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数字经济已经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而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激活数据要素潜能、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亦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然而,从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的现实需求和实践积累上来看,以公共数据开放为抓手推动中国数据基础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已经成为加快释放数据要素价值的必然选择。但目前,中国数据要素市场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公共数据开放仍面临数据可用性较低,底层基础能力不完善,产品和服务单一,市场生态薄弱等问题,无法有效支撑公共数据开放中的数据高效率调用以及深层次开发和利用。所以,需立足中国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及公共数据利用的实际情况,考察国际公共数据开放的制度实践,以探索数字经济下的公共数据开放利用的制度体系构建。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与路径,选取中国2010—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分别运用熵值法和DEA方法对数字经济指数及地区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结合双向固定效应模型、SUR回归以及中介效应模型对数字经济与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认为,数字经济对技术推动型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作用显著,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分别通过增进技术进步和提升技术效率提升了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数字产业化可以通过产业数字化提升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表明,培育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新动能,应加快构建服务数字化转型、融合创新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体系,促进数字经济和技术创新深度融合; 加强自主创新数字技术和全球范围内的技术共享,促进中国技术进步以及省际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构建数字化经营决策以及生产体系; 加强数字信息保护和数字环境治理,建立健全产业数字化的信息安全体系。  相似文献   

3.
数字平台资本是数字经济时代新的资本形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数字平台资本进行正确把握与规范,是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马克思资本二重性理论为分析数字平台资本的特性提供了理论支持,数字平台资本既是特定历史阶段生产关系的具体体现,又作为生产要素存在于经济运行中。在运用马克思资本二重性理论对数字平台资本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当下数字平台资本具有的下沉渗透特性、无序扩张特性和技术崇拜特性。对数字平台资本的运行进行规范,要不断探索数据要素的产权界定机制,健全完善要素参与分配制度;以法的制导规范数字平台资本行为,促进数字平台资本有序发展;推动数字平台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以消解数字平台资本技术崇拜。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赋能效应,本文基于2008—2019年中国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以“宽带中国”战略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考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较为显著的正效应,且该结论得到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的支持;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影响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两条重要途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经济较发达、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产业结构水平较高的城市而言,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效果会更加明显。本文结论为充分发挥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绿色赋能作用、实现经济增长与绿色发展双赢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数据成为新型生产要素,国家数据局等部门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印发了《“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如何有效释放“数据要素×”效应,成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对“数据要素×”概念界定,数据要素乘数效应的微观机理、宏观逻辑的分析,研究数据要素乘数效应的实现路径。研究认为,“数据要素×”实现从连接到协同、使用到复用、叠加到融合的转变,发挥作用的机理是协同优化、复用增效、融合创新;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是发挥乘数效应的基础,数据要素化、场景化和资产化是发挥乘数效应的途径。“数据要素×”要坚持需求牵引,以公共数据应用场景为基础,运用大数据的理论、技术,丰富公共数据价值创造模式;探索企业数据和个人数据多元化供给模式,探索政企数据统一对接与合作机制,建立适应数据特征、符合数据要素价值实现规律的数据资源供给体系;大力培育应用型数商,加快“上云用数赋智”进程,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打造数据融合应用典型案例;加强学界和实务界开展联合研究,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数据要素基础理论研究创新。  相似文献   

6.
