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论日常思维及其动力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日常生活批判的视域内,日常思维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广泛普适性的非定型化的综合思维.日常思维充满着感觉,直觉、本能、无意识等非理性因素构成日常思维正常运行的潜在驱动力,也为周而复始的日常生活增添了无尽的情感色调.  相似文献   

2.
贺苗 《学术交流》2013,(1):35-38
在人与人的主体间关系上,人们基本上遵循世代相承的各种风俗、习俗、礼俗等进行日常交往活动。正是在日常交往活动和生平情境中,人们积淀起一种礼俗化的、习俗化的、情感性的日常思维类型。从日常交往的内在机理和思维运行方式来看,它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表现为传统的风俗、习惯、礼仪制度、道德规范、自在的活动规则等等,这些因素主要是通过家庭、家族、村落、社会环境的熏陶而内化于人们的日常交往活动中,从而形成日常交往的习俗性思维类型;二是表现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天然情感,即日常交往的情感性类型。  相似文献   

3.
论日常交往     
王晓东 《求是学刊》2005,32(6):12-16
为推动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重要分支———日常交往理论的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我们主张以日常与非日常相关联的范式对日常交往和非日常交往进行比较性与关联性的研究。这种研究力图实现历史哲学范式、发展哲学范式和文化哲学范式、价值哲学范式的整合性运用,凸显宏观审视和微观透视、实证方式和哲学方式的有机结合。这种研究在背景上与现代西方哲学和我国当代哲学中凸显的两个重要的理论领域———日常生活理论和交往理论的发展直接相关。一、两个重要的理论研究领域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是哲学理论范式发生根本性变革的重要标志。这种回归…  相似文献   

4.
始思维代表着人类日常思维的历史原型.原始思维在本质上是一种充满了集体表象的,互渗的、具体的、原逻辑思维,这些思维特征自然使原始人借助类比、隐喻、模拟等方法来理解周围的世界.从历时态来看,原始思维和日常思维之间具有先后相继的直接的内在契合性,虽然原始社会早已不复存在,但原始思维并没有因为原始社会的解体而消亡,它的许多规定性经过漫长农业文明仍以特殊的方式沉淀在日常思维中,由此构成了日常思维历时态生成的一条路径.  相似文献   

5.
在哲学解释学兴起以后,法学家已开始将独断解释与探究解释的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思维的融贯性被抬到很高的位置,传统的解释理论已被论证理论所取代。但从法律思维的主流倾向看,法律思维仍然表现为在不背离法治原则的前提下对法律灵活运用。解释学的转向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根据法律进行思维的模式。这构成了日常思维与法律思维的根本区别。日常思维与法律思维的界限并不是恒定的,在法治社会中二者是相互影响并不断变化的,但这种变换主要是通过提升日常生活的法律性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论日常生活和日常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常生活是一种基础和本真的生活,它具有个人性、基础性、经验性、自发性和重复性等特点。日常认识是日常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日常生活决定着日常认识,日常认识反过来又影响和制约着日常生活。和日常生活相适应,日常认识具有大众性、平凡性、直观性、表层性和不自觉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协同思维论     
一、“内部语言”与“思维代码” 许多哲学、语言学和心理学教材在阐释思维与语言“不可分割论”时。毫无例外地都把“内部语言”(即“默语”)问题当作最主要的论据来加以强调。仿佛当人们处在静思默想状态时,在一切情况下都必须有内部语言的参与。事实上,这里却有以偏概全的因素。 有没有内部语言?当然是有的。比如,当人们默默地阅读或写作时,当人们准备使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而正在遣词造句时,以及当人们正在对一些抽象的理论问题进行思考推理时,这时的思维都是语言思维,当然需要在内部语言上来进行。这是无疑的。 不过,人类的思维情况是…  相似文献   

8.
论时间思维和空间思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时间和空间在思维中的具体关系,是一个十分新颖的理论课题。一、时间思维所谓时间思维,是指受时间因素制约的一种思维。它是主观思维对客观事物及其时间存在和特征的反映,是受客观事物及其时间特征制约的一种思维形式。事物存在的时间特征,作为过程而存在,表现为具有发生、发展和终止的过程。时间,就是指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此,作为对客观反映的主观时间思维,其内容就是指对事物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论模式思维     
本文就模式思维的根据、内容、特征和规律,提出一些探索性的意见,以就教于专家们。 一、提出模式思维的根据 模式思维是对被研究对象的客观模拟,是研究适合反映当代科学技术成果的思维的本质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人们在认识无穷无尽的宇宙,大至总星系,小到层子乃至亚层子,人们把无限对象的认识作为认识的理想去把握时,自然就出现了模式。模式思维是人们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当人们认识“最大视界”和认识超微观领域的测不准量,特别是出现了量子逻辑,都以极限概念为支柱。可见,反映客观对象的极限的认识,就构成模型。实际上,当代科学提供的材…  相似文献   

