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庄子经典名篇《养生主》认为,人们应当养护好自己的生之主——精神,并指出养神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秉承事物的中虚之道而顺其自然。《养生主》的思想对于当前的绘画艺术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缘督以为经”的思想启示绘画艺术应当顺其自然之道以为常法。其次,“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表明技术对于绘画艺术而言只是较低层面的东西,而“道”才是其最终的归宿。最后,“泽雉”等寓言故事启示绘画艺术的精神内涵与人为的形式设计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艺术意境创造中对“道”的认同是通过一种“圆而神”的悟觉思维实现的。它与整个中国艺术意境创造中对“道”的认同是相同的,中国绘画艺术中也同样追求“圆”之美。从表层(“象”之审美层次)而言,是追求着一种外在形式与结构之“圆”或完整的“空间境象”,包括特定的物理空间之圆,而从深层而言,则是要达到“气”圆与“理”圆。  相似文献   

3.
‘道’与山水艺术孙希国与西方不同,在中国传统的艺术创作和鉴赏中有一种倾向,写意的山水诗往往被视为最上等的诗,传神的山水画也往往被看作是最上等的画。对此,如果要追溯其原因的话,我认为就出在中国文化所特有的范畴“道”上面。“道”是一个关系到中国哲学和文化...  相似文献   

4.
意象表现,可以说是中国绘画的本质特征。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及刘勰、石涛等人的艺术观皆对中国绘画的意象表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中国画所用的工具材料也成就了中国画写意语式的完美表达。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哲学)中有所谓"道""器"之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及托物寄情的人文情怀可谓中国绘画之"道",而中国画所利用的工具材料正是盛载中国文化之道的最佳之"器"。  相似文献   

5.
情感是各种艺术所共有的特征,诗歌、戏剧、舞蹈、绘画、雕塑、音乐皆是如此。然而在这诸多艺术门类中,惟音乐对情感的要求最强烈,表达最特殊,体验最富于主观性。古《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指明了音乐情感  相似文献   

6.
吏道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个特殊概念,其本质是吏道观念系统对吏治实践规则的决定,是为政观念之主观见于为政实践之客观的认知与行为范式,是由一定的政治观念系统所决定的政治行为规范。传统吏道的内涵可从自然起源、历史演化与社会认同三个方面寻求依据。传统吏道包括“散点织锦”与“纵深分布”双层结构;吏道的具体运行轨迹主要有二:一是由表及里,二是由内而外。传统吏道具有四大特征:理想性和现实性的对立统一,平民化与精英化的对立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对立统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对立统一。吏道的内涵决定了吏道的结构、运行与特点,是吏道的核心。中国传统吏道对于现实社会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艺术 ,受道、儒“天人合一”思想影响 ,人和自然不分 ,这种思维表现在绘画上 ,便是其作品不只外相的抄袭 ,而是作者思想的实现。“传神写照”是顾恺之就绘画而言提出的一个命题。他强调要突破外在皮相的有限形象达到传神 ,这种理论正是“得意忘形说”的张扬。诗歌、绘画、音乐、书法是中国艺术的灵魂 ,而在这些灵魂中最为璀璨夺目 ,贯穿一致的则是传神写照这一美学命题。传神写照所要表达的美学思想及其内涵极其深邃。它所涵盖的决不仅仅是人物绘画的美学原则 ,它作为中国传统文艺的一个阐述点 ,完全可以成为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灵魂特征。  相似文献   

8.
担当上人画语录中涉及“有”“无”之辩证关系,“有”与“无”是研究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问题,于“有”“无”之间证得非“有” 非“无”的“中道”,更是精神境界修正的一个基本路向。作为求道者的担当,其最后在绘画中所表现的“若有一笔是画也非画, 若无一笔是画亦非画”以及“画中无禅,惟画通禅,将谓将谓,不然不然”等,实源于其人生的存在体验与境界修证。担当的艺术 围绕着他的理想追求,将诗书画融合在一起,追求简淡、荒疏的境界,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  相似文献   

9.
中国音乐生成过程与音乐主体的感知方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音乐的生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乐音、声音结构和主体对于世界的音乐化感知。其中乐音是其最终的直观呈现方式,由和谐的声音构成,乐音可以追溯为声音结构并最终来自于创作和聆听主体对于世界的音乐化感知。音乐结构是音乐声音的特定构成方式,旋律结构和节奏是其最主要的声音结构方式,其中节奏是声音有规律的重复,旋律体现为特定节奏中声音的横向联系。主体对世界的音乐化感知可以分别落实为主体对于世界和谐运动形式的感知和对于生命时间流逝的感知。西方音乐基本生成于对于世界和谐运动形式的感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生成和人们对于时间流逝的感知与关注密切相关,当人们专注于生命时间的流逝并将这种时间之延续和天地节律相统一,则世界便是一种音乐化的世界,在此音乐化的世界中方能实现“大音希声”、“无声之中独闻和”。  相似文献   

