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沈从文与精神分析学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从文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对人的许多精神生活现象诸如性本能、梦境、性心理和 性变态等作了细腻的描摹和深刻的解析,用自己的艺术表现显示了他那突出的精神分析能力,传 达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与包括精神分析学说在内的20世纪西方文化思潮交流、磨合的讯息。事 实表明.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与精神分析学说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契合”关系,因而研究沈从文 与精神分析学说的关系,是解读沈从文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略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的“无意识”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是20世纪最具革命性的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其基础理论包括无意识与心理结构学说、泛性欲说、梦的学说三个方面。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理论核心是“无意识”理论,这一理论对20世纪的作家、批评家有着巨大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组织理论中 ,一个基本的理论前提就是假设人类的行为是理性的 ,因而对组织的研究总是局限于研究基于人类理性所产生的规范和制度。而自从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方法以来 ,很多的学者开始运用这一方法来解释组织的行为 ,创立了精神分析的组织理论 ,其中 ,戴蒙德 (Dia mond)就是著名的代表。精神分析方法在组织理论研究中的运用 ,拓宽了公共行政研究的视野和思路 ,但同时也把组织理论从传统发展到了另一个极端 ,那就是过于强调人类行为的非理性 ,使得对组织的研究易于陷入不可知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下,从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面出发,分析对比《红字》中主人公海斯特的性格命运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的性格命运,展现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冲突,总结出作者霍桑和张爱玲对女性所赋予的殊途同归式的人性关照.  相似文献   

5.
弗洛伊德与马克思分别从人的主观生活与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来阐述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受到了社会广大群众的欢迎,而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学说却不时受到学者们及社会的排挤,并被斥为唯心主义者及其学说。本文将通过弗洛伊德的心之结构来阐述其精神分析学的辩证唯物观,以便明晰其与马克思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6.
论精神分析学理论与心理时间学说对意识流小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流文学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一种流派,20世纪20—40年代盛行于欧美各国。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和柏格森“直觉主义”、“心理时间”学说对意识流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个时期中,意识流文学曾有过辉煌时期,并产生了像法国的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英国的弗吉尼亚.伍尔夫以及美国的威廉.福克纳等一大批杰出的意识流小说大师。  相似文献   

7.
关春华 《理论界》2005,(7):194-195
超现实主义是现代主义思潮中一个重要的流派。其影响几乎遍及各个艺术领域。本文从精神分析理论入手,分析了超现实主义的主要特征,指出精神分析学说对超现实主义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精神分析学说与施蛰存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伟文 《学术探索》2005,(4):132-136
由于与精神分析学有着奇妙的内在心灵契合,施蛰存对该学说情有独钟并大胆地用它来独辟文学创作“新的路径”。施氏对精神分析的接纳主要表现在:用潜意识理论探索人的复杂内心世界、用人格层次说进行二重人格的塑造、用爱欲与文明说阐释了人与文明的悲剧性对立。施氏的这一探索赋予了他的小说鲜明的现代性品格,具有开风气的重要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徐梓 《学术界》2006,(4):253-258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终极目的,试图解救人类文明所带来的精神危机。弗氏认为人类的文明压抑了人类的本能,尤其是压抑了人类的性本能,导致人的性格缺陷和创造力的低下。但人类的生活又不能缺少文明。合适的办法是反对文明的特定形式和要求,而不反对文明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6,(4):27-31
弗洛伊德的大部分著作都是艺术家灵感的源泉,西班牙画家达利是受其影响的杰出代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使达利成为超现实主义艺术的领军人物,特别是潜意识隐喻手法的使用,成为达利享用一生殊荣的看家本领。达利作品中的图像诠释有着文字无法替代的说服力,他努力消解或摆脱矛盾,以此来平复他内心相持一生的纠结。达利是弗氏理论在艺术界最有效的践行者,想了解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的人,最直观有效的方法就是阅读达利的超现实主义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1.
李赴军 《云梦学刊》2004,25(3):70-72
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寥寥可数的“独语体”作家之一,其作品的末世情调,与战争年代个体生存的危机意识以及对人类文明行将毁灭的强烈预感交织在一起,这使张爱玲的“私语”常常笼罩着一种苍凉感。这种“苍凉”,是作者对时代特征的总体领悟,是一个孤独的女性对生存其中的艰难岁月的深刻感受。  相似文献   

