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彼此渗透的今天,进行儒家、道家思想与日神、酒神精神的比较,是一个饶有兴味的课题。笔者曾就此问题做过探讨,本文将进十步全面展开中国与西方不同的民族心理结构、民族社会结构和民族文化结构(这里所说的“文化”是狭义的,广义的文化应是包含上述三个“结构”层次的总的文明系统)的比较研究,并力图以现代人的价值尺度来分析它们的利弊与得失。1 从字面上看,所谓“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显然发源于阿波罗和狄俄尼索 斯的宗教崇拜仪式。 我们知道,宗教作为人类精神异化的产物,必然产生于社会生活自身的异化。大体…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建筑的发展过程中,住宅观念与传统文化始终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民居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它表现为反映社会文化的载体,从文化角度讲,居宅之所以凝集着人文精神与观念,是与文化长期孕育、作用分不开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审美理想与精神世界的体现任何品...  相似文献   

3.
人类世界由诸多民族构成。民族与文化间的联系是深刻而密切的,而决定民族文化发展方向的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伦理文化,可见伦理对于一个民族所具有的不言而喻的重要性。作为伦理钍的共体的民族与作为普遍物或普遍定在的精神的结合就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伦理精神的具体化,伦理精神内在于民族精神之中。伦理精神和民族精神实质上是一个精神,即民族作为伦理实体的精神。民族伦理实体一经形成,其内在的伦理关系与伦理秩序便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之中,并以“整个的个体”即主体的形式出现在由诸多民族伦理实体所构成的伦理世界之中。在全球化语境下,要增强作为伦理实体的中华民族的伦理认同,以提高中华民族的自觉、自信、自强及在世界文明对话中的地位,并为构建和谐世界、推动人类社会整体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4.
良好的社会秩序是正常的社会生活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而社会秩序的维系,并非完全取决于制约行为的规范以及对越轨者的制裁。社会秩序从混乱无序到规范有序必须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这需要实践主体艰苦细致的努力。而实践主体作为文化精神的体现者,深深打着传统的烙印,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所以,要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杜会秩序的价值取向,必先清楚中国传统的社会秩序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以及在当今中国,这种精神向社会提出了何种要求。一、中国传统的社会秩序根植于伦理情谊在社会生活中,有血缘关系的人在…  相似文献   

5.
人在社会制度、社会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状况是一种标志,它说明该社会及整个文明为发展并实现“人的本质力量”所提供的客观条件和可能性。在以前的各种文明社会中,物和资本是主要的财富和社会运动的目的,而创造这些文明社会的人不过是一种工具。这种文明社会的历史只能算是史前史,真正的历史是从共产主义文明开始的。这些文明社会为向人类真正历史的过渡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前提。人是创造全部文化财富、改变那些不再符合社  相似文献   

6.
桑影影 《学习与探索》2022,(10):184-189
在国家形态构成的过程之中,文化精神传统始终是作为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因素而存在的。马修·阿诺德的文化理论阐释了文化精神传统在国家建构过程中所占据的核心地位。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因其独特的地域与文化特征,在国家形态的建构过程中展现出独特的文化精神传统,即“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观念。“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作为我国文化精神传统的核心,其哲学内核与文化内涵都有着极为深厚的思想意蕴。这一文化精神传统对树立我国在当代发展中的道路自信与文化自信,破除西方话语对当代中国所进行的单向度阐释,为中国话语体系的建立与崛起也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中国异端伦理文化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领域,它与以儒学为代表的正统伦理文化相黜而立,经历了原生、近代清形态。在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的途程中.它那片面的执着仍给人一种全面的启示。自从官方出现以后,官方用权力所推行的伦理价值观念也就产生了,它被冠之以正统的美名而发挥着自己的工具作用,维护着整个社会系统的正常运作。这种正统伦理文化在中国封建时代的代表就是儒家伦理文化,它以道德自觉、理性主义和群体本位为理论原则,建构了以“三钢五常”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和相应的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学说,为中国的封建文明立下了汗…  相似文献   

8.
中华道统思想源远流长,但真正建立起“道统”论的,则是唐代韩愈。韩愈站在时代的高度,面对外来佛教文化及本土道教文化的挑战,以弘扬儒家圣人之道即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为己任,正式提出了儒家道统思想。经韩愈倡道统、批佛老、兴儒学的努力,使儒学再度复兴,并在宋末以后占据了社会文化的主导地位。韩愈的道统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取得的文明成果及其取得文明成果的历史轨迹。文化是与自然相对的概念。其中积淀着人类创造、人的价值观念和理性观念以及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按文化的形态来划分,可分为器物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制度文化三...  相似文献   

10.
罗光编纂的《中国哲学思想史》是一次基督教文明与中国儒家文明的有益对话。"台湾新士林哲学"创始人的身份,决定了罗光对中国哲学研究的特色在于以天主教信仰为精神取向,融天主教信仰、士林哲学与中国文化于一体。在编纂过程中,罗光本持着剪枝裁叶、忠于本义、系统研究、福音性质的研究四原则,将中国哲学作了天主教精神的解读,为当代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模式和意义追寻。  相似文献   

