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斌  谭畅  赵栋 《领导文萃》2014,(15):70-73
正2014年3月,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主编出版了一本书《百年海归创新中国》,其中收录了大批科技和商界海归精英,却几乎未涉及政治人物。"政治人物有些有争议,比如你放了孙中山、周恩来,放不放蒋介石?"王辉耀说。但在现实中,"海归"官员一直是中国政坛不可忽视的群体。从20世纪初孙中山等民国时代的政治家,到周恩来、邓小平等  相似文献   

2.
陈勤 《领导文萃》2013,(13):80-84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李鸿章语)的序幕。对这个仍然在持续中的大变局,人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去回顾和解读。如果从留学生归来报效国家这一视角去回溯,100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海归"从政,甚至一度是"海归"治国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构建企业研发生产函数并引入海归智力增益因素,考察中国金融市场对海归创办新企业引致的技术扩散效应的影响。对中国1997-2008年30个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市场在促进外资研发及海归创业引致的技术扩散方面作用显著。首先,金融市场发展在达到一定水平并且融资效率相对较高时,海归选择由外资企业流出建立新企业的可能性也较高,从而会放大外资研发投资的技术扩散效应;其次,货币市场通过新建企业的人员流动效应对技术进步的拉动作用显著,而信贷和股票市场的效果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4.
从党的十六大到今年3月全国“两会”,中国政坛新老交替顺利完成。人们在热切关注两代领导集体权力交接的同时,不应该忽略政坛的另一种代际更替:上世纪50年代留学苏联及东欧的“海归”群体退隐,改革开放后负笈欧美的新一代“海归”群体悄然登场。从第一代“留美幼童”到今天的“海归”群体,一批批海外学子承载着中华民族革新自我、浴火重生的梦想,和中国现代化进程同荣辱,共成败。百年沧桑逝去,由洋务运动发端的中国现代化和社会转型进程历经艰难坎坷,仍如黄河入海,生生不息,而“海归”们的梦想,也一直沿续至今。  相似文献   

5.
施正荣,这位偏居于江苏省无锡市一隅的"海归博士",悄悄将中国光伏产业与世界水平的差距缩短了15年。2005年12月14日,纽约证券交易  相似文献   

6.
刘来祥 《决策》2007,(5):36-36,37
2006年下半年以来,一些中央直属的大盘蓝筹股企业陆续海归,比如中国国航、中国银行、广深铁路、中国人寿等,它们的回归刺激了中国股市的高涨,从各股来看,上市以来都有超过10%的涨幅.  相似文献   

7.
叶檀 《决策探索》2008,(1):76-79
高西庆2007年9月正式出任中国国家主权投资基金总经理一职,相信这是最合适的人选。这位1981年出国留学的海归,作为中国证券的创始者之一,因为拥有在华尔街的执业经历,和对于海外与中国资本市场的熟悉,以及在全国社保基金副理事长任上的境内外投资经历,而被视为第一代海归中难得的具有全球投资视野的人物。  相似文献   

8.
广志 《科学咨询》2005,(1):51-52
“海归“: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海归“这个曾经代表着精英的代名词,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留学只是少数精英人才的专利,而且出去的多是技术人才.当时很多人都留在了国外,即便回来的也基本上是体制内吸收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出国热开始升温,人员组成也日渐多元化.9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央到地方各种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就业优惠政策的出台,回国成为一种潮流,当时的“海归“们也一度很抢手,动辄年薪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   ……  相似文献   

