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大学生"意识"的培养,是高校开展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大学生成才必须具备的条件,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模式造就了学生的被动学习,难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我发挥"意识"的观念淡薄.为了让我们的大学生走出应试教育所造成的误区,高校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各种"意识"的培养,以符合国家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目的在于增强大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防御意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视频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推广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围绕视频案例的解读、选取、使用原则探讨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应用视频案例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随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存在大学教育体系对于法治教育不够重视,大学生法治意识相对淡薄,高校教师工作机制重心的偏颇的问题。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法治观,需要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现状出发。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大学生自身感恩意识淡薄、家庭教育的偏失、高校教育人文关怀的不足和社会环境不良因素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对策:应提倡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四位一体"的教育机制,不断从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五个层面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5.
"四个意识"强调的是全体党员要在思想上行动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这一执政理念对新时代大学生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强化大学生对"四个意识"的学习是思政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教育引导中要充分把握"四个意识"的哲学本质和逻辑理路;同时从深化"四个自信"学习、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三个方面建构强化大学生"四个意识"的长效策略。  相似文献   

6.
"90后"大学生以其自我、标新立异等特点与以往大学生有所不同,本文以"90后"大学生的特点出发,提出了在"90后"新生中进行新生教育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开设这个课程的目的是使大学生们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让大学生们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的预防意识,培养学生们的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课程的教学,使大学生了解到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使大学生学习到在大学阶段的心理变化,并掌握自我调整的基本技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也使学生们掌握了适应社会的各种技能,比如沟通技巧、环境适应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等。  相似文献   

8.
信息安全意识教育不等于信息安全教育。从信息侵权的角度看,大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主要包括信息安全防范意识、信息安全责任意识和信息安全战略意识。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信息安全意识教育这一新领域要在内容、资源、技术上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并结合互联网理念,实现信息安全意识教育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9.
自我调适是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环节之一。由于人的需求具有可调节性与可控制性,本文拟运用自我调适的相关理论,尝试以理性情绪治疗法和森田疗法在需求的范围内达到主体意识对客观需求的调节和控制,进而实现大学生与社会情境之间的和谐与平衡及自身健康心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不断扩招,在校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他们大多都安全防范意识薄弱,自我控制力较差,与大学生相关的案件也不断攀升,这给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种种新的考验,如何做好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已成为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