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期刊的影响因子是期刊学术影响力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但单纯依靠该指标对期刊进行学术评价有失偏颇。文章从影响因子的定义出发,对影响期刊影响因子的主客观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客观因素中,学科间差异和统计时段的影响无规律可循;综述类期刊和综述性文章比重大的期刊影响因子普遍高于其他期刊;期刊的刊文数量和作者数量越多,影响因子越大;统计样本越多,期刊的影响因子越大。主观因素导致的期刊影响因子增大不能体现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在对期刊的学术水平进行评价时,如果以“他引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指标,或将影响因子作为目标函数,他引率和扩散因子作为约束条件,从而优化出评价指标应该更为客观与公正。  相似文献   

2.
影响因子是当前作为一般性期刊进入核心期刊的主要依据,并且已经由原来的一个模糊文献学尺度上的标志变成了无所不包的评价事物性质的主要量化指标。本文从影响因子概念到影响因子变异性的因素作了较为系统地阐述与分析。作者认为不能简单的依据期刊影响因子的高低来武断判定期刊质量的优劣,更不能将期刊影响因子的使用扩展到期刊中作者论文质量的判断。影响因子对其评估对象并不具有普遍性的真理作用。在此同时,从评价功能的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方面对影响因子及其评价方法提出了修正与改造的建议,以供同行们讨论。  相似文献   

3.
正确认识影响因子科学评价科技期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正确认识和利用影响因子的评价功能,重点从源期刊库、不同学科专业、引文、期刊类型、统计差异和期刊自引六方面讨论了影响“影响因子”的因素以及目前认识、利用影响因子存在着误区。相关机构和管理部门应该构建更为科学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采用更为科学公平的论文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4.
[摘要]以CSSCI数据库中1998-2011年的引文数据为基础,对18种图书情报学期刊的h指数、g指数、累积影响因子进行实证分析。对h指数、g指数、累积影响因子的准确定义及计算方法等进行概述;计算出18种期刊h指数、g指数、5年累积影响因子的值,对三者进行比较,分析三种指标的特点、作用及其相关性,认为h指数、g指数、累积影响因子都具有较强的评价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能力,相关性强,三者优势互补,不可替代。  相似文献   

5.
人文社科期刊与科技期刊的差异性,使得以影响因子、被引频次等为核心指标的期刊评价体系评价人文社科期刊时作用有限。只有从评价机构、学术期刊和作者三个方面同时着手,才能增强影响因子在人文社科期刊的适应性,有助于共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在中国研究生质量评价及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建议将期刊影响因子科学地用于研究生质量评价,且将其用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以提高研究生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建立人才创新绩效影响因子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企业人才创新绩效的重要影响因子及其综合影响进行评价。企业人才创新绩效的重要影响因子包括创新能力、薪酬、事业及政策环境,它们的重要性各有差异。在对人才创新进行投入时,既要综合考虑绩效影响因子对绩效影响的总体水平,又要考虑各个因子相对重要性,尽量避免投入的盲目性,提高投入产出的相对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浅析医学科技期刊评价与影响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探讨医学科技期刊的多种评价手段及其与影响因子的关系,并分析使用影响因子评价时带来的诸多问题,指出评价医学科技期刊的质量宜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而不仅从影响因子大小来评比。  相似文献   

9.
科技期刊影响因子与科研绩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片面强调影响因子在科技期刊和科研绩效评价中的作用的现象,论述了影响因子(im pact factor,IF)及IF值的影响因素,分析了不同学科领域、出版时滞、引文条目以及伪引等对影响因子(IF)值的影响,认为在对科技期刊和科研绩效评价中不能单看其影响因子,应该科学地使用科技期刊评价系统中提供的各项指标,科学使用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0.
随着学术传播秩序的变化,学术期刊栏目渐行渐隐,被学界忽视。本研究立意唤起学界关注和重视学术期刊栏目评价,简述了栏目评价的实践现状和研究概况,然后以7种心理学CSSCI来源期刊为案例,基于引文分析法,通过定量分析30个期刊常设栏目的影响因子、有引文论文比例、篇均被引频次、零被引率等指标开展栏目评价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栏目评价和期刊评价的关系,并针对期刊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浅析影响因子的局限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前大量的机构用论文的被引用率、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被 SCI收录的情况作为评价个人、期刊和科研机构之影响力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却忽略了不同学科的特殊性以及学科的规模、发展速度等非科学的因素对影响因子的局限 ,这就形成了对许多专业的不公平评价 ,因而必须对普通的影响因子加以修正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影响因子、他引影响因子、被引速率以及他引速率为评价指标,对2004-2006年期间被引10次以上的217种高校人文社科综合性学报的引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别列出四项评价指标排名的前100名,并进一步分析了高校人文社科综合性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及其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3.
本科毕业论文作为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其质量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为真实了解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在量表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筛选出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8个相关因子,同时根据其内在逻辑性,归纳为基础、条件、保健、激励和保障5个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信息化优秀企业网站链接分析与网络影响因子测度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运用链接分析方法和网络影响因子测度方法,对我国信息化优秀企业网站的影响力进行了评价;同时将链接分析和网络影响因子测度的结果与中国企业信息化排名作了比较。试图对我国企业信息化的排名、链接分析和网络影响因子测度方法在企业网站评价方面的效能及其应用边界予以验证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期刊影响因子是评价期刊的重要量化指标,但必须在学科专业范围内使用。中文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由于在引文形式、引文之文献类型和刊载论文的多学科性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性,综合性期刊的影响因子并不能确切地反映它们的学科特性,加之使用的泛化和误用,以刊评文的盛行,在中国期刊界已引起不良反应甚至不端行为,违背了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研创的初衷。为科学反映期刊的学科特性,变以刊评文为以文评刊,采用多指标加权分析可以弥补传统的期刊影响因子的部分问题,而采用期刊刊载论文学科相对影响指标可以科学地满足中文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不同目的的评价需要。  相似文献   

16.
浅谈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因素及提高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期刊是传播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影响因子是评价科技期刊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对影响因子概念的分析,重点探讨影响因子内在及外在的可能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包括提高论文的质量、充分发挥编辑和编委的作用、缩短出版周期、使科技期刊内容多样化和实施OA出版模式,以便为提高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应用2002-2006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的数据,统计与分析了这一时段广东省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广东省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总体增长显著,个体之间发展不平衡;核心期刊在全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非核心期刊表现出较强的上升态势;广东省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整体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尚有差距,但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且培育出一批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的名刊和大刊.最后提出了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提高期刊学术质量;适当缩短出版周期;实现期刊的开放存取等几项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针对旅游搜索引擎高度专业化、目标性强等特点,在引入旅游搜索引擎评价特色指标和借鉴通用搜索引擎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了以"网络影响因子"和"比价度"指标为核心、着重于检索结果内容质量评价的特色指标集,同时利用加权优序图法确定指标权重,从而建立一个较为客观、准确、操作性强的旅游搜索引擎检索性能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我国旅游业搜索引擎的发展方向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应用2002-2006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的数据,统计与分析了这一时段广东省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广东省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总体增长显著,个体之间发展不平衡;核心期刊在全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非核心期刊表现出较强的上升态势;广东省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整体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尚有差距,但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且培育出一批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的名刊和大刊.最后提出了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提高期刊学术质量;适当缩短出版周期;实现期刊的开放存取等几项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以2010年SCI期刊引用报告JCR为依据,对其收录的239种神经科学期刊的载文量与影响因子和5年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39种期刊的载文量与影响因子和5年影响因子之间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关系,影响因子和5年影响因子居前20的神经科学期刊以载文量低于200的期刊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