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铁人王进喜的冠军精神,突出表现在:下车伊始,"抢"字当头,抢站排头;面对艰难,"拼"字开路,拼当第一;百尺竿头,"创"字领先,频创纪录;放眼世界,"争"字登攀,争上一流.铁人王进喜和他带领的钢铁1205钻井队,是大庆石油大会战的标杆和旗帜,是全油田学习的模范和榜样.  相似文献   

2.
铁人王进喜的冠军精神,突出表现在:下车伊始,"抢"字当头,抢站排头;面对艰难,"拼"字开路,拼当第一;百尺竿头,"创"字领先,频创纪录;放眼世界,"争"字登攀,争上一流.铁人王进喜和他带领的钢铁1205钻井队,是大庆石油大会战的标杆和旗帜,是全油田学习的模范和榜样.  相似文献   

3.
小浦 《家庭科技》2007,(10):10-11
●忽悠排名第一 "我们用的是××的第七代液晶屏电视机,所以技术先进,清晰度……" 第七代和第六代有啥区别呢?一位专业人士表示,这第几代指的是生产线,而不是更新的技术.  相似文献   

4.
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的《王献唐研究丛书》第一种《一代传人王献唐》,是目前海内外第一部研究山东著名学者、民国时期由东省图书馆馆长王献唐先生的专著,第一次对王先生的事功与学术给予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总结与评价.通过作者绵密细致的论证,中肯地概括出其"事功与学术双峰并峙"的特点,这一结论是令人信服的.该书填补了现代学术史上的一个空白点,对于深化山东社会史、文化史研究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对于当代图书馆以及文博事业的发展也有非常积极的现实借鉴意义. 《一代传人王献唐》(57万字)是山东省图书馆副馆长李勇慧同志博士学位论文《王献唐研究》(72万字)的主体部分,她以在山东省图书馆近30年的工作阅历与知识储备,以20余年坚持不懈的王献唐研究积累,在她殚心竭力搜集与发掘的王献唐日记100余万字、档案资料20万字、师友往来书札近1000封、题跋600余篇、诗词600首等逾200万字的王献唐研究第一手史料基础上,抉微钩沉,以求征信,终有所成.在全书内容安排上,作者精心组织,分章别类,从宏观上全方位地总结、评价王先生的事功与学术.全书前两章首先详述"王献唐家世与生平"、"王献唐师承与交游",作为论述的基础,后三章着重论述"王献唐与近代图书馆事业"、"王献唐与近现代博物馆事业"、"王献唐主要学术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考订、分析、总结了王献唐对山东文化事业的不凡功绩以及在多个学术领域的卓越成就.  相似文献   

5.
贾生海 《阴山学刊》2002,15(1):38-42
"所"字短语是古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句法结构形式,并呈现出极其复杂的情形.学术界对"所"字短语的分析存在歧见与纷争."所"字短语的词性属类、"所"字短语的结构类型、内部结构层次及切分是理解"所"字短语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一册的<孔子诗论>部分三处出现"(鬯辶)"字.第11简"鹊巢之归,则(鬯辶)者……"和第13简的"鹊巢出以百两,不亦又(鬯辶)乎?"关系密切.由于第11简残缺,所以对于这个字的隶定和解释都存在着分歧.马承源先生以为此字当释"疐",指匹配义.现代学者们多把此字隶定为"(离辶)","(离辶)"的字形和竹简上的字形有不合之处."(鬯辶)"字郭店和包山简均不见.古文字中只有"鬯"的古文形体和"辵"里面的形体是最为相似的.将这一形体隶定为从辵鬯声的形声字较为合适.何琳仪先生即持此说,但就"(鬯辶)"释为"荡"未作进一步论述.[1](P248)  相似文献   

7.
"绩"字是古清入声字,变读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情况比较复杂,属于异读字.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曾两次对异读字进行审音,把"绩"字先后定为阴平和去声,引起字典和辞书对"绩"字注音的混乱.本文从"绩"字历史来源的角度进行探索,提出自己对"绩"字读音问题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情"字是破解中国传统法文化的重要遗传密码. <正书·刑法志>中多处出现"情"字. "情"在<晋书·刑法志>中有多重含义,如感情、人情、案情、私情、情欲等.本文通过对<正书·刑法志>中"情"字的考证,揭示"情"字同中国传统法文化之间的重要关联.  相似文献   

9.
上古歌部一、二等字由ai到a,影响所及,带动了两汉以下的链移音变:一是鱼部一、三等字"a音o化"同侯部字接触;二是侯部一等字进一步高化(ou),转与幽部字相押;三是幽部一、二、四等字u元音前显裂化为复元音ou,再音变为au,并入宵部。由此"鱼歌""侯鱼""幽侯""幽宵"四组例外押韵,实反映出汉语史上第一次元音链移高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所"字作为特别的指示性代词,与动词、动词词组或介词词组连用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有些"所"字结构中"所"字的后面是名词或形容词等其它非动词,由于受"所"字的特殊词性的影响,这些名词、形容词等非动词临时改变词性,具有了动词的语法特征和词汇意义,活用为动词了.本文对"十三经"中的"所"字结构进行整理,共集"所"字与非动词构成的"所"字结构37例,并对其归类分析逐一考证,通过对这些用例的分析,初步探索"所"字与非动词连用的关系及组合规律.  相似文献   

