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明末清初的社会思潮及仕途的不顺催生了一批文士编辑出版家,他们既从事文学创作又跻身编辑出版行业,李渔便是其中的一员。李渔一生编辑出版了数百万字的作品,在编辑出版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李渔力求创新、以读者为本、注重寓教于乐的编辑理念,使他以及他的书坊芥子园编辑出版的作品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具有极高的文学、文化价值,在当时为他赢得了较高的声誉和经济收益,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特别是《芥子园画传》(《芥子固画谱》)、《闲情偶寄》以及“四大奇书”等让后学受益无穷。  相似文献   

2.
上海书画出版社新版《芥子园画传》系注释评讲本,图谱彩色影印本,底本采用康熙原版本,此乃新版《画传》有别于所有现代印刷本的三大特色之处,使得新版《画传》具备了不同寻常的附加值。但新版《画传》将古籍本变成现代印刷本,某些变通的办法颇有可议之处。全书文字部分有遗漏或重复之误、辨字之误、标点之误、考证说明之误。  相似文献   

3.
上海图书馆所藏翼圣堂刻本《笠翁一家言全集》封面的启白,《闲情偶寄.器玩部.笺简》中的相关陈述,是李渔创建芥子园书坊的确证。李渔的芥子园书坊不仅售书,而且刻书印书。翼圣堂作为其刻书的堂名;而芥子园书坊则是对外销售的"门市部",分别设在金陵承恩寺和书铺廊两处。李渔无论出游在外还是居家,均是出书计划的策划者,书铺经营的决策者,是一代潜心著述的书坊主人。《芥子园画传》初集、二集、三集的成书均有李渔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由大陆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美术工具丛书《新芥子园画传》正陆续面市,向海内外公开发行。全套出齐70册,由人民美术出版社指定全国各有专长的著名书画家编撰其意义和影响将超过康熙年间编著的《芥子园画传》,其中“草虫、博古、清供、瓜菜”四册,为当代著名花鸟画家张继馨先生。 张继馨先生何许人也?我作为台湾一位从事美术研究工作的一员,于近日通过电脑网站“USA:http:11 membtis xoom com/chuvn—chanog/”而入“张继馨网络美术馆”,作了巡视和探究,从而得知:张继馨先生乃苏州市职工大学工艺美术系及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江苏文史馆馆员、江苏省花鸟  相似文献   

5.
李渔《复沈泽民太亲翁》一札于康熙元年左右写于金陵,沈心友并非如信中所云"无父失教",其父为沈李龙。徐旭旦称沈正春与沈心友为父子关系是刻意篡改。依据《萧山长巷沈氏续修宗谱》等资料,可考知沈心友既出生于书香之家,又是将门子弟。沈心友于顺治十七年庚子入赘李家,这可能是李淑昭第二次招赘沈家子弟。至此,《芥子园画传》的策划人和主要编刊者沈心友的家世基本揭示。  相似文献   

6.
中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它缔造了很多的优秀绘画大师,从这些大师的作品当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绘画那优美的线条给人们以美好的享受。不管是从长沙陈家大山楚墓中出土二件帛画和晋代大师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及唐、宋、元、明、清历代大师作品中,他们通过自己的情感,把那优秀线条的力度感、节奏感展示在人们面前,为后人更好的继承传统、发扬传统文化做出了他们伟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尚书》史学价值再认识王记录《尚书》是对传统文化影响深远的一部典籍,在整个封建时代,除少数几个人从史学角度审视过它外,人们一直把它作为六经之一来看待,影响了对它思想内涵的正确揭示与把握。近代以来,人们对《尚书》所具有的珍贵史料价值、所蕴含的政治思想等...  相似文献   

8.
希伯来《圣经》记载了希伯来(犹太)民族早期所经历的游牧式的文化迁徙及其对周边异质文化的采借、融合和冲突。作为一个跨文化的文化元典,《圣经》的跨文化思想资源表现在它的一神论思想和单种论学说,也表现在它的民族学思维,特别是《圣经》对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意识的交织融合,是《圣经》跨文化思想和思想方式的特质所在。《圣经》的跨文化意义表现在它在元典传承中的超神学价值、普世意义、丰富的思想方法论价值和科际整合视野,以及它所显示的突出的现代性和前沿性上。《圣经》的跨文化元典意义对于反思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冲突和文化难题,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9.
<正>宋都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生活性特点,要求其课程内容结合当地文化特色进行资源融合。宋都文化资源对文化的传承、对幼儿及幼儿园课程均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大部分教师尚未认识到地方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教育管理者缺少对教师进行地方文化学习与开发的相关培训,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社戏》、《故乡》和《一件小事》是带有崇尚自然意识的作品。其价值一方面是在于它对封建文化的否定,另一方面则在于它作为一种终极价值,在历史之外为鲁迅提供了一个绝对的价值标准,成为鲁迅战斗精神的深刻的基点。  相似文献   

