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彤 《民族论坛》2007,(1):22-22
青歌赛原生态比赛早已结束,但还热力不减速地一直延续着它强大的魅力.不久前,一位评委还表示自己想死了"原生态",观众同样着魔着"原生态".央视国际一位署名李素芬的网友表示青歌赛幸好有原生态歌手,他(她)说:说实话,能坚持看青歌赛,最重要的是有原生态歌手(徐沛东和董卿表现也很好),难以想象没有他们,青歌赛还有什么看点,苍白的歌声,空洞的表白,夸张的演绎,没有一点真实!也许通过这次青歌赛,我们所谓的专业歌手、专业学派应该好好反思一个问题:什么才是歌唱?  相似文献   

2.
高歌的白鹭     
鹰鸽 《中国民族》2010,(10):50-50
随着连续剧《贞观之治》的热播,插曲《时间证明一切》和《天机》在观众中深受好评,主唱张学友和白鹭成为了流行乐坛不可多得的男女对唱歌手。白鹭现为上海广播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创意天下》栏目主持人,又名纳米利亚,是一位蒙古族,出生在锡林郭勒草原。  相似文献   

3.
数万人从几十里甚至上百里外赶来,挤在一个小山头上,不为别的,只为听或唱一两首"花儿",而且其中绝大多数是没有什么文化底蕴、花一两毛钱都要在心里掂量很久的农民。没有足够的旅店,也住不起旅店,他们当中很多人就在街头露宿……这是笔者在中国“花儿故乡”甘肃岷县的“二郎山花儿会”上看到的景象。听歌者热情高涨,围着歌手里三层外三层,唱歌者不遗余力,放开嗓子,唱完一首又一首。这些歌曲都是歌手即兴编唱的,唱生活、唱爱情、唱时事,或单唱、或对唱,但句句都是经典,都是书斋里的文学家们绞尽脑汁也写不出的好歌词。  相似文献   

4.
一个秋日的下午,游船满载着来京参观的满族和畲族代表荡漾在平静如镜的昆明湖上.欢乐的人声、笑声经常压倒了那船头的破水的声音."欢迎那位同志唱个歌!"一位满族代表不止一次提议着.有的人还轻轻地鼓了几声掌.一个站起来唱的也没有,但吵嚷声逐渐安静下来.这时才发觉,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早已有谁在轻轻地唱了.声音不太高,可是很清晰:  相似文献   

5.
崔健·王朔     
《中国民族》2008,(11):74-74
1986年5月9日晚,北京工人体育馆内,当身穿形状古怪的旧式服装,两个裤腿一高一低的崔健走上舞台,弹着一把破吉他开始演唱时,观众还没意识到即将发生的事情将会被载入史册。等到崔健唱完《一无所有》,全场观众整整静默了5分钟,然后全体起立,爆发出热烈掌声!这一刻,被认为是中国摇滚音乐的诞生时刻。从此,这位当时只有25岁的朝鲜族歌手,  相似文献   

6.
梁黎 《中国民族》2013,(11):12-19
如何做到四两拨千金?民族工作部门应从运动员的身份中转身出来,变成裁判员和组织者,变亲自上场打好一场球为组织大家打好若干场好球。”  相似文献   

7.
易长松  彭开科 《民族论坛》2005,(11):F0003-F0003
10月3日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里耶古镇广场上举行了一场精彩 的民间绝技表演,令在场的观众大开眼界、惊叹不已…… 钢针刺喉 “呜嗬嗬嗬——”在一阵紧密的锣鼓声中,表演者龙师傅鼓着腮膀,吹 着牛角,率先上场表演钢针刺喉。只见他右手拿着一把锥子,左手扯起喉 咙皮子,似钻似锥,突然一声大喝,锥子穿皮而过,他扯着锥子左右横拉, 绕台一周,观众掌声四起。掌声末落,徒弟上前递过一块砖头,砖头上捆 着一根丈把长的绳子,龙师傅把绳子另一头系在锥子上,但见他慢慢提起 砖头,向左转圈,砖头顺势转动,离地一两尺高…  相似文献   

