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数十年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朱熹从"尊理体道"出发,形成了比较独特的教育心理思想,如他认为教育能改变人性、突出"天理",使"人心"服从"道心";在学习心理上,认为学习其实就是"积累"和"贯通"相结合的过程;强调要采用正面引导为主的方式,主张对人的品德心理的培养与训练要从小开始;根据差异心理,他明确提出了"圣贤施教,各因其材"的命题;认为能够使用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富有心理学意义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必备的心理品质等。他的这些学习心理思想、德育心理思想、差异心理思想与教师心理品质等教育心理观念,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孔子伦理思想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对于也子德育心理思想的研究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笔者从道德教育学心理学的视界融合中,重新解读孔子的经典文本《论语》之话语体系的底蕴。孔子不仅将德育过程视为道德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完整的心理过程。而且原创性地提出并实施了因材料施教、启发诱导、表扬批评、无言之教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德育心理方法。孔子的德育心理思想即便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加以批判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艺术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普通高校(非艺术院校)艺术专业的学生是学校的特殊"一族",他们在心理、思想以及专业学习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点,搞好这一特殊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坚持"个性"与"共性"相结合,又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发挥专业教师潜移默化的作用;强化艺术实践的作用;加快课程改革;实行导师制,试行导生制;提高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  相似文献   

4.
把团体心理辅导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并进行有效的融合,逐步成为人们探讨的课题。文章分析了团体心理辅导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井提出把团体心理辅导与日常班级管理、德育活动组织以及德育课程教学进行融合的策略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作文教学心理包括教师教学心理和学生写作心理两方面的内容.要改变当前作文教学难的现状.就要从学生写作心理出发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拓展学生写作的思路;同时,教师也要调整自己以宽容、欣赏的心态引导学生写作.这样通过教与学的和谐,可以改观作文教学费力多、收效微的现状.  相似文献   

6.
贫困大学生物质和心理的双重贫困是高校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双重壁垒.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为突破口,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感受,理解但不顺应他们的心理反应和某些认识偏差;实施物质援助时需尽量保护贫困大学生的隐私,关心他们的心理需要和"心理利益",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和难以弥补的心理伤害;重视网络心理咨询,为贫困生创造良好的谈心环境.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大幅度的扩招,贫困生队伍也日益"壮大",且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解决贫困学生心理困境的问题,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本文拟对高校现有的贫困生主要存在的心理现象进行分析,结合当前形式,从贫困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障碍;挫折感与心理承受能力;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并最终提出高校贫困家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8.
自然人文因素对德育心理具有极大的影响与作用.一方面自然人文因素中的大自然客观环境,在人的社会实践中被"人化",它对德育心理具有启迪心灵、陶冶性情、以美育善以及具体生动的教育功能;另一方面在一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下产生的地缘人文因素,是地理环境因素与社会文化因素的统一,它在生活条件、行为方式以及人文景观等方面对德育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9.
心理问题是学生品德问题的根源,目前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与家庭环境都极易引发学生心理问题并进而引发品德问题。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关注学生心理,用心理学的方法认识学生品德问题,从调整学生心理入手塑造学生品德。首先要解决心理学视野中的困惑;其次明确心理关注是德育内涵适应时代变化不断调整的必然结果;最后由这种结果得出德育策略的可行性是对学生的心理关注。  相似文献   

10.
试图运用团队心理训练的先进教育理念,拓展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从理论与实践的视角对团队心理训练法的基本含义、特征、必要性以及团队心理训练法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探究与运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与团队训练的有效结合,充分发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功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喜欢和终生受益的课程,对于高职学生成人成长和成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