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0 毫秒
1.
事实与价值的分离与融通--艾耶尔与普特南的观点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耶尔认为,事实陈述与伦理判断之间的二元性显而易见,他试图将价值判断还原成事实陈述,认为道德判断实际是不同事实之间的归类,并诱发不同的道德态度。这种观点启发我们要在不同文化类型之间进行经验事实的互补,避免由于个别经验导致的武断、专权。普特南认为在我们许多日常的事实陈述中包含着价值语汇,事实无法外在于价值评价,对科学事实的接受就是在一些价值预设下获致的。他的观点提醒人们注意文化现象背后的价值蕴涵。  相似文献   

2.
招股说明书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意思表示,内容、格式和披露程序具有法定性,性质为要约。要约本质性在于合同主体作出的允诺。在合同缔结中,法律强制将当事人事实陈述与保证纳入合同条款。对此问题的研究对理解招股说明书的要约性质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现行立法已经借鉴国际上对招股说明书要约性质定位的理论经验。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语言的功能分析出发,对“法官如何提高驾驭庭审技能”进行探讨。首先,文章运用功能语法关于语言元功能的理论分析了诉讼双方对诉讼案件的事实陈述在概念功能、人际意义、语篇功能上的对立焦点,然后,通过分析庭审对抗的实质探讨了庭审冲突的语言分析对于法官主持庭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兰克排除解释性的事实,把历史仅限于政治事件。罗宾逊则认为历史知识不论是解释性或描述性都是根据一切可靠知识的准则建立起来的。比尔德的早期观点认为非解释性历史的毛病在于它关于事实陈述的狭隘概念,主张扩大事实陈述的概念,要求历史家承认他可以而且应该对事情如何发生把为什么这样发生作出解释,而这些解释仍是客观的,容许客观验证的。比尔德的后期观点则认为解释是不能受到和事实性陈述同类的检验,从而和罗宾逊一起进入科学程序的常规不再适用和历史家的价值观排除了科学客观性的领域。出尔德在后期开始将作为实在的历史和历史记录、历史知识、历史思想区别开来。历史家是从记录开始试图创造作为知识的历史。历史思想包括对记录事实和历史知识的选择、整理和解释;而这些是仅仅根据历史家头脑中的观念和目的进行的,因此不再有和事实陈述那样的一致性和客观性。出尔德混淆了历史解释的心理学和历史解释的逻辑。一个历史家在能够致力于历史综合以前很可能必须使自己和某些理论或某些道德信条结合起来,但这信奉的事实和他的历史真实性或可靠性或适切性并无关系。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社会中利益多元化的群体对于名誉权和言论自由的理解和需求是不同的.网络中发表的言论时常伴随着对他人名誉权的侵犯,网络言论包括在互联网中陈述事实与发表观点.为减少网络言论对他人名誉权可能造成的侵害,网络言论自由应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司法实践在规制此种冲突时,应该遵循利益平衡的原则,在民法没有对言论自由做出规定的当下,应按照宪法关于保护言论自由的精神,平衡网络言论自由和网络名誉权的关系.在具体个案认定时,应区分"事实陈述"与"意见表达",给予网络言论不同的自由程度;此外,对于网络名誉侵权主体和网络名誉被侵权人,应根据两种主体的身份特征、 身份属性对自然人和法人、 公众人物与普通大众、 专业者和非专业者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6.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众的信息需求倍增且极易形成"情绪共鸣",错误信息也得以借助社交媒体广泛传播.文章从(错误)信息获取和传播渠道、个体情绪对接受(错误及矫正)信息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矫正错误信息等几方面展开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公众主要通过来自主流媒体的官方渠道获取和传播疫情信息,社交媒体受到了年轻人及受教育程度较高群体的关注;个体情绪的确会对错误信息的接受产生影响,同时,简单驳斥对于情绪消极的个体来说是最为有效的矫正信息类型,但事实陈述与因果解释则对情绪相对乐观的个体更为有效.因此,来自主流媒体的官方信息需增强对个体的关注,而来自权威机构和专业人士的客观见解可使社交媒体成为官方信息的重要补充,慈善公益机构需在信息透明的前提下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和关爱.  相似文献   

7.
现实性和非现实性这一对语法范畴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两者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将来时标记和情态都属于非现实的语法范畴,因而在汉语史上都有当作非真实条件句标记的用法,而且将来时标记和情态都是在假设的句法环境中完成转换的。表示确定义的副词是现实性的语法范畴,主要表示对客观存在的事实陈述,但是在假设的句法环境中仍然发展出了假设标记的用法。  相似文献   

8.
以中美企业简介为研究对象,运用西方修辞学人格诉诸理论,对比分析了中美企业简介诉诸人格建构企业可信度的修辞过程。研究发现,中美企业简介修辞主体在诉诸企业名誉、愿景、权威、理性、同质等方面存在差异:中国企业简介强调企业性质、企业所获得的奖项及荣誉、产品安全,凸显企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一般采用第三人称形式;美国企业简介强调企业经营范围或企业目标,以消费者利益为中心,采用具体的事实陈述,一般采用第一人称形式。中国企业简介英译过程中,译者应对原文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尽量使用客观具体的事实描述,采用第一人称复数形式等,以顺应译语受众的思维习惯,与受众的思维语言方式建立同一。  相似文献   