10.
宗炳、王微在玄学背景下,提出了“山水以形媚道”、“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的艺术本源论和“澄怀观道”、“畅神”的艺术欣赏理论,为中国绘画思想体系确立了牢固的本体基础。他们的美学思想不能放在西方二元文化语境中理解,只有超越西方二元文化模式,以中国传统特有的本体与现象合一的生活本体理论为基础,才能对其作出正确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传统绘画是现代美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陈少梅为代表的传统画家在美术革命的思潮中,坚持捍卫国粹,弘扬固有文化,使传统绘画向现代美术学科转型过程中其特有的艺术精神得以传承,发扬了民族的特色。陈少梅的创作实践和教育成果为中国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后世留下珍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当今社会绘画艺术品貌繁多、色彩纷呈,在继承中如何梳理中国画的文化源流,提高绘画水平,增强民族自信心,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文化需求的持续增长、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的日益加强,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探索,其教化功能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3.
现代中国瓷上绘画装饰仍然以传承传统为主导,没有真正融入现代陶艺的理念.不再是主流艺术的中国瓷上绘画装饰将向何方向发展?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陶瓷艺术,现代瓷上绘画装饰必须传承传统;但要获得新的生机,瓷上绘画装饰必须融入时代的发展,体现现代文化;世界文化的大融合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吸纳外来文化会让中国现代瓷上绘画装饰更具活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自古以来所表现出的文与艺浑整未分、互通有无、彼此不分的状态。使诗性和画境呈现出完美的一律性.在心理的熔化下形成“异迹而同趣”的审美意象。通过“禅意—诗意—画意”的途径,将景随时易的日回月周、寒署易节作为审美的对象。中国画意境中的诗性建构使绘画真正成为一种“时间品味方式”。这正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品性所在。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乐既是我国古老悠久的传统文化,也是能代表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一种音乐形式,其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涵深刻,旋律优美,是极富民族特色的艺术。弘扬中国民乐,不仅是我们新一代年轻人的历史使命,也是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因此如何从民乐发展的角度找到民乐教育的路径值得人们关注,文章以北京科技大学民乐团为例探索如何以民乐团来促进高校民乐教育,为我国高校民乐教育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6.
舞台表演艺术作为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演唱艺术的重要载体之一,与中国当代民族声乐紧密相连。舞台表演艺术在民族声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舞台表演艺术本身就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是一种特别的美学现象。它通过诠释一种意象,使观众的心灵得到共振;它能促进内心情感的表达,帮助演唱者更深层次的挖掘歌曲的内涵;它可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通过载歌载舞的演唱形式,建立起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总之,它是促进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业已到来的2 1 世纪无疑是更加开放、更加自由的时代,经济、政治的全球化,以及文化的不断整合,使得传统艺术的审美观将在新的世纪里受到最大的冲击。对于新世纪的自由空间来说,只有审美文化才能够真正地贴近人类的本性,因此,越是有着自由发展的空间,艺术就越要立足于自己固有的本色,这才是其发展的有力基础,艺术家失掉了风格也就失掉了自己;同样的,中国画没有了中华文化的审美基础也就没有了立足点。所以,只有坚持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发展中国画,才会使其前途远大。  相似文献   

18.
元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第一个以少数民族贵族为统治核心的中央集权国家,也是一个民族压迫和文化融和的时代。在绘画领域,出现了一批运用汉族绘画形式进行创作的少数民族画家。少数民族画家高克恭在与汉族画家赵孟颊、周密、邓文原、仇远的交游中,冲破民族的隔膜,将少数民族的绘画艺术融合在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宝库中,体现出中华书画特有的艺术风采。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绘画历史发展演变的过程中,重彩画的艺术形式始终存在。这种主要使用天然的矿物质颜料的绘画,是中国绘画的绚烂宝藏。上溯原始时代对色彩的最初的尝试,下至当代艺术的视觉震撼,重彩画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呈现出了色彩明丽的恢弘画卷。通过研究这些不朽之作,现代重彩画继承和发扬了中国重彩画的文化,经历了语言形式的演变,以新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艺术之林。  相似文献   

20.
诱导侦查并非外国才有,在中国古代的司法文化中也有体现。中国传统司法文化中的“用谲钩慝”之术类似今天的诱导侦查。中国古代司法文化中的“用谲钩慝”之术,既对疑难案件的解决“固不可废”,亦“免于追捕之烦”,具有特定时空下的合理性,该经验之术是古代司法智慧的结晶,具有周延性与可借鉴性。依据诱导公式理论,诱导侦查措施的使用存在一定限度。现代法治社会中,有必要对侦查机关的诱导侦查权力侵入保持警醒,当明晰诱导侦查的使用条件,使侦查方法从规范化、合理化逐步走向法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