12.
童牧林 《云梦学刊》2004,25(3):73-75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富有独特个性和魅力的作家。她的身世经历、心灵积淀与文化熏染,使她善于人生之思,在她的文本思想和处世态度中显示出耐人寻味的庄玄色彩。  相似文献   

13.
在父权家法社会中,在男式的观念、思想、行为、伦理、价值霸权话语中,女性丧失了自己的身份。《金锁记》的女主人公曹七巧就是父权家法下的牺牲品。张爱玲以冷静和同情的笔调在她的代表作《金锁记》中深刻地剖析了主人公曹七巧的情爱欲、生存欲和财物欲被扭曲后所产生的破坏力,刻画了现代女性在旧式大家庭中痛苦挣扎过程以及沉沦的轨迹,塑造了一个性格乖戾的抗争女性形象。文章用女性主义的分析方法对曹七巧悲剧重新解读,指出曹七巧的悲剧是对封建婚姻制度和封建宗法父权的否定。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的主要作品中总是弥漫着一种苍凉感.究其原因,文化、民族历史、时代、个人生活经验及其心灵感悟都是张爱玲苍凉感存在的渊源,而这一切又直接影响着她的人生观和创作观.  相似文献   

15.
袁良骏 《晋阳学刊》2011,(3):116-126
改革开放前,各种《中国现代文学史》均只字不提张爱玲,美国夏志清先生的张爱玲研究也并非源头,早在上海"孤岛"时期,已出现了第一批研究张爱玲的学者,其中以傅雷为代表。早期的张爱玲研究肯定了张爱玲小说的成就和文学地位,为重新审视张爱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鲁迅和萧红的关系尽人皆知,他们被称之为文坛上的"父与女",萧红可称之为鲁迅的"嫡子".萧红在最初的创作中表现了自由主义作家的立场,但受鲁迅影响以后自由主义立场减弱.张爱玲没有萧红和鲁迅之间的亲密关系,但其创作却也明显表现出了对鲁迅精神的承继性,在这个意义上说,张爱玲是鲁迅的"庶子".但张爱玲的创作不但遵循鲁迅精神而且还走向极端.  相似文献   

17.
萧红和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个优秀的女作家,她们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之子”,两人的经历相似,有着共同的逃亡之旅,这使她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边缘的人文立场,在对男权文化的反抗中成功地确立了女性的主体;她们以自己的艺术才华继承了和发扬了汉语的神奇魅力,是中国20世纪女性汉语写作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8.
王安忆与张爱玲是公认的海派文学的代表,但对于二者的相似与相异性,学术界、包括王安忆本人一直都无定论,存在颇多争议之处。论文在海派文学这个背景下,结合王安忆与张爱玲的具体作品和创作理论对二者进行比较,认为二者不同之处在于:面对现实的生活,张爱玲是典型的虚无主义的,王安忆则是典型的现实主义。相同之处在于:对世俗生活的热爱、对普通人的关注和与政治的疏离。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十八春》中女性意识的新指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八春》是张爱玲一部具有“亮色”的作品,在张爱玲的创作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作品中除了继续她以往关注女性命运的主题和细腻哀婉的叙事风格外,她所一贯表现的女性意识也出现了新的指向。一是通过人物命运和新社会制度的建立彻底解构了封建男权制,二是第一次构建了女性完整的人格和气质角色,为女性指出了一条新生之路。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同时期不同性别的作家虽然探究了女性的问题,但没人能像曹雪芹和张爱玲那样,在文学创作中执著于女性意识的觉醒,曹雪芹的作品《红楼梦》记录了美丽的女性存在的美好和毁灭的惨烈,是关于男性对待女性态度的自我反省和拷问;张爱玲则着力刻画和揭露了女性人格中的缺陷及毁灭的荒凉,意在唤醒女性的自我救赎。二者都把女性作为文学创作的主体,以不同的形式使读者认识到了同样的问题,即女性意识应该如何树立,女性应如何争取真正的自主的反应和应有的社会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