8.
李立 《民族论坛》2014,(11):37-37
在第八届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各个比赛场馆,总能看到脸上挂着微笑的志愿者们。他们每天早晨7点钟上岗,午饭在岗位吃,晚上7点钟才结束工作,是整个比赛场地上场最早,下场最晚的工作人员之一。  相似文献   

9.
居素甫用心血和生命在唱,他从春天唱到秋天,从冬天唱到夏天,唱到激烈时昼夜不停。这样,他连续唱了1320天,直到1983年3月20日上午11点,终于唱完了最后一行,完成了人类文化史上的一部杰作。——这是中国三大史诗中,唯一由一人唱完的一部在这两条路上会...  相似文献   

10.
没有华丽的灯光,没有高级的演出设备,没有明星大腕捧场,只有简易的乡间舞台, 但院坝依旧被观众围得水泄不通.2015年立冬当晚,在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湾潭镇锁金山村一个普通的农家院子里, 伴着欢快的伴奏﹑ 乡亲们的掌声,12名妇女肩挂腰鼓﹑踩着鼓点跳起了自编自演的歌舞《红色娘子军》.  相似文献   

11.
在大型土家风情歌舞《比兹卡》中,78岁的土家歌王谭明税在唱歌,我们几乎听不懂他在唱什么,心灵却被他所深深震撼。导演说他在歌舞剧中是一个符号般的人物,是全剧的灵魂。正是这位土家老人用充满沧桑的歌喉,为很少有人能完全听懂他唱词的观众吟诵了一曲山水绝唱。他的神态,他的声音能带我们回到人性最本真的状态,帮我们找回最自然的感觉……人物特写19年前去湖北恩施清江边的野三关采访时,我还是个青涩的小记者。那时偏僻的野三关小镇没有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倒是野三关的土家人当时表演给我们看的“撒尔嗬”(聚居在清江流域的土家人以欢乐的…  相似文献   

12.
“我朝思暮想的吊脚楼/我朝思暮想的龙脊山/昔日梦想风雨桥/今日踏上故乡路/看似亲切又陌生/多少往事涌心头嘿三十年前离家乡/浪迹天涯和海角/离别了心爱的木楼/离别了心爱的姑娘……”2000年12月,吴金敏根据侗族琵琶歌创作的侗族通俗歌曲《阿妹,开门》,以浓郁的民族风情,优美流畅的曲调,荣获了国家文化部、国家民委举办的“骏马杯”提名奖。说起这首歌,吴金敏感慨万千。1986年10月,在巴黎举行的“金秋艺术节”上,由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带领的中国演唱队,以一曲深情、婉转的《侗族大歌》征服了所有观众和评委,一举夺得了金…  相似文献   

13.
2016年6月13日,由国家民委主办,中央民族歌舞团承办的2016年少数民族地区艺术院团晋京展演。作为其中一个项目,湖北省原创土家乡村音乐话剧《寻访满堂音》在北京民族剧院登台演出。该剧由长江人民艺术剧院和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民间艺人联合打造。精彩的演出、原生态的土家族文化,赢得了场内观众的热烈掌声。鹤峰满堂音,又名琵琶板,因其多在厅堂演出且吹、打、弹、唱同时发音而得名。最初为当地皮影戏的主要声腔,以后逐步脱离皮影,演变成一种单独的民间说唱,其音乐节奏轻快  相似文献   

14.
一个人,就我这代讲,是和民间文化一同成长的。甚至在战争年代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我都离不开民间文化。我从小时候、不懂事的时候,就看到街上卖唱的唱的是民歌,有些民歌到现在还记得。在少年时代,我受到祖父的影响。他是一个业余的昆曲人才。他就喜欢听书,听苏北评话,带我去看。我看的第一本书就是《水浒》,一看就迷了,老想看武松怎么把老虎打死。这里充满了智慧,充满了民间民俗各种各样的情节、语言。这对我后来的生活很有影响。再就是看戏、参与婚丧提亲。它们没有一个不是文化活动。包括迎送,包括祭礼,分牛肉,印象很深刻。我们那里办丧事,…  相似文献   