9.
继承人成长模式是目前中国家族企业理论和实践的热门议题,也是保障和提高家族企业跨代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在家族企业传承和转型的关键时期,作为创业的主力军,家族企业海归继承人的多元文化经历和文化框架转换为其创业学习过程提供了独特资源和路径,本文基于文化心理学的动态建构主义视角,以6个家族企业的海归继承人为研究对象,采用探索性多案例研究方法,通过扎根理论的数据处理程序提炼基于文化框架转换的海归继承人创业学习关键过程要素,包括海外获取性创业学习、创业动机促发、实验性创业学习(直觉和编译创业学习)3个创业学习阶段中,文化构念网络可用性、通达性和情境适用性的构建策略及其与创业学习过程的互动协同机制,试图在家族企业传承背景下构建基于文化框架转换的家族企业海归继承人创业学习过程理论模型,从文化心理学视角解读文化框架转换对家族企业海归继承人创业学习方式、路径选择和创业能力形成的微观作用机制,为家族企业海归继承人这一独特创业群体的成长提供富有前景的答案,为家族企业传承和跨代创业提供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留学逐渐平民化,一些家庭已将留学当成一种教育投资。然而近年来的留学生人数的增加,"海归"不再是稀缺资源,就业竞争力也大不如前,并且出现了"海带"现象。本文综合了对海归、招聘部门、留学机构相关人员的访谈,得出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新“海归”官员渐担重任 3月31日.当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高调接受《人民日报》记者专访、就央行政策侃侃而谈的时候.刚从外交部副部长位置卸任的周文重正在进行出国前的最后准备。3天后,他以中国驻美大使的身份出现在华盛顿火车站。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官场"是一个有着约定俗成意义的词汇。官场某些不良生态,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海归博士张剑飞,却在长沙市市长实践中带给我们一股新风。  相似文献   

13.
陈振烨 《经理人》2007,(3):36-40
中国的CEO阶层(董事长、总裁、CEO),是一个极富个人英雄色彩的群体。创业初期,他们凭借个人的魄力和胆识,加之一点点运气,创造了人们难以想象的商业奇迹。他们出身各异,要么是技术或营销,要么是草根或海归,要么深谙关系就是生产力。特定的时代背景,特殊的出身和个性,形成了他们各具特色的领导方式。  相似文献   

14.
刘小小,前国家主席刘少奇、王光美的幺女,极少抛头露面的这位留德海归.在网媒和纸媒上几乎找不到关于描写她的只言片语。几年前,刘小小回国,一直保持着低调。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我国海外留学归国人员(以下简称"海归")数量高速增长,截至2014年底,我国留学归国人员总数达180.96万,有74.48%的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面对这样一个日益壮大的"海归"群体,我们有必要了解其特征及变化,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服务和管理这个重要群体。我国学者对"海归"这个群体比较全面的调查是1998年张秀明的研究(张秀明:《改革开放以来留学生的回归及处境——根据归国留学生问卷调查的分  相似文献   

16.
“以往信息通信不发达,留学生可以带回国外的先进知识,作为一种稀有信息持有者,价值自然高。可如今一切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海归身上那层‘金’自然就渐渐脱落了。”  相似文献   

17.
今年7月1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施行,随即在全国各地兴起了农民合作社建设热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由海归青年陶兵林牵头的3名海归放弃国外的百万年薪,最  相似文献   

18.
以组织变革中原型理论为基础,提出商业模式原型概念并将其划分为创新型和效率型2种商业模式原型;且以4家创新型商业模式原型的海归创业企业为案例,重点探索创新型商业模式原型的生成机制。研究发现,海归创业者的海外经验积累和海外网络嵌入是诱发创新型商业模式原型的重要前置因素,同时创业学习在上述转化关系中起着中介作用。由此,构建了海归创业企业创新型商业模式原型的生成过程模型,并指出其理论启示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海归冲击波     
王运宝 《决策》2006,(10):18-19
相对于本土培养,海归MPA是一个特殊群体,不管是从政还是活跃在其他行业,他们造成的冲击波,其影响力是从理念到方法多层面的。但总体上看,仍然是一个没有结束的故事,是一场还没有杀青的“演出”。  相似文献   

20.
据中国教育部的一项统计,从改革开放到2010年底,留学回国人员总数已达6322万人,回国就业创业的“海归”数量近几年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