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重要的资源,公共数据是中国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数据类型。有效利用公共数据能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目前,中国公共数据开放发展迅速,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在文献基础上,基于辩证法发展观视角,结合中国公共数据开放实践现状,指出地方政府积极性不足是阻碍中国公共数据开放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公共数据有偿使用制度能够有效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并对建立公共数据有偿使用制度的争论进行了回应。据此建议:建立公共数据分级制度,为公共数据有偿使用制度奠定基础;建立公共数据有偿使用制度,合理分配公共数据收益;建立数据要素市场供给体系,推动数据要素市场供给多元化;完善数据要素市场监管机制,建立数据要素市场价格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7.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要素已然成为当前深化发展的新型生产要素和核心引擎。然而,随着数据存在的采集难、存储难、共享难等问题日益严峻,如何对数据全生命周期进行有效治理成为各领域数据价值化体现的重要前提。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数字经济下数据治理模式提供新思路、新路径。基于此,针对数据治理的问题和需求,基于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构建了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数据治理框架与模式并在疫情防控中进行应用,能够为数据治理提供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数字经济相关的业务创新而言,数据已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投入品。数据使用过程中的非竞争性、与数据开发工具的互补性及与其他要素的协同性、一定条件下的规模经济和可能存在的范围经济、用途的广泛性等特性,使数据在理论上能够作为一种核心要素。从核心要素理论及其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出发,对数据作为一种核心要素的理论逻辑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回应数据作为核心要素的争论,提出支持数据作为核心要素的政策框架设计和具体建议:一是建立数据作为核心要素的审查机构,制定审查标准和构成要件;二是建立数据隐私保护和数据核心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机制;三是深入研究数据价值创造的过程,加快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四是将数据核心要素理论与数据可携带性、互操作性等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协同起来。  相似文献   

9.
数字经济是驱动创新水平提升的重要力量,为了进一步揭示数字经济提高创新水平的差异化机理,以“TOE”分析框架为基础,采用fsQCA方法对2019年中国100多个城市进行实证分析,探究数字经济技术、组织和环境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协调机制,尝试解释数字经济作用于城市创新的复杂路径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从必要性分析来看,数字经济任何单一要素都无法构成区域高创新水平的必要条件;(2)组态分析发现,数字经济提升区域创新水平的路径分别为技术—环境型、均衡型和组织—环境型三种,数字经济各要素以不同的方式相互结合,最终起到了“殊途同归”的作用;(3)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区域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数字经济作用途径具有异质性,其中东部地区主要为均衡型,而中西部地区主要为组织—环境型。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数字技术不断创新应用及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据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和关键生产要素,不仅能有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也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驱动力。数据要素具有可复制性、强协同性和可衍生性等特质,从用户汇聚到数据汇聚的转变,数据已成为维系数字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基本要素。不同于传统经济模式下的生产要素的单一赋能作用,数据要素通过牵引科技创新、改造生产制造、促使协同融合、实现数据共享发挥其乘数效应,数据要素乘数效应所倍增的数据要素供给效力,成为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支撑机制。从整体性思路与系统性逻辑维度看,需构建整体架构以发挥数据要素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效应,而数据要素的加入,尤其依赖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发挥的内在机理,能够驱动科技创新、智能化生产、产业链协同及决策优化,进而构成了一个系统性的整体框架,能够有效推动技术革命性创新、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从而能够加速新质生产力的生成与发展。为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确保数据要素促进新质生产力充分涌现,需提升数据要素供给水平、同步数据要素基础设施、明确数据要素产权归属、保障数据要素合规运行。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产业链的研究脉络,立足“价值链—技术链—企业链—空间链”的研究框架,利用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考察数字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果、规律与路径,分析数字经济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显著提升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水平,且具有边际报酬递减的非线性特征;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和降低交易成本来实现;进一步区分“宽带中国”试点地区、大数据综合试验园区和智慧城市分析发现,政策工具试点地区数字经济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更强。中国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应抓住数字化转型的重大时代机遇,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实现文化繁荣和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2.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数字经济在推动共同富裕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从理论上看,数字经济能够完善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分配功能,增加收入分配途径; 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动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优化创新创业的环境,提供共同富裕的渠道。在具体实现途径上,数字经济能够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打造共同富裕的基础; 通过积累人力资本,改变创新创业环境,提升共同富裕的能力; 更好地发挥数据要素的作用,打造共同富裕的要素体系; 通过消除地理空间的限制,缩小共同富裕的区域差距; 推动普惠金融,为共同富裕提供更多的资本。为了实现数字经济助力共同富裕的潜能,需要在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加大对数字平台的反垄断监管、明确数据所有权推动数据要素收益公平分配等方面完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3.