9.
在对犯罪形成原因研究中,国内外学者从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经济学等角度加以分析,并形成各自的理论观点.本文以犯罪形成是在综合因素作用下形成的为起点,从中提取道德因素,分析道德因素在犯罪心理形成及犯罪行为形成过程的影响机理,以期展开一个研究的新视角,从而达到减少和预防犯罪.  相似文献   

10.
在摩尔看来,“善”是不可分析和不可定义的,任何想给它下定义的做法都犯了“自然主义谬误”。这与“是-应当”问题并不相同,后者是休谟提出的经典难题,即人们无法从事实陈述中逻辑地推演出一个价值判断。郑慧子先生在论证环境伦理的合理性时引入了“种间伦理”的概念,其逻辑起点随之由自然转换为人,从而消解了“是-应当”问题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从宏观的角度,对历史过程进行概括,揭示其历史规律的史学研究,被称为历史哲学、思辨历史哲学、理论史学、宏大叙事等,在本文中作者以历史理论叙事命名。后现代主义否定历史理论叙事三十年后,历史理论叙事呈现出复兴的趋势。作为一种史学样式,它的方法论是什么?学术价值何在?本文运用莫兰的科学研究范式理论,从主导概念、关键概念、关键原则进行解释,阐述了历史理论叙事的方法论范畴,并对学术上存在的一些争论进行了评议。  相似文献   

12.
艺术形式具有相对于自身的合法性存在所需的"正义"功能。它对历史叙事的介入导致历史叙事后撤为背景而将艺术叙事植入前景,构成历史叙事的中断并取得自律存在。它是对人类审美冲动的感性辩护。它的诗性体系中的政治含蕴构成了某种潜文本。它的"正义"功能是虚拟的。  相似文献   

13.
艺术形式具有相对于自身的合法性存在所需的"正义"功能。它对历史叙事的介入导致历史叙事后撤为背景而将艺术叙事植入前景,构成历史叙事的中断并取得自律存在。它是对人类审美冲动的感性辩护。它的诗性体系中的政治含蕴构成了某种潜文本。它的"正义"功能是虚拟的。  相似文献   

14.
何顿长篇小说《湖南骡子》的叙事偏离主流叙事的既有模式,以更人性化的态度看待战争,在战争叙事的意义上实现了对以往“红色叙事”和“英雄叙事”的反叛。作者严格遵循人物性格自身的发展逻辑,以雄浑的笔力展现了20世纪长沙市民近百年的集体性格史和精神史;为凸现这种精神在各个时期的流变历程,作者把审美视点聚焦于一个军人世家的命运沉浮与变迁,使这部小说在叙事上产生了异乎寻常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研究应当在客观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历史和理论发展内在逻辑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效应。转换非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和脱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国现代化实践的价值立场,是客观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的前提和基础。揭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哲学和社会运动的关系是我们客观地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运思逻辑的关键,强化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的研究对于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解决中国现代化实践中出现的现代性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黑格尔哲学史方法论的一个重要思想:历史的东西与逻辑的东西相统一,并且把这一思想运用到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体系中去加以解读,从历史学自身发展的哲学反思角度说明了黑格尔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思想出现的必然性。对于"现实"、"历史"、"逻辑"这些基本概念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具体含义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了黑格尔的"历史与逻辑统一"思想的深刻内涵。在解读"历史与逻辑统一"思想的过程中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逻辑观是困扰当前中国逻辑史研究的根本性问题.两千多年来,逻辑的名称虽几经变化,但对命题形式、推理形式及其有效性的分析,始终是西方逻辑不变的主题.由于中国逻辑史研究是基于西方逻辑的传入而产生的,因此,西方逻辑的逻辑观应当成为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基本遵循.  相似文献   

18.
《淮南子》叙事要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淮南子》是汉初杂家的代表作,在阐释理论过程中体现了严密的叙事逻辑。《淮南子》的叙事,在叙事要素上表现为整体性的叙事思维,圆形的叙事结构,言事以证道的叙事逻辑等,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叙事思维。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理解中国叙事传统。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为"重写文学史"的重要成果,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独立的学术品格.但它作为"历史中间物"也有着缺陷和不足在叙史过程中,"当代文学"的内涵从"话语形成"到"自然时空"的转换,使其"下编"止于浮泛评述;以"一体化"的实现和解体作为叙史情节结构和文学史观,既显示出史识的洞见,又对复杂的文学情境造成了一定的遮蔽.  相似文献   

20.
作为"第二个十年"新文学史叙述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诗的文学史呈现以"进步"为基本逻辑展开。受知识、视野、观念等诸多因素制约,不同史家对新诗发展描述相互影响和借鉴,从而使新诗表现出叙述的类同性,当然也不尽相同。进步成为新诗叙述的逻辑前提,同样体现在文学史评价方面,评价的"进化焦虑"说明"进化"本身成为某种不言自明的公共话语。建立在个人感性认知基础上的新诗微观史还原了"进步"话语面临的困境,证明新诗史是叙事学编码的想象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