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维特根斯坦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研究》是学界解读其后期哲学思想的重要依据,其中的"语言游戏""规则""家族相似性"等概念是维特根斯坦哲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通过以往研究者对"规则"概念的不同解读分析相关概念的内涵意义,尝试在理论层面发掘"语言游戏""规则""家族相似性"等概念之间的关联,结合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的最新英译本及其中的"语法"概念,对比Kripke、Wright、McDowell等人的观点,可以总结出维特根斯坦有关语言游戏和规则的哲学观点.  相似文献   

2.
以体验哲学的理论为基础,探讨了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中"意义即使用"、"语言游戏"、"家族相似性"、"语言生活形式观"等的形成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为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认知角度,从中看出他的语言哲学中的认知萌芽。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的形成源于他的身体体验,隐喻和范畴化是其产生的方式,认知的无意识性是其产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后期维特根斯坦批判了自己前期的意义图象论,提出了语言的意义在于对其的使用这一观点。将意义与语言使用联系在一起必然牵扯到语境这一要素,而维氏将语言游戏看作是语言与活动的相互交织,以及将一种语言看作是一种生活形式的对语境的哲学思考为后来语言学家从理论建构角度研究动态语境开启了新的视角。通过对维特根斯坦思想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语言游戏"与"生活形式"以及它们之间辩证关系的考察来审视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境观。  相似文献   

4.
"语言游戏论"是后期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哲学中的重要理论。通过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发现这一理论只是研究了语言的运用,将语言活动看成是游戏,但是并没有考察语言在运作之前,运作中和运作之后的心理的运作形态,因此"语言游戏论"缺少对语言的认知方面的研究。将这一理论进行延伸,结合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认为语言活动的认知方面也符合"语言游戏论"。  相似文献   

5.
大学英语口语是近年来外语教育界研究的热门话题,虽备受关注,但教学效果仍不尽人意。"语言游戏"是维特根斯坦后期提出的一种重要哲学概念,强调人们在语言中用语词进行游戏,语词的意义在语言游戏中体现出来。本文将基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理论对大学英语口语策略进行思考探索,以期提高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6.
论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日常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日常性体现在语言表达的矛盾性上 ,即语词虽表面上有意义 ,但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语词的自我摆设活动中。自我摆设活动所形成的个个事件因而带有语言游戏性质。这种游戏性质在此后的日常语言哲学家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克服。奥斯汀、赖尔都是典型的代表  相似文献   

7.
有人认为网络语言是偏离语言常规使用的社会变体,属于语言变异现象。网络语言变异给传统语言规则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体现了人们不同的认知方式、生活方式、话语权利变迁等文化价值观。然而,根据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语言游戏论”,尤其是家族相似性和社会建构理论,网络语言的变异实属语言变迁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语言不需要遵守相关规则。  相似文献   

8.
维特根斯坦是西方哲学史上系统地从语言的角度来思考"世界"的第一人。维特根斯坦早期哲学关注的核心是语言事实,早期论证都是围绕语言事实这个中心概念来进行的;后期的基本哲学精神是语言实践,分析语言事实为后期的语言哲学实践做了逻辑铺垫,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把自己的理论研究与语言实践结合起来,开辟了一个极为广阔的思想领域。尽管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存在诸多差异,但对语言和人类生活形式的重视是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一以贯之的哲学立场。  相似文献   

9.
到维特根斯坦这里,哲学的任务已由解释世界的理性努力进展到对于这种理性努力的质疑。维特根斯坦一生致力于通过对语言的探究来澄清形而上学的谬误。哲学/形而上学在他看来是某种病态语言的结构。在他的后期哲学中,维特根斯坦通过对语言游戏论的论述实现了对于哲学病的有效诊治。  相似文献   

10.
"语言游戏说"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核心和基础。语言在使用中才有意义,词语的意义就是它的用法。表征是连接语言和意义的认知纽带。"语言游戏说"中的语境依赖、生活体验、规则遵守和家族相似等观点反映出人类探寻语言认知路径的一些取向特点。基于认知视阈阐释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从而能够更好地解释语言在现实中的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相比早期的指称论和图像论,维特根斯坦后期提出的语言游戏学说,结合语言的生活性、规则性和意义与使用的关系等思想,重构了迥异于早期理论的语言哲学观。本文从维特根斯坦早期理论入手,对其后期的语言游戏理论作了一番探索与思考,认为,语言犹如游戏,是生活中的规则性使用,语言源于生活,行于规则,意于使用。  相似文献   

12.
维特根斯坦后期要贯彻的经验主义的原则是指:我们在语言活动中,借助于哲学上的全面综观态度,意识到语词的每一次使用的独特经验积累,以及这一次使用所具有用法的自明性。维特根斯坦后期比前期的经验主义较彻底,克服了前期的形而上学思想,由此提出其语言哲学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13.
早期维特根斯坦将语言意义约束在世界中,其有无表达为作图式语言(非镜式语言)的能力与无能。思想批判表现为语言批判。由于作图式语言面临的种种困难,后期维特根斯坦将语言意义约束在语言使用的游戏中,其有无表达为对语言的可能使用与不可能使用。维特根斯坦对语言意义看法的演化让他进入并超越了哲学的语言转向。  相似文献   

14.
维特根斯坦的“叛逆态度”直接导致他于前期和后期分别提出了“哲学的逻辑分析法、图像论”“游戏论、用法论、反本质论”等观点,这不仅在哲学界引起轰动,形成并推动了哲学的语言论转向,而且还催生出语言学界的“语义学、语用学”两大分支学科。同时,他的后期理论还是后现代哲学(包括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CL)的主要理论来源之一。文章详细分析了维氏后期理论与后现代哲学之间的渊源关系以及对CL的催生作用,并阐述了他的相关观点对语言哲学和后现代哲学作出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就维特根斯坦提出的aRb命题句式的象似性内涵对世界与语言关系的哲学阐释意义进行探索.这一探索,涉及两个问题,其一是aRb句式的象似性内涵问题,其二是aRb句式的象似性内涵对世界与语言关系的阐释问题.而在进入这两个问题之前,文章先探讨了维特根斯坦本体与命题的象似性内涵.  相似文献   

16.
在维特根斯坦前期代表作《逻辑哲学论》中,维氏把绝对简单对象作为先天预设来建构其逻辑图像论;在后期代表作《哲学研究》中,维氏则以分析简单物与复合物的相对关系为基础提出了语言游戏说。因此,研究维氏对简单性的论述,就为从发生学的意义上理解其前后两种哲学的差异提供了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7.
利奥塔“后现代”思想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奥塔认为,“后现代”是发达社会的知识状态的一种描述。后现代的全部知识都是形形色色的语言游戏,不再需要“元叙事”的普遍哲学根据,只有约定的游戏规则;利奥塔从语言资质及其运用规则的差异着手,论证了作为西方文明维系网络与认知基础的原话语的衰败消蚀,以及因此产生的“叙事危机”与知识非合法化局面。利奥塔主张社会生活多元和文化的多样性,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知识和权力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