在数字中国战略引领下,推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提升,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11—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以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准自然实验,探讨了数字中国战略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实施数字中国战略有助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数字化转型、创新产出和资本配置效率是数字中国战略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可能的作用路径。数字中国战略对服务业企业和大规模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14.
数字经济作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赋能者,能够从工业制造、金融、消费服务及社会治理等领域承担和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本质要求。我国应科学构建数据要素价值化的理论体系和实现路径,凝练国内数字经济的创新和竞争属性,发掘数字经济潜在红利,使数字经济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利器。同时也要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框架构建当代数字经济体系,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经济撬动全球化健康、平等与可持续发展的外延使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与国内外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多方力量一起,使世界走向崭新的数字文明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5.
以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为基本特征的新工业革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生产方式、生活形态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短短几个月,学术界已从不同视角解读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理论逻辑和实现路径。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是新时代技术进步的根本性标识,在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现代交通、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技术同步推动下,形成了与传统生产力有着本质性区别的新质生产力。因此,充分理解数字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深入剖析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厘清数字经济和新质生产力的互动关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创新。为此,一是需要阐释中国发展数字经济和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二是需要从信息化、互联网和数字交易发展三个层面具体分析数字经济内涵特征,测度各省市自治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三是需要从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资料三个不同维度研究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因此可以说,科技创新、制度优化和要素协同是借助数字经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6.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生产要素化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继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之后,人类已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继土地、劳动、资本等之后的又一重要生产要素。数字经济时代,数据生产要素化的原因、难点以及由此产生的数字经济核算问题值得深入研究。研究发现,数据作为数字化的载体,具有非竞争性、边际成本趋近于零和价值存在不确定性等特征;在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上,应建立数据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的协同联动机制、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机制和反垄断机制。数据所有权的模糊、数据的可复制性和信息悖论导致了数据资产确权、交易和定价的困难。数据生产要素化过程中,数字经济面临统计挑战,传统GDP核算方法会产生GDP规模的漏统计和增速被低估。因此,为了充分发挥数据生产要素的价值,应在个人隐私权益和经济收益之间进行合理取舍;完善数据交易机制设计,解决交易中的信用问题;转变测算思路,通过界定数字经济,识别核算主体和界定产业活动,构建新的数字经济核算体系;引入新兴技术,改善数字经济核算体系,使数据要素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推动力。  相似文献   

17.
研究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提高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对于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具有重要意义。借助2013—2019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探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正向作用存在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以及空间溢出的特点;异质性检验显示,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影响效应更为显著。进一步区分“宽带中国”试点地区、大数据综合试验建设区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政策工具试点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更明显的促进作用、非线性特征以及本地邻近效应,佐证了宽带网络以及大数据基础设施对我国经济提质增效的显著驱动作用。因此,必须强化政府引导职能,大力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中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2005-2009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服务业面板数据,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对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原因、空间差异与变动趋势进行了考察,并将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服务业整体仍表现为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负增长,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明显,东部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其中西北和东北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且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对中国及各区域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从数据大国到数据强国是我国新时代大数据发展的目标,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其对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机理值得深入研究。以2010—2019年283个地级市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试点城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试点政策能够显著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研究表明,非国有及中小规模企业、成长性及治理水平越高的企业,以及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在政策实施后提高的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产业数字化转型、融资约束缓解是数字经济政策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两大重要途径,因此,应进一步拓宽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政策效果,为实现数字强国战略做好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11—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农业数字经济指数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赋能效应,并从要素错配角度探究其背后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并且这主要体现在技术效率改善和技术进步上。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主要通过改善资本错配和土地错配赋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而通过缓解劳动力错配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机制尚不明显。异质性分析发现,在东部地区、农业生产率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省份,数字经济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效应更为突出。进一步的空间计量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赋能效果具有显著且正向的空间外溢性,并且这种溢出更易发生在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地区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