15.
<正>“朵儿只唱”图记是一枚明代象牙图章,方形印面,配以狮钮,高6.1厘米、边长5.2厘米,原收藏于西藏罗布林卡,现收藏于西藏博物馆。“朵儿只唱”,藏语意为“金刚持”,又译作“多吉锵”。图章印背有汉文款识,左侧为“钦赐朵儿只唱图记”,右侧为“大明万历戊子年制”,即公元1588年制。据《明神宗实录》记载,万历十五年(1587年)十月,“番僧答赖准升‘朵儿只唱’名号,仍给敕命、图书”。“朵儿只唱”即为达赖的名号,是明朝廷颁赐给第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1543-1588年)的。  相似文献   

16.
人们的眼里充满惊奇和赞叹;许多评委陶醉在歌声里,竟忘记了打分。一位奥地利观众说:“有些合唱团的演唱是在取悦别人,而中国的合唱团是在用心去打动人……” 7月 13日,奥地利林茨,奥林匹克会议中心。 2000年国际奥林匹克合唱大赛正在紧张地进行。来自 60多个国家的 300多个合唱团汇聚一堂,以美妙的歌喉、精湛的演唱技巧,向全世界展示着不同民族的风采。   上午 8时整,民歌无伴奏合唱比赛开始。内蒙古蒙古族青年合唱团出场。那气势恢弘的《圣主成吉思汗》、如泣如诉的《劝奶歌》、热情奔放的《吉祥欢乐》一下子打动了所有的观众…  相似文献   

17.
罗子山瑶族乡是茶山号子主要发源地之一,流传于辰溪县黄溪口地区7个乡镇。相传乃众人在挖茶山时,由人在山顶敲锣打鼓,唱一。阵打一阵,有时是一人唱众人利,以鼓舞挖山人的干劲,故称茶山号子歌。  相似文献   

18.
舞蹈《喜悦》——牧歌——敖德木勒。首都观众看了敖德木勒表演的情绪舞《喜悦》,很自然的把这三个词连在一起了。你看,舞台上帷幕高悬,明媚的春光中,一位蒙古族姑娘在绿毯般的牧场上翩翩起舞,她那动人的舞蹈语汇如倾如诉,似歌似唱,如同牧歌旋律般地把观众带到了那一望无际的草原,分享着牧人们的喜悦……人们热烈地鼓掌,演员一再谢幕、返场,观众们脑海中记下了这牧歌般的《喜悦》和敖德木勒——这位内蒙古舞台上崭露头角的新秀。  相似文献   

19.
杨专  李立 《民族论坛》2012,(9):47-50
看过2012央视龙年春晚的观众,一定记得这样一个节目:瑶琴声声的吊脚楼前,阿哥阿妹互诉衷肠,风情万种的舞蹈与妙趣横生的杂技完美融合……除夕夜的春晚舞台,伴随着国家一级演员、“民歌小天后”湘妹子雷佳的倾情演唱和著名舞蹈演员沙呷俊男的精彩表演,一个别具意趣的民族舞蹈《追爱》让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拍手叫好。这个叫《追爱》的精彩节目原名《追爱相思楼》,其原型来自于张家界市魅力湘西艺术团创作表演的大型歌舞诗《魅力湘西》中的一个片段《爬楼》。《魅力湘西》自2010年在张家界上演以来,受到广泛好评,被评为全国旅游文化重点项目和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20.
覃龙 《民族论坛》2011,(10):64-65
在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赛场上,一个个精彩绝伦的画面,赢得了观众无数掌声。当这些惊艳的画面一晃而过,又有多少人记得,这些文化魅力源于何方,又流往何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