(4):64-81
拜金主义的形成源于对淘金者执著精神的尊崇。南来北往于大小三峡的旅行者,都是带着这样一种顶礼膜拜而不得不事先光顾被誉为“桥头堡”的万州来——她怀中还有发光的金子。  相似文献   

13.
清扬 《天府新论》1999,(5):96-96,F003
充满神奇色彩和风光旖旎的三峡,古往今来,一直对学者文人散放出迷离的魅力。最近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三峡文化》,就是当代青年学者屈小强、蓝勇、李殿元撰索三峡文化的新著。细阅全书,作者对三峡文化提出了引人注意的独到见解,是值得肯定的。首先,此书用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为支撑,认为长江三峡是中华文明起源中的亮点之一。指出距今200万年前,中国最早的人类———巫山人就已经活动于三峡一带。历史上的三峡人为创造、丰富和发展三峡文化及中华传统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后人遗留下不少十分珍贵的历史经验和文…  相似文献   

14.
文学经典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而被纳入文学史的书写范畴无疑是文学作品经典化的重要途径.在中国文学史的编撰史中,《儒林外史》经历了由缺席到出场直至经典化的过程.仔细梳理《儒林外史》进人中国文学史、得到学术界的公认与发掘并经典化的过程,对我们理解文学史的编撰在经典建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体味《儒林外史》的内涵与价值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我国对托尔斯泰著作的理解主要基于俄国和欧美文化立场的阐释。而这些阐释的不足就在于对托尔斯泰一生东方走向的精神探索,对托尔斯泰与东方、特别是与中国文化思想的认同和共识缺乏重视。而这恰恰正构成托尔斯泰一生精神探索和创作的重要特征。关首《战争与和平》的写作动因、主题和书名含义.过去多从社会宏观的外在动因进行说明,缺乏对托尔斯泰的“具体历史性”思考,没有顾及托尔斯泰长期精神探索的东方走向。在他否弃了西方的进步观念之后,试图在俄国民族文化传统(和平)中寻求一种可以对抗滚滚而来的西方文明(战争)的力量。这就是《战争与和平》这一书名具有的深刻内涵。而从托尔斯泰东方走向传统文明的视角,就会清楚地看出《安娜·卡列尼娜》整篇小说的拱形结构的意义。两组几乎表面无关的情节线索,形成东西方两种文明中人的不同境遇和命运的排列的鲜明对照,把两位同样可爱的主人公(安娜和列文)引向不同的结局。对小说题词“伸冤在我,我必报应”的解读,不再是从安娜不能容于原来的上流社会等这些“来自人们”的“惩罚”,寻找安娜毁灭的原因。安娜的惩罚来自上帝,这上帝就是托尔斯泰心目中一种类似天道的冥冥之中永存的法规。关于《复活》书名的辨析和超越的路径,也可以从中国文化思想加以诠释。在以基督教的关键词“复活”命名的故事中,缺乏的恰恰是基督教文化的情节内涵:讲述的不是基督教式的通过罪与罚的炼狱、蒙受神恩救赎而复活,而是像中国人那样的良心发现和弃恶从善。基督教的复活变成了中国人的“复性”,也就是孟子的所谓“求放心”。这不是一种靠神恩和救赎的复活之路,而是中国人所走的自力提升、“内在超越”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平津战役研究》是李建国先生继《辽沈战役研究》、《淮海战役研究》之后的又一部力作。阅读全书,笔者认为它有以下三个显著特点值得肯定。1.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对平津战役进行研究,与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进行研究相比,难度要大得多。这个难度就在于,平津战役虽然时间不长(历时64天),但其过程是非常复杂曲折的。华北敌军分布在东起唐山,经塘沽海口、天津、北平,西至张家口,长达500公里的狭长地带,形成了一条兼顾东逃西撤的“一字长蛇阵”。如何防止华北敌军西撤绥远和南逃江南,是毛泽东战略思考的重心。毛泽东将我军首先攻打的目标锁定为围…  相似文献   

17.
首卷《安庆年鉴》出版于1995年。其创办体制确立为"市人民政府主办,市地方志办公室承编",并把它定位在"修志工作的第二起跑  相似文献   

18.
三峡树根     
游览三峡的人有两种眼光:宽广的眼光和细微的眼光。垂下眼帘。近距离地观察。你会发现峡江岸边这里那里生长着一株株黄桷树。而黄桷树最引人注目之处不是树冠。不是树干.而是一盘盘紧揪在岩石上、岩缝里的树根。那可是庞大的一个群体!有些古老黄桷树的根系向四周探出几米几十米。触及的面积比树冠还宽。树根往往有几根主干,主干上有许多分支,分支上又生出许多须根。就像一张巨大的网。粗粗细细。疏疏密密。远远近近。松松紧紧,错落然而有序。相连又不相干。  相似文献   

19.
20.
在年鉴学理论著作中,我们将年鉴定义为:汇集上一年度重要文献信息,逐年编纂,连续出版的资料性工具书。那么,在年鉴中收录富有信息价值的早期历史资料,并进行必要的加工、整理、综述,以鉴今世,以启后人,这样的栏目,是不是突破了以往的年鉴编纂原则?是不是有现实意义?是不是对我们的年鉴工作有借鉴作用呢?让我们走笔于《中国建筑业年鉴》的“史料”栏目后,再做结论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