11.
绘画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体现了中国人对美的理解与追求,文人画是绘画中一个重要的风格流派。文人画是文人创作的画,这些文人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与独特的精神追求,不同于院体画与风俗画的画家,他们不注重所画物体的外形,只重视主观情感的表达,这就使文人画具有了特殊的美学内涵。我国古代文人画家利用各种美学原理,表现他们对"美"的独到见解,在画作中构建了文人画的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12.
扬州作为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因其所处特殊的地理位置,带来了扬州城的发展与繁荣,园林艺术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扬州园林的创建一方面得益于扬州固有的地域特色——环境优美且宜人,另一方面又从文人水墨中汲取养分——表现手法以及构成画面的绘画语言元素,用以作为园林创建的引导。与此同时,扬州园林也为文人画家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直接的创作素材,这就进一步促进了扬州园林与文人水墨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古学今用,继续深入挖掘文人水墨中隐藏的有利于园林创建的审美因素,并将其用来指引当代扬州园林的创建。  相似文献   

13.
中国艺术界,非常重视王学仲对于中国书法的贡献,但很少提及他的绘画作品,更绝少研究他的现代文人人物画。笔者认为,王学仲作品有别于传统文人画,也不同于数年前中国流行的新文人画,而是自成一体,可谓"现代"。王学仲的现代文人人物画,将水墨与色彩融合,创新文人画的表现手法以及人物画题材。他将哲理蕴涵其中,赋予现代文人人物画以新的时代面貌。画面体现出典雅的诗学意境。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人山水画是中国艺术体系中最具文化气息和民族气质的绘画派别,它的主体基本上是失意的文人或有一定文化素养且具有文人意气与情趣的画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文人画家逐渐地将文人之长———书法和诗歌,融入画卷之中,形成了笔情墨趣的绘画语言与诗歌般意象无穷的境界,使得文人山水画具有了独特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形态,这不仅增加了山水画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使其成为文人画家寄情写意的游心之所,从而确立了文人山水画田园牧歌般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5.
陈师曾不同于徐悲鸿的中国画退步论,也不同于康有为、陈独秀否定元明清文人画的观点以至否定传统中国画的观点。陈师曾对中国绘画史做过较为深入的研究,自己又是国画大家,因而他对中国画的本质特征和艺术精神把握得更加真切,他有关中国画进步论的观点更加符合中国画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他的这些观点在当时新文化运动否定传统文化和美术革命的浪潮声中具有反潮流精神,他充分肯定中国画的进步和充分肯定文人画的价值,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画坛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人山水画是中国艺术体系中最具文化气息和民族气质的绘画派别,它的主体基本上是失意的文人或有一定文化素养且具有文人意气与情趣的画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文人画家逐渐地将文人之长———书法和诗歌,融入画卷之中,形成了笔情墨趣的绘画语言与诗歌般意象无穷的境界,使得文人山水画具有了独特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形态,这不仅增加了山水画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使其成为文人画家寄情写意的游心之所,从而确立了文人山水画田园牧歌般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7.
「目曰J碑L翻、口,IJ.L曰曰书,户~争」2.、广心~口~』d」二2‘沪F丫.幽/J尹/月产叼J、、、刁研孙产M一、“雅化”追求的基本元素1.书法化的线条中国文人画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除了作为主体的绘画之外,它还要将文学、书法及篆刻艺术综合于一身,走的是一条“雅化”的艺术之路;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画的发展存在着一种可称为"视觉典故"的现象,在文人画中表现最为明显。本文以明代吴门画派画家唐寅为例来讨论其中的相关问题。本文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视觉典故"的概念,二是唐寅关于视觉典故的运用。本文认为,视觉典故的运用,使唐寅绘画富有强烈的智慧特点,他的绘画不是图写物象,吟弄花鸟,而是追求生命的"真性"。唐寅绘画视觉典故的运用,反映了明代以来文人画的独特旨趣。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绘画从线条走向写意,不仅反映了绘画发展的必然性,也反映了社会思潮与人文心态,同时,也与中国特殊的书写与绘画工具的特殊效果分不开;写意画正是这种心理的最好表达,或者说,这种心理不仅使写意画应运而生,而且大行其道,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0.
以文本细读方法,分析沈从文、汪曾祺、凌叔华文学作品中的文人画画境追求与其士大夫的审美趣味,其具体表现在: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与描摹,精神气质上体现文人士大夫的思想追求;空间并置与留自的叙事手法,黑、白、灰淡雅的水墨着色,传神的人物刻画在创作手法上体现对文人画绘画技法的借鉴;空灵静谧的画面感在美学追求上体现文人画的审美追求等。对文人画的精神与技法上的借鉴,使作家的小说呈现出别样的美学风格,开拓了现代小说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