11.
陈艳楠 《社会》2023,43(2):18-53
五四运动后“救亡”与“启蒙”、“政治”与“文化”的交织与竞逐是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史的一条线索。既有研究多将恽代英呈现为一个具有道德主义色彩和儒家伦理底蕴的五四知识分子,然而顺着这一思路,我们却难以理解他为何从温和的道德结社转向革命。本文认为,恽代英精神世界中的心学底色,以及他对青年会社会服务经验的借鉴,使他形成了与共产主义者相通的道德认知;道德结社的困境则促使他走向政党运动,以群众运动实践自己的道德理想。恽代英的早期经历为我们呈现了过渡时代具有儒学底蕴的知识分子面对现代政治秩序时的道德困惑,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共产主义革命对德性的强调以及儒家中国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12.
李松涛 《社会》2022,42(6):79-106
本文通过追溯当下政府行为特点背后的思想渊源,展开对中国传统政治秩序内在精神的理论探索。研究发现,中国传统政治秩序的构建在起源处就与基于家户财产的家父长制支配不同, 强调基于人性中的尊尊之义来构建从父到君的政治伦理。 以君臣上下为主的传统政治秩序的内在精神主要是尊尊之义与道义原则,这两个维度以人的仁义之性为基础,调整着政治秩序中君臣关系的具体样态,并以礼制的形式塑造出一套关系伦理,型塑着中国人的心智结构。这一关系伦理虽然在历史与现实中难以完全实现,但仍然对政治秩序有着根本性影响。  相似文献   

13.
传统宗法社会的解钮使当代中国社会彻底松散为由原子式个人组成的大众社会,大众是一个由数量精神聚集在一起的娇宠、庸俗、暴力的群体。因此,社会教化具有现实的迫切性。但在当代,自由是被普遍接受的理念,于是,社会教化常常被质疑为思想专制而难以实现。社会教化的实现途径有二:厘清教化与学术的分际,学术可以自由,教化必须统一;建立教化之义理模型,开生活之轨道,提升精神,印证真善美的合一。  相似文献   

14.
李俊文 《学术交流》2007,4(1):12-16
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的工业文明中,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在观念与意识形态变革中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它是人类文明转型与重建的先导。在世界的资本主义推进面前,中国的现代化篇章也“悲剧性”被拖入其中。中国人对进入现代化应有充分的精神准备,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社会理想作为精神旗帜,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它成为应答和解决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进步问题的现实出路,而且继续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起指导作用,成为近代以来中国寻求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复兴这一精神诉求和精神期盼惟一可行的现实指向和必然选择。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也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现代化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须在深层意义上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化精神。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双重需求。  相似文献   

15.
吴柳财 《社会》2018,38(1):54-80
社会人类学对于礼与仪式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日常社会生活和加深对社会结构的理解,因为研究所侧重的仪式过程激活了人在社会交往和互动中的实践主体性。通过对《礼记·曲礼》的社会人类学解读,我们发现,人的日常生活具有社会结构与时间性这些基本要素,礼制结构内含复杂的人伦结构与天人关系,以及丰富的时间体验。礼所体现的情感与意义是社会生活之神圣感的源泉,礼仪就是将人和社会带入这种境界的手段与过程。这种尝试性的解读意在将传统礼仪纳入社会学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6.
试论具有中国特色的休闲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巨乃岐  刘冠军 《唐都学刊》2004,20(4):96-100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 ,休闲已成为中国社会不可回避的现实。与我国的国情民情相适应 ,现阶段的休闲必须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正确认识、科学规划和量力而行 ,必须服务并服从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必须以社会主义文化为主导 ,必须以普遍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增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主要内容 ,必须以增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促进个人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这些内容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休闲观。  相似文献   

17.
在地球这个作为迄今为止唯一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世界中,人类是最具生命活力和能力的生命存在,人类面对世界的心态和观念不应该停留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层面,而应该提升为一种科学认识世界并合理改善世界的新世界观。基于这样一种新的世界观,我们才会有一种新的视点,才可能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行动方式。“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文学隐喻,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全新视境。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社会谋划,需要建立其清晰、完备、长远、科学的生态文明价值观,需要观念的引导和制度的规导,也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18.
裴蓓 《唐都学刊》2007,23(6):124-126
中国和谐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对自身的设定和未来的构想,是一种国人对人生社会价值目标的确认,是中华民族要求超越现实和超越自身、达到理性自觉的一种观念形态,是中华民族向世界表明自己和平使者的国家形象、昭示人类未来精神家园的福音。它是动员国人和睦相处、同舟共济、勇往直前的激越鼓点,也是国人改造民族素质、向往文明的深情呼唤,还是驱动自我人格塑造,完善崇高理想的人格精神。它将彻底刷新中国陈旧的生产关系和国人的心理结构及精神面貌。分析"和谐文化"的内涵及当代价值,对于深刻认识和完善"和谐社会"科学构想,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9.
曾旭晖  李奕丰 《社会》2005,40(5):190-212
本文结合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研究注重居住安排与功能性交换的传统,从机会结构和功能实现两个维度构建了分析框架,并提出了四种代际关系的潜在类型:紧密型、工具型、独立型和扶持型。对一项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的潜在类别分析表明,该分析框架有助力于我们理解代际关系的不同形态,并对其发展趋势有更好的认识。鉴于工具型成为主要类型以及独立型和扶持型关系的出现,代际关系呈现变迁的趋势。尽管传统的紧密型关系不占主导,但通过工具性交换或父母的扶持维持着代际的有效联结,赡养和反馈关系得以保留,体现了代际关系的延续。代际关系类型受到子代和亲代社会经济地位的显著影响,体现了社会不平等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