11.
如何挑选防晒化妆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玲 《家庭科技》2006,(8):12-13
首先,国产防晒化妆品要看是否标注有“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号”和“特殊用途化妆品卫生许可批件号”,两证号缺一不可,证号的格式为:“年份卫妆准字××省代号-××-××××号”和“卫妆特字年份第××××号”;进口化妆品应标注格式为“卫妆进字年份第××××号”的卫生部批准的进口化妆品卫生许可批件号。其次, 应看SPF值标注是否合格。  相似文献   

12.
张珊 《殷都学刊》2009,30(4):31-35
"二十四友"是西晋时出现的与政治相关的文士组成的团体,而与之形式类似的以"×友"为名的称号在魏晋南北朝尤其多,它们都是由先秦时寄托了政治理想的贤辅演化而来.本文通过对这种称谓方式前后变化过程的考察,在魏晋为诸王设友官,尤其是愍怀太子东宫官属建立的背景下,再度审视"二十四友"的出现,即"二十四友"第一次将"×友"的称号由隶属王子扩大到了附会权臣,组成人员由属官扩大到了士人,性质从政治渐渐转向文学,并对整个六朝乃至其后的文士称号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字和词是不同层次的语言单位,从先秦到清代,虽然小学家们心目中,"字"常常等同于"词",但在沟通文献语言的实践中,在探讨字的形、音、义三要素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在厘定字际关系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讨论中无不体现出对"字"和"词"这两种不同的语言单位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从"姓"、"姑"、"媵"三字看古代婚姻陋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姓"、"姑"、"媵"三字进行结构及词义分析,通过分析从而看到"姓"字反映了原始群婚习俗,"姑"字折射出"亲缘婚"现象,"媵"字透视出"一夫多妻"的现象,探究此三字的文化意蕴,来管窥古代婚姻之陋俗.  相似文献   

15.
作者来信     
编辑同志:在"理论战线"1959年第10期上发表的拙作"不尽长江滚滚来",因写的匆忙,又在修改誊抄中有些错漏,现在校订之后,请作如下更改.第22面第一栏第一行第四字以后,到第九行第五个字,应更正为:"一星火花"(湖北地区革命斗争回忆录)、"万里长江"、"建设长江的人们"("长办"职工作品选)、"武纲建设史话"、"武汉重型机床厂的诞生"、"十月人民公社"(浠水县十月人民公社史)、"平原枪声"(长篇小说,李晓明作)、"大别山上红旗飘"(长篇小说,何耀榜作)、"万古长青"(长篇小说,徐辛雷作)、"洪湖赤卫队"(歌剧、湖北省实验歌剧团集体剧作)、"刘介梅"(话剧、楚剧……共有五种  相似文献   

16.
此口诀是指七律(包括七绝)而言.五律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所谓“一三五不论”是说每句第一字、第三字、第五字可平可仄,因三字不是节凑点;而二四六字是节凑点,平仄要分明,不能通融.准确讲,“一三五不论”,不包括因拗救而改变的第一三五字,也就是说,除了孤平拗救、变格拗救以及对句拗救而外的一三五字才不论,拗救之平仄还是要论的.许多《古代汉语》教材,对究竞是哪几个一三五字不论都不曾说清楚.今个儿,笔者欲多费点笔墨,将此千古之迷弄个水落石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诗词格律》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5页)按此说法,五言律诗的四种基本句式中共有三处平仄可以活用,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被圈起来的字表示可平可仄.《古代汉语》修订本在1523页上写道:“对于仄收的句子 (A型和B型)来说,的确是一三五不论(五律是一三不论)”.他所说的A型和V型,就是我们说的第一种基本句式和第三种基本句式,也就是“仄脚的句子”,前者说只有两个字不论,后者却说“一三”都不论,两句加起来那不就是四个字吗?为此,我们作了考察,结果证明,前者正确,后者谬矣.第一种句式的第三字为平声,倘换成仄声就发拗了,当然不可随便活用.例如:“此地一为别,孤  相似文献   

17.
《圆音正考》索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尖团音"原本是指满文的尖头字母和圆头字母,分别对应汉语的见组字和精组字.《圆音正考》为了区别业已合流的见精组细音字,对满汉对音规则作出调整,利用满文字头形状的不同将汉语的见组细音字和精组细音字分开,由此"尖团音"内涵变为见精组细音字.《圆音正考》"纠正"了前期满汉对音中见组细音字混乱的局面,即所谓"正考",这一作法适应了满汉对音的需要,因此影响深远取得尊位.  相似文献   

18.
"常"字是先秦文献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词语,是那个时期重要的关键词、核心术语之一."常"字在生成期就有相互关联的两种含义,分别来自它的体和用.<山海经>、<诗经>、<老子>中存在一个由"常"字构成的语义场和意象群,其分布呈现出由简到繁的态势.这个词语在使用过程中,它的普遍意义、引申意义能够被后人理解;而它的原始本义、特殊用法,对后人来说变得陌生和疏远,由此造成对这个语义场和意象群的遮蔽.因此,揭示出"常"字的本义、特殊含义及用法,是进行历史还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如果在百度上输入翁文灏三个字,就可以看到这样的介绍:"翁文灏(1889-1971)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中国第一本《地质学讲义》的编写者、第一位撰写中国矿产志的中国学者、中国第一张着色全国地质图的编制者、中国第一位考查地震灾害并出版地震专著的学者、第一份《中国矿业  相似文献   

20.
姚小鸥先生在<北方论丛>2004年第1期发表了<简牍碑铭文献与〈九歌·湘夫人〉的若干解说>一文,论定<湘夫人>"与佳期兮夕张"的"张"字为"瞻"字的通假.从文意、韵律以及<楚辞>用张字的本意,可以证明"张"字不当作"瞻"字,张瞻二字古音不同部,亦不得通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