10.
论意象思维     
一、传统思维理论的困境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思维就是抽象的概念和命题在头脑中运动、演变的过程。人们惯常理解的思维,是相对于感性认识而言的理性认识及其过程,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的过程就是人们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过程。按着这个观念理解的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概括性、间接性和符号性。思维活动的对象是大干世界的万事万物,它具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性。人脑对事物的形象的认识和反映,被称为感性认识,这种认识活动被学者们排斥于思维活动之外。学者们认为思维撇开感性认识中事物个别的、次要的、具体的特征,把握…  相似文献   

11.
杨晓杰 《学术交流》2001,(3):150-152
图书的创意、策划、组稿、加工直至出版的全过程,离不开编辑的创造性思维.这种思维呈现出开创性、阶段性、综合性和科学性的特点,具有求异、创新、超前和善于发现的表现形式.把握这些思维规律,对于培养编辑个体的创造力、生产图书精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伊克巴尔的民族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探讨伊克巴尔民族思想的发展和构成:他对印度穆斯林作为一个民族的理论阐述;他通过揭示民族主义与西方历史及基督教的关系批评印度穆斯林中的民族主义思想倾向;他的民族思想中的宗教、政治意味;他的民族思想对巴基斯坦国家理论的影响。这些探讨都是在对伊克巴尔本人作品的细致阅读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  相似文献   

13.
面对国内学术界有关日常牛活审美化观点的争论,文章认为应以冷静的态度,由现象深入到理论内部,从现代西方哲学,特别是实用主义哲学,对近代西方哲学进行批判与超越入手,论述实用主义哲学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形成的重要影响,从而说明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出现的理论必然性与现实合理性,以寻找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埘我国理论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程美东 《唐都学刊》2004,20(2):81-84
政治家可以合法地调配社会资源 ,并按照一定的社会理想进行社会改造 ,其作用重大。社会及其主体对政治家的整体素质有着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其中思维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中的关键部分。政治家应具备的思维能力应该有 :一是见微知著的洞察力 ;二是卓越的理论思维能力 ;三是立体性思维能力 ;四是判断性思维能力 ;五是创造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5.
关于宗教对话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是由对终极者的信仰所激发,以之为核心又与之相适应的情感体验、思想观念、行为活动和组织制度的象征体系。姑且不论实际存在的种种宗教作为人间的体系,有以次终极为终极而沦为准宗教或伪宗教的可能,有背离自身的信仰核心或与之不相适应而“世俗化”甚至“伪滥”腐化的可能。仅就其符合上述宗教定义的情况而言,任何宗教顶多也就是带有人的种种局限性的象征体系,它可以部分地表达,但不能完全地表达信仰对象,它与信仰核心的适应只是相对的,它是不能也不应该与它所象征的对象或其信仰对象相等同的。任何宗教总要以其信仰对象为绝对,但它绝不应该以自身为绝对,因为象征体系并不是被象征者。如果说被象征者或绝对者是唯一的,那么象征者或相对者就一定是多样的,因为内在无限丰富的绝对者需要外在无限丰富的相对者来表现。所以结论只能是:第一,实际存在着的各宗教都不能自视为绝对;第二,宗教的多元状态是正常的;第三,非绝对的各宗教当然就是可以相互比较、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是应该彼此开放并对其他思想开放的。而所有这些的前提,就是认识到宗教的象征性和与之相连的相对性。由于宗教在文化中所处的根本地位,在文化对话中,宗教对话显然带有根本的性质;由于宗教冲突与族际国际冲突的关联,在今日世界上,宗教对话已日益具有紧迫的性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普通信众对自己的宗教信条的象征性质的忽略而造成的执着或狂热,会形成妨碍宗教对话的基础深厚的重大障碍,这就对理论思考,不论是宗教界还是学术界的理论思考,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论现代民本思维与古代民本思维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根洪 《学术交流》2004,(11):23-27
由于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的截然不同,决定了现代民本思维从根本上超越了古代的民本思维。这种超越性体现在现代民本思维与古代民本思维具有着七个方面的根本区别上。即人民之"民"与臣民之"民"的区别、自本之"民"与神本之"民"的区别、主体之"民"与客体之"民"的区别、本体之"本"与工具之"本"的区别、发展之"本"与生存之"本"的区别、政治之"本"与经济之"本"的区别和法治之"本"与人治之"本"的区别,从而使现代民本思维具有了全面性、普遍性、必然性、内在性、全局性、稳定性的特点;而古代民本思维具有的只能是片面性、特殊性、偶然性、外在性、局部性、多变性的特点。可见,现代民本思维比古代民本思维更彻底,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本思维。因此,只有现代民本思维,才是符合今天时代发展